玉米的种植过程和管理
水果玉米种植技术
水果玉米是适合生吃的一种甜玉米,与一般的甜玉米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可直接生吃,也可煮熟后食用,适合鲜食和加工速冻或真空包装。
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1.1 选地:土地应为排灌好,均匀性好,土壤肥力中等偏上。
1.2 设隔离区:由于甜质玉米受到非甜玉米串粉会形成非甜籽粒。所以,同地种植不同类型的玉米要隔离,甜玉米用地周围200米之内不能种植普通玉米;加强甜与超甜玉米也应相距200米。也可以采取时间隔离措施,即将成熟期相近的不同类型玉米的播种期错开15~20天,使它们花期不遇。采收甜玉米笋的田块不必隔离。
1.3 整地:在适耕期翻地、耙地,使土壤疏松。起畦,畦底宽140厘米(约4尺),畦面宽110厘米(约3.5尺),在田块四周挖30公分深的排水沟。
1.4 种子准备:播前在阳光下晒种子两天,去杂。甜玉米种子不必浸种宜用干种子直播,出苗率高。浸种催芽条件不合适或方法不当会使发芽率迅速下降。
1.5 防治地下害虫及鼠害:甜玉米种子易受地下害虫及鼠害危害,播种的同时将广谱杀虫刹3%呋一甲颗粒剂少量施于种子旁的洞穴里,其散发的奇臭可防止地下害虫和鼠类吃掉种子。或用3%的米乐尔颗粒剂4公斤每亩撒于畦面。
2.播种与育苗
2.1播期:一般在4月下旬,采取地膜覆盖可提早10-15天播种;采用薄膜育苗移栽技术,可提早20天播种。最晚播期在7月10日以前为宜,以保证在早霜之前能适期采收。早春有保温设施的还可适当提前,但应避免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之间播种,此期播种的玉米开花授粉期正遇7-8月份的伏旱天气,易造成植株秃尖、缺粒或空秆。
2.2 种植密度:采用双行区种植,每区行长5米,随机排列,三次重复。株距25厘米,种植密度约为每亩3500-4000株。采用直播方式,实行点播,每穴2~3粒,覆土3厘米(最好盖菇渣),播后保持田间持水量80%为宜。
注意:甜玉米播种后覆土宜浅,因为甜玉米种子较扁,淀粉含量少,顶土能力差。
2.3 喷施除草剂:播种后当天喷除草剂进行除草,每亩用40%阿特拉津100克加48%拉索150毫升,对水100斤,均匀喷洒畦面和沟面。喷药时土壤墒情良好,以保证药效的发挥。
2.4 播种方法:宜选择地力水平较高、肥水充足的砂壤土田块栽培水果玉米,播前要精细整地。 甜玉米播种量1-1.5 kg/667m2。播种方法有机械播种、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分期播种。种植密度一般控制在3000-4000株。
3.田间管理
3.1 施足基肥和种肥:重施基肥、施足种肥是甜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基肥每亩用农家肥2吨加过磷酸钙50公斤加水适量堆沤腐熟而成。播前在畦面开两条浅沟,将腐熟的有机肥条施于沟中,在有机肥上面再施复合肥每亩40公斤,作为基肥和种肥供根系吸收,复土6厘米,然后按株距播上种,再复土4-5厘米。
3.2 三叶期及早间苗,每穴留两株。
3.3 五叶期及时定苗,每穴留一株,浅中耕松土,然后追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小培土。甜玉米苗期较耐干旱,但怕涝害,水浸一夜则可死苗,应及时排水。五叶期是决定叶片总数的时期,水肥足可增加叶片总数。甜玉米根系需氧量大,要求土壤疏松,通气性好。苗期及时中耕松土,小培土是促使根系向纵深伸展的重要措施。
3.4 第7-8叶展开是雌雄生长锥开始分化期,又叫大喇叭口期或孕穗期,应及时中耕松土,然后追肥,每亩施复合肥20公斤,氯化钾15公斤,培土。此生育阶段是决定果穗大小,穗行数的时期,充足的水肥和光照可促进花粉粒的正常发育,增加小穗数,减少顶部退化小穗,增加穗位以上功能叶的面积。此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比苗期多,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的70-80%,应及时灌水、排水。
3.5 抽雄前,每亩追施复合肥20公斤,氯化钾7.5公斤,大培土,可防倒伏、压大草。抽雄后2-4天开始散粉,雌穗花丝通常在雄花开始散粉后1-2天抽出,若水分太大或干旱,或高温,或种植过密,抽丝将推迟,推迟太久,则影响授粉。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主要时期,施钾肥还能增加适度忌施氮肥;缺磷会导致秃尖,磷素主要由基肥中供应。抽雄开花期是甜玉米对水分的敏感期,要求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的80%,是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花期干旱,减产一半”,甚至使雄花抽不出来,抽雄期充足的水分对高产极为重要。
