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们市场上那些蔬菜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蔬菜在外观上和普通蔬菜并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一些性状的改变,比如口味、抗病虫害、抗寒、耐旱等。

我们市场上那些蔬菜是转基因食品?

以下是燕舞时节转自北京农业信息网的部分内容:

转基因蔬菜是指把分离的基因经过或不经过修饰,利用农杆菌介导或基因枪轰击等技术把它导入某一种蔬菜,通过改良其抗性或品质等属性而培育出的蔬菜新品种。转基因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感兴趣的外源基因,使育种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本文将介绍我国转基因蔬菜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转基因蔬菜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

1.抗病转基因蔬菜 转基因蔬菜育种中,以抗病毒基因工程进展最快,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北京大学未名生物工程公司以陈章良教授为首的科研小组培育的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的转基因番茄已经获得农业部的商品化生产许可,其抗性的获得是通过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介导来实现的。另如我国科研工作者已将烟草花叶病毒(TMV)、苜蓿花叶病毒(AMV)、番茄斑萎病毒(TSMV)等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分别导入番茄,获得了抗各自病毒的番茄植株;通过复制酶基因、卫星RNA基因、核酶基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等介导途径,获得了一批在不同程度上抗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纺锤体类病毒(PSTVd)的转基因马铃薯材料。蔬菜抗真菌和细菌基因工程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贾士荣研究员通过转入经过修饰和改造的杀菌肽基因,获得了高抗青枯病的转基因马铃薯材料。该项技术为蔬菜抗细菌性病害育种提供了一条解决抗源材料匮乏问题的新途径。

2.抗虫转基因蔬菜 杀虫剂在蔬菜生产上的大量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毛慧珠通过转入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毒素基因(Bt),获得了对鳞翅目害虫有一定抗性的转基因甘蓝。中国农业大学张七仙将来源于豇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pTI)导入甘蓝,通过抗小菜蛾实验发现,该转基因植株较对照植株有明显的抗虫性。华中农业大学吴昌银通过导入雪花莲凝集素(GNA),获得了对蚜虫具有一定抗性的转基因番茄。

3.品质改良的转基因蔬菜 优良的品质是现代蔬菜育种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复旦大学王光清将一段人工合成的编码一个富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的DNA序列转入马铃薯,提高了马铃薯的营养价值。西南农大张兴国将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反义基因转入魔芋,通过限制淀粉的合成量来改良魔芋的品质。另外,浙江大学刘敬梅通过导入甜蛋白基因来改良莴苣品质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4.耐贮藏转基因蔬菜 华中农业大学叶志彪教授将乙烯形成酶(EFE)反义基因导入番茄,抑制果实中乙烯的活性,获得迟熟转基因番茄材料,再结合杂种优势育种,培育成一代杂种——“华番1号”。该品种在常温下可贮藏45天左右,且品质好,是我国第1个获得农业部批准上市的转基因植物品种。另外,叶教授将ACC氧化酶反义基因、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反义cDNA分别转入番茄,乙烯的产生速率均受到了显著抑制,转基因果实表现出良好的贮藏保鲜特性。

5.抗逆性改良转基因蔬菜 哈尔滨师范大学傅桂荣将美洲拟蝶抗冻蛋白基因(AFP)转入番茄,低温处理后其幼苗叶片组织的电导率较非转基因植株明显降低,表明AFP基因已经表达并使番茄获得抗寒性。华中农业大学张赛群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转入番茄,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在田间表现出生长旺盛及抗叶片衰老的特性。

6.雄性不育转基因蔬菜 中山大学张宏将花粉绒毡层细胞特异表达的启动子TA29与核糖核酸酶基因(barnase)构建成的雄性不育嵌合基因,转入番茄子叶,获得了具有雄性不育特征的转基因番茄。利用同样的原理,可将核糖核酸酶抑制基因(bastar)也置于TA29启动子控制下导入番茄,培育成恢复系,应用于繁制一代杂种,可使杂种率提高到100%。

7.转基因蔬菜生产乙型肝炎口服疫苗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将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和番茄,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抗乙肝马铃薯和转基因抗乙肝番茄,将该转基因马铃薯饲喂给小白鼠,使小白鼠获得了对乙型肝炎的免疫能力。经过更深入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口服一定量的该转基因马铃薯或番茄后,人体即可通过免疫反应获得乙肝病毒的抗体。二、我国转基因蔬菜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尽管我国转基因蔬菜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消费者对转基因蔬菜安全性存在担忧 转基因蔬菜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并引起了消费者普遍的担忧。其安全性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其作为食品的安全性,二是其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虽然人们谈论的安全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但必须对转基因蔬菜的安全性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应该优先发展一些对天然食品本身存在的基因进行转基因蔬菜的研究,以减轻消费者对转基因蔬菜安全性的担忧。其次,在转基因蔬菜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等方面,各级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务院2001年发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转入的目标基因活性低或不表达 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蔬菜获得新的性状并能稳定遗传是蔬菜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但目前虽然通过采用PCR扩增、DNA杂交、RNA杂交等检测手段,证明外源基因已经导入植株体内,却发现存在大量的转基因植株不能正常表达目的基因的现象。这种基因失活的现象称为基因沉默。其沉默机制可分为以下3种:位置效应、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建议国家“863”项目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基因沉默机制、防止基因沉默发生的研究。

3.转基因蔬菜研究与蔬菜的实际育种严重脱钩 在我国,进行转基因研究的研究机构拥有良好的分子生物学或分子遗传学实验条件,但往往没有蔬菜育种的基础,或缺乏丰富的育种经验。今后,应加强转基因研究单位与蔬菜品种选育单位的合作与联络,缩短转基因品种的开发年限。

4.转基因方法单一、植株再生频率低 在我国的转基因蔬菜研究中,双子叶植物多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单子叶植物多采用基因枪法,基因转入方法较为单一,组织培养诱导转基因植株再生困难,植株再生频率低,转基因植株难以获得种子,目前,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入外源基因已在棉花等作物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能获得足够多的种子。可在转基因第一世代中进行育种材料的筛选,能大大地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另外,利用真空渗透原位技术为一些通过组织培养转基因困难的蔬菜作物的转基因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转基因蔬菜(10)种植的蔬菜如何鉴别是否为转基因蔬菜?

1、大豆

非转基因大豆:为椭圆形状,有点扁。肚脐为浅褐色。豆大小不一。打出来的豆浆为乳白色

转基因大豆:为圆形,滚圆。肚脐为**或黄褐色。豆大小差不多。打出来的豆浆有点黄,用此豆制作的豆腐什么的都有点**。 `

2、胡萝卜

非转基因胡萝卜:表面凸凹不平,一般不太直,从头部到尾部是从粗到细的。且头部是往外凸出来的。

转基因胡萝卜:表面相对较光滑,一般是直的,它的尾部有时比中间还粗。且头部是往内凹的。

3、土豆

非转基因土豆:样子比较难看,一般颜色比较深,表面坑坑洼洼的,同时表皮颜色不规则,削皮之后,其表面很快会颜色变深,皮内为白色。

转基因土豆:表面光滑,坑坑洼洼很浅,颜色比较淡。削皮之后,其表面无明显变化。

4、大米

在中国取得转基因大米合法种植权的地区是湖北,要警惕细长的很亮的米。容易与东北“长粒香”混淆。买的时候一定看清原产地。

5、西红柿

转基因西红柿:颜色鲜红很好看,果实较硬,不易裂果。

6、玉米

转基因玉米:甜脆、饱满、体形优美、头颗粒尾差不多。

凤凰网-转基因食品你敢吃吗?教你六招揪出“转”迹

通过以下方法辨别是否为转基因蔬菜。

1、个头

没有传统蔬菜参差不齐的外形,普遍个头均匀,型大体长,色泽光艳,质地鲜嫩。比如黄豆,形状应该像动物内脏腰子的样子,有点扁,有腰线,可现在的大豆,全是圆圆的、像豌豆一样,产量很高。

2、味道

转基因蔬菜没有传统蔬菜的原始地道的味道,无论是烹调前或烹调后的气味还是滋味与传统蔬菜有明显的区别。

传统的玉米一般就是黄玉米,白玉米,略带甜味,而现在流行的甜玉米,其甜度非常高,像加了蜜一样。甜玉米籽粒表面蜡质少,口感细嫩,有的还有糯性。

3、季节

非当地时令蔬菜,各类蔬菜的一大特性就是均具备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有部分非当地时令菜蔬是靠转置耐寒或耐高温基因所得,比如反季节的冬枣。

4、色彩

与传统色彩不一样,比如彩色棉花、黑米花生、紫色番薯。

5、产量

转基因蔬菜一般在开始几年,其产量要比传统蔬菜高不少。

扩展资料:

转基因蔬菜的安全性:

转基因蔬菜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热点,特别是选择性标记基因的使用,它是决定转基因植物能否向市场投放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转基因植株中消除选择性标记基因,可以减少人们过多的忧虑,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根据对转基因马铃薯、番茄、矮牵牛、棉花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较的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没有影响。

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转基因番茄对采花昆虫的传粉、觅食均无影响。转基因植物残渣对后季作物的影响与非转基因作物相比没有明显区别。

从目前转基因农产品上市实行的“实质等同性”原则来看,转基因蔬菜经过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 c、胡萝卜素以及锌、钙、铁、钾等化学成分分析,与非转基因均无明显差异。食用是否安全有待继续研究。

人民网-这些转基因食品你认识几个?

人民网-转基因食品 我们如何“明白”你

百度百科-转基因蔬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