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你知道盆花浇水方式都有哪几种吗?

经过我多年在种植花卉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盆花浇水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你知道盆花浇水方式都有哪几种吗?

(1)春、夏、秋三季上午10点前和下午14点左右浇水。在冬季。掌握水温接近地温,冬季略高,夏季略低,但水土温差不应超过5℃左右。从盆面到盆底的浇水量要一致。浇水时注意干花少浇水,盆土保持微湿润,表土可见白茬,但不能完全干燥。潮湿的爱花常保持盆土湿润,但不可长期积水。

(2)春夏时节,水分蒸发快。盆花除早上浇水外,下午15-16点根据盆土干湿情况适当加水。每天。如果盆花缺水,就要浇水。如果不缺水,就不会浇水,以保持盆土湿润。当天气突变,特殊情况需要用水时,不受时间的限制。

(3)盆花生长发育旺盛期,为剥皮、长树、促花、壮果,结合追肥,可适当增加浇水量,保持盆土充分湿润,叶片不脱落,不枯萎。

(4) 限制浇水量和次数的浇水方法。通常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休眠盆花或低温季节适当准备和浇水,或用于蹲苗,防止过度生长或新盆,换盆,纠正泛黄叶落芽现象,使以保持盆土湿润;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浇水量,限制养分生长,使养分积累,有利于花芽分化,促进芽受孕。乳花、青桃常采用“减水”法栽培。

(5)春、夏、秋季干燥高温季节喷水,除正常浇水和技术外,在叶面和花卉繁殖地喷水,增加环境湿度,防止幼叶焦枯和早枯花,保持植物枝叶新鲜,尤其是在华南地区种植花卉时,要注意潮湿的环境。如夏季雨后突然晴天或夜间闷热,可喷水降温;冬天,室内干燥,盆土中的水慢慢散发出来。叶面要经常喷水,以保持新鲜。喷水时要喷到叶子上,不要使水点和叶尘凝固成污渍,影响美观。

(6)当用釉盆、瓷盆、紫砂盆、塑料盆花传水防涝,或北方用普通花盆栽种南方白兰地、杜鹃等酸性土壤花卉时。为防止碱渍,盆底应垫碎盆片和粗渣作为排水层,随时排出多余水分。在高温生长季节,每3~4天浇一次水,并从井底大量放水,防止内涝和根腐病碱黄变。

(7)回水 一些盆花,如杜鹃花、山茶花、茉莉花、栀子花、白兰等,必须在第一天晚上施液肥后,早上用清水浇水,称为“回水”。能促进须根吸收肥料。因为第一天晚上施肥,经过一夜的渗透干燥后,肥料浓度增加,不易被根毛吸收,易伤根。浇“回水”后,稀释盆土中的肥料,有利于须根的吸收。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关键是要实践,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成功种植花卉。

东北平原包含那些省份

土特名产[辣椒] 武功土织布、辣椒、大蒜、旗花面、普及烧鸡

亦称“秦椒”,属本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1979年全县种植1500亩,1990年发展到16650亩。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吨,1989年,省政府确定武功县为辣椒 种植基地县。

[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苔的当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建国后,由于坚持“以粮为纲”的政策,大蒜种植仍不多。主要产区有薛固、普集街、长宁、北营、大庄、小村等乡(镇),二道塬也趋于发展,上塬各乡(镇)亦有零星小块种植。1972年,全县种植130亩,1974年,蒜头出口以后,相继引进“上海嘉定蒜”、山东“苍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由于改进工作制度,实行套种,变歇茬地纯种一年收一料为一年收二料、三料,经济效益提高。1984年以来,大蒜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种植25691亩,总产16500吨,平均亩产642公斤,总产值1731万元,亩均产值创673元的历史记录。1990年种植29980亩,总产23250吨,亩产平均776公斤。提供商品量2万多吨,其中蒜头1.2万吨,蒜苔8000吨,出口蒜头供货量4500吨,在欧美等国际市场备受欢迎。

[土织布]

土织布含棉量度100%,它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土织布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抗辐射的作用,与肌肤亲和力极强。又因其线条粗、纹理深、平整不起皱、不卷边,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自然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美肤作用,对皮肤无刺激,防螨止痒,调节新陈代谢,改善睡眠,有效防御紫外线。彩棉系列具有远红外功能,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促进睡眠。加上它花色独特,雅观大方,手感厚实,是居家和服装的首选面料,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同时它也是极具武功特色的送礼极品!