4.病虫害的防治:
管理不善,草多,植株衰弱,连作或雨水多时甜玉米易感染大、小斑病,施用磷钾肥可增强植株抗病性。在叶斑病发生的初期可喷药2-3次,每隔7天喷药一次,常用药有50%多菌灵500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600倍液;90%代森锰锌1000倍液;每亩喷100-150公斤药液。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相同,在水稻田种植甜玉米可以传染此病,药剂防治,每亩用稻脚青一两或稻宁2两加水100公斤;或用1%井岗霉素500克加水200公斤,喷粗雾于植株下部。粘虫防治可用2.5%敌百虫粉每亩喷粉4-5斤,杀虫效果好;或用90%敌百虫或5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每亩喷施100公斤。玉米螟的防治可用颗粒剂撒心叶,用3%的米乐尔颗粒剂撒于心叶,药效长,效果好。或用每克含孢子50-100亿的白僵菌粉1份,制成10-20倍颗粒剂撒于心叶效果较好。或用每克含孢子在100亿以上的杀螟杆菌粉1斤,加水750-1000公斤,灌注心叶,杀螟虫效果好。撒心叶或灌心叶的防虫措施应在大喇叭口期进行。雌穗花丝上虫害严重,在花丝枯萎后可用生物杀虫剂B.T乳剂或杀虫双或巴丹或大神工等进行防治。蚜虫防治可用40%乐果或50-80%敌敌畏乳剂1500-2000倍液或用50%辟蚜雾每亩用20-30克。
5.适时采收鲜果穗:
上市的青苞是甜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的果穗,最佳采收期的指标是籽粒含水分70%,此时甜度高,风味好。采收过晚皮厚渣多,甜度下降。采收的鲜果穗应及时加工,不宜放置过夜,否则甜度下降,风味差。鲜果穗速冻后可在冷库中保存较长时期,反季节供应市场。
6.轮作倒茬:
甜玉米不宜连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减少草荒,恢复地力。
声明:以上资料由我要发芽种子网收集整理而成,具体种植要求请参考种子包装说明。
摘 要 论述了通过选用优良品种、适宜的区域布局、抓住节令,要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适时早播,规范化种植,宽窄行单株定向栽培,大豆套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育苗移栽,加强管理,科学施肥,加强中耕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把农业科技真正落实到玉米生产上来,提高玉米单产,使农民增收。
关键词 夏玉米 高产栽培 病虫害防治
安龙县地处云贵高原区,政府所在地海拔3200米左右,人口分布在海拔 1850米 至3500米地区,立体气候、立体农业十分突出,有坝区、山区、二半山区、高原区,而山区、二半山区占大部分面积,全县辖13个乡(镇),都种植玉米,玉米在我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占第一位,常年播种面积在8万亩左右,由于少数民族多,群众文化素质低,地少人多,形成广种薄收的习惯,玉米平均单产较低,种植玉米是我县坝区、山二、二半山区人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为提高玉米单产,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我县从70年代起,就开始玉米良种引种试验示范、试种,品种由顶交种、单交种到三交种(大田应用的主要是鲁三系列),玉米品种不断更新,到目前适合我县推广的优良杂交种有:早熟种有罗单1号、罗单3号、会单4号,生育期110—125天左右;中熟种大黄132、海禾1、2号,扎单201、农大108、中单2号、保玉7号、滇丰4号、三北6号、兴黄单892、川单15,生育期135天左右;晚熟种有鲁三系列,生育期140天左右。品种不断向高产优质、中早熟紧凑型方向发展。在海拔高的地区应选用早熟品种,在坝区应选用中、晚熟品种,选用种子要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玉米单产有所提高。
(二)深翻,精细整地,重施底肥(有机肥为主)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犁地,施足基肥,以每亩施足农家肥3500公斤,混合30—40公斤专用复合肥为宜。犁地时深翻耕层,以培肥土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利于玉米根系的深扎,后期抗倒伏。深翻耕后要精细整地,增加土壤通透性,这样利于苗齐苗壮。
