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福建宁德有什么特产?

特产如下:

福建宁德有什么特产?

茶叶

宁德各县普遍栽培,历史悠久。红茶、绿茶、白茶、花茶,质地优良,名茶甚多。“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占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二。福安“坦洋工夫”生产的红茶,香味浓,以“条索紧细,略有白毫,叶色油润,叶底明亮,汤色棕红,滋味清醇”著称。远在明末,就打入国外市场,福安年均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宁德天山绿茶,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四大特点著称,1982年评为30种名茶之一,获烘青绿茶第三名。福鼎的“毫银针”清代就闻名国内外,1982年全国名茶评选获白茶第一名,以98.6分的成绩居全国第二位,“香云”、“大白毫”也有盛誉,1983年获福建省优质品奖,为福建省五大茶叶基地之一。闽东茉莉花茶、泽三绿、香味三优,有“天山银毫”、“毛蟹”、“香云”等4种获省优产品,其中“茉莉花茶”、“毛蟹”曾获商业部优质奖。

绿竹笋

又称马蹄笋、绿笋,主产地福安、赛岐,产于夏季,质嫩味美,甜脆可口,清暑解渴,是盛夏酒筵的八闽山珍之一。已有400多年栽培历史,独创“清水白玉笋”罐头,销往国内外市场。?2011年,福安约3万农户参与绿竹生产,绿竹面积达5.5万亩,年产绿竹笋1.2万吨,产竹材1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

红曲

系古田、屏南特产,其中古田是红曲正宗产地。明万历年间,《古田县志》有“由家乡制曲,畲家乡租山”的记载。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工艺独特,素以颜色鲜红、表里色泽好、糖化发酵能力强而闻名。年出口量占全省同类产品的80%以上,其中屏南酒曲厂曾获全国金牌、银牌的七大名酒用曲。

福安蜜沉沉酒

福安酒厂红福牌蜜沉