[晒烟]

武功烟叶种植及烤制加工技术,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期间,上下塬均有种植,多以自食为主。建国后,苏坊、游风、武功镇成为本县烟叶的主要产区,戴家、贞元、长宁、河道等地也有零星种植。1949—1954年间,本县年种植面积10000亩左右,1955年后,徘徊在600—1000亩之间。1988年面积达2.05万亩,亩产148.6公斤,总产3194吨。1990年,全县种植3.47万亩,总产3706吨,被国家烟草局确定为“晒烟基地县”。其品种主要有“落地黄”、“黑大汉”等,古老的烟种“小兰花叶”偶有种植。

[普集烧鸡] 色亮、肉烂、味香、百食不厌,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旗花面]

据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不食,张榜招厨,烹煮鸡汤伴以鸡蛋饼,切成菱花状,佐以香料,鸡油上飘葱花,细面些许,后即食。具有薄劲、光、稀、煎、汪、酸味出头等特点,风味独特。武功京官传至乡间,流传于今。

[小笼包子] 皮薄馅饱,味道鲜美。1985年被咸阳市食品协会评为名优小食品。

[插酥加鸡蛋] 面白油大、色泽金黄、酥脆清香,久吃不厌,适胃可口,人人喜爱。

[泡儿油糕] 个大糖饱,外形圆润,味道香脆,吃时嘴角生香。

[葫芦鸡] 脆而烂,用刀一拍,骨肉分离,油大色亮,满吃满咽,肥而不腻,香味四溢。

东北平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南北长约1000多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可分为3个部分,东北部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东北大平原是一个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平原。新中国成立后,大批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和干部响应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奔向”北大荒”,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基地之一。

平原介绍

东北平原土层厚,土地肥沃,耕地广阔,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东北平原包括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

其中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冲积形成,它与辽河平原由位于长春市附近的侵蚀低丘——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隔开,又合称为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三江平原原是被称为“北大荒”的沼泽,在被开垦之后成为粮食产区,但是原有湿地面积大量减少。

东北的三江平原则是一个低洼的平坦平原。过去这里是一个山间盆地,每到雨季,三条大江的洪水滚滚而来,一齐涌向这个排水不畅的低洼原野,造成江水泛滥。再加上这一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存于地面的积水蒸发不掉,渗不下去,更排不出去,长年累月的积水就演变成中国有名的大沼泽地,成为“除了兔子就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的北大荒”。

1949年以后,成千上万的部队指战员,知识青年和干部群众,怀着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奔向“北大荒”,开垦了成千上万亩的荒地,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农场,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地理位置

东北平原,中国最大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40°25′~48°40′,东经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公里,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平原东西两侧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南端濒辽东湾。

组成

松嫩平原

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山麓平原,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一般海拔200米以下,以松花江和嫩江汇合处附近,即齐齐哈尔—白城—哈尔滨三角地带为最低。在嫩江、乌裕尔河、讷谟尔河、雅鲁河下游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湿地上河曲发达,河漫滩宽广,泡沼成群,还有沼泽湿地型的无尾河,如乌裕尔河和霍林河,为一特殊的闭流区。

辽河平原

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为一长期沉降区。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沈阳以北较高,辽河三角洲近海部分仅2~10米。有辽河、太子河、浑河、大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缓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纵横,堆积旺盛,河床不断抬高,汛期常导致排水不畅或河堤决溃,酿成洪涝灾害。辽河携带丰富沉积物,使平原不断向辽东湾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内涝积水多成沼泽,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芦苇。

三江平原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平均海拔50-60米,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分水岭

由冲积、洪积物组成,上覆黄土。分水岭是更新世时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岭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150公里左右,海拔200~250米。分水岭外貌似波状起伏的平原,与南北平原浑为一体。

最初在法库—铁岭一带,由于辽河下游平原长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蚀,逐渐向北推移,直至通榆—公主岭一带。

东北平原西南部以西辽河为中心,呈沙丘与洼地相间、微波起伏的风沙地貌景观。沙丘和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70~250米。沙丘从西向东、从西南向东北,以流动沙丘为主逐渐过渡为半固定、固定沙丘。如今,除甸子地垦为农田外,仍多为草原,科尔沁草原即分布于此。地势低洼积水的沼泽湿地则生长有芦苇、蒲草、乌拉草等。

为防止风沙,从1950年开始营造西部防护林带。它是中国三北防护林的组成部分。南起新民县,北到甘南县,东自长春市,西至翁牛特旗,长达800公里,宽约500公里,防护农田面积达300多万公顷。

平原气候

东北平原处于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7月均温21~26℃,1月-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h,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个月。年降水变率不大,为20%左右。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北方作物都可得到较好生长,辽河平原南部还可栽培棉花和冬小麦,仅松嫩平原北部高粱生长困难。春季低温和秋季霜冻现象频繁。江河两岸和洼地,汛期常有洪涝灾害。