(三)抓住节令,适时早播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夏玉米一定要争取早播。据多年试验表明,海拔在1850米—2400米地区,年平均温在7—12℃,最高气温可达26℃,玉米抽雄期昼夜温差大,若播种过早,有效积温不足,玉米前期生长量不够;若播种过迟,后期遇八月低温,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还影响到品质,并且影响到下茬作物的正常播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4—6月份光热条件,适时播种,充分利用夏季极好的光、热、水、气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量和效益优势。据试验证明,4月20日播种比5月4日播种亩增产74.1公斤,增14.3%。海拔在1950米以上的区域及一季作物区,地温稳定在10℃以上,4月中旬播种;两熟地区,为抢节令,实行育苗移栽,达到早播,可提前进行育苗,等麦收后移栽到大田。播种时,实行种子药肥包衣(或购买包衣种),预防地下害虫和保证了苗期的营养供给,达到苗齐苗壮,确保每亩基本苗。
(四)规范化种植
玉米植株高大,叶片长宜宽,根系发达,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营养面积,规范化种植使个体和群体间生长发育协调,满足正常的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光、水、肥。合理的密度,能充分发挥玉米个体间对有效光和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利用,增加有机物质的合成积累,使单位面积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相互协调生产,从而达到最佳产量指标。具体种植规格因品种类型不同而异,一般以每亩基本苗在4500—5000株为宜。如宽窄行种植规格,滇丰4号为例,宽行90厘米,窄行6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4500株左右。对大穗型品种,如农大108,实行玉米套大豆(或马铃薯),获取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五)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又称护根或促根栽培,是一项增温保水的高产栽培措施。我县玉米生产主要分布在二半山区,这一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低温、干旱,玉米出苗与籽粒灌浆期又常低温(两头低温),常常因此而影响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85年起,国家实施“温饱工程”,即地膜覆盖栽培,全县每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在2万亩以上。在正常的播期内,只要土壤水分充足,地膜覆盖可提早15天播种,地膜覆盖可早出苗3—7天,成熟期提早10—15天,海拔在1900米左右的地区盖膜,一般能增产30%—50%,海拔2200米以上的可播区成倍增长。地膜覆盖栽培中一定要注意重施基肥,一般以农家肥为主,每亩施农家肥3500公斤,另加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5公斤,覆盖细土,再盖膜,膜必须拉平压紧。盖膜后7—10天应及时查看破膜放苗,以防高温烧苗。膜口应用细土封严压实,防止膜内水分蒸发。玉米有2叶时,及时定苗,玉米有6—7片叶时,亩追速效氮肥40公斤,促进杆硬杆状,防止后期的倒伏,玉米有11—12片叶时,亩施速效氮肥40公斤,这时的追肥称作“促棒肥”,到玉米吐丝期看苗追施(或叶面喷施),亩施速效氮肥10公斤,提高千粒重。
总之,只有在玉米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县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措施,选育好优良品种,适时播种,良种良法配套,搞好规格化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才能提高我县的玉米单产,增加总产,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要做好我县农业农村工作,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只有把传统的耕作转向现代农业,精耕细作,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才能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走出贫困,走向小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