平原土壤

松嫩平原中、东部,主要为黑土,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平原阶地上,从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东北平原要是黑钙土、草甸土。在辽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潮土。砂土的分布以平原西部最广。滨海有盐土、沼泽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和石油资源是东北平原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

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东部、北部以自然肥力较高的黑土为主,西部主要是黑钙土和草甸土,南部辽河平原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境内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较丰富,宜于引灌,据统计,尚有宜农荒地SJX)多万亩,草原刁茄多万公顷,草山草坡213万公顷, 农牧业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石油是东北平原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平原北部在中生代晚侏罗纪时已初步形成拗陷盆地,白坚纪进人大发展时期,湖泊及河流相沉积厚达6仪旧米,后因盆地抬升缩小,新生代沉积厚度约15(X)米,巨厚的沉积物,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研究,松辽盆地总生油量可达 8(X)、以刀亿吨,按ro%的聚集系数计,总聚集量约80~叩亿 吨,天然气储量前景可在2《XX)亿立方米以上。除大庆油田外, 还有吉林油田、辽河油田。

粮食基地

松嫩平原是东北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面积大(1130万公顷)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45公顷,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约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温作物生长。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占东北区玉米总产量的64%左右,其次为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占东北区水稻、小麦和大豆总产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类的生产区,产量分别占东北区的64%、58%。可见松嫩平原是东北区的农业重要基地,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 ?。

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黄土状物质构成的台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白城间的三角形以内地区,仍在沉降中,构成了向心水系。由于排水不畅,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平原边缘由于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东部山前台地,地表微波状起伏,海拔240~300m。台地表面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物质,下部为沙砾层。这里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著名的黑土带,开发历史较久,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产区,具有农业综合发展的条件。但这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地区涝害严重。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水与大气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对松花江及其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利建设,抗洪排涝。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经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了浅岗地与封闭的浅碟形凹平地交错的地表形态。虽有松嫩水系流过,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汇集于众多的凹平地内,形成碱水泡沼。实际上,它具有内陆型平原性质。湿地、沼泽、湖泡众多,河曲发达是地貌上重要特征。

松嫩平原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又忽视治理、保护措施,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松嫩平原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春旱频率高,伏旱、秋涝在有些年份亦较严重,低温冷害频繁。水资源虽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的15%,抗灾能力低,受旱、涝影响,粮食产量波动在20%~30%左右。本区自北向南≥10℃积温大多在2000~3200℃之间,气温的年较差大,本区农作物栽培又以对低温较敏感的玉米为主,而且近些年将中晚熟品种盲目向北扩展,每遇低温年份,常遭到严重低温冷害而减产。

低温冷害,一般是指气温在0℃以上,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低于作物所需要的临界温度而造成严重减产。低温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东北的低温冷害,可分延迟型和障碍型两类型,有的年份两种类型兼有,可称混合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气温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迟和灌浆缓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批率大,成熟度低。障碍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开花期遇到短期连续几天的低温,危害花器官,造成空粒大增,引起减产。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粱存在障碍型冷害。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延迟型冷害。冷害年作物减产,除了温度的直接影响外,还因气温低,限制光能资源的利用,间接影响产量。冷害的分布,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严重的冷害频率在10%~20%之间。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采取积极措施,就会大大减少损失。按各地气温条件合理布局作物及其品种,是战胜冷害的战略性措施。分析近几十年来冷害减产的情况表明,其原因之一是作物品种布局不合理,生育期较长的偏晚熟品种越区种植。应开展作物区划和作物品种区划的研究,做到适地适种,采取增肥改土、选育、推广早熟耐低温的高产品种,适时早种,改革耕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

松嫩平原在东北区农业开发历史较早,外延开发的潜力已不大:今后主攻方向是深度开发,提高单产。粮食单产不够高主要是由于农田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本区土壤的自然肥力较高,但长期以来只用不养,地力下降。黑土带土壤侵蚀较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化肥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家肥施用量更少,不施肥的白茬下种田约占全区耕地的1/3,成为低产的主要原因。东部山前台地,年侵蚀模数约为6000t/平方公里,黑土层越来越薄,水土流失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影响很大,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理。

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今后松嫩平原农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具有综合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雄厚的科教人力资源等优势,是一片极具潜力的富饶之地。土地总面积78.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2%,人口10715.4万人,占全国的8.4%。东北三省是中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毗邻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华北是东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有丰富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同时还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大后方。

东北三省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布局在东北三省的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我国做出很大贡献,仍具有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等“基础性技术群体”的优势和产业实力,而这些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如辽宁省的机床占全国的11%,吉林省的汽车占全国的11.5%,黑龙江省的大型火电和水电装备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3%和50%,东北三省的输变电设备占全国的40%,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2001年,东北三省的工业增加值4682.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1.0%。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10955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908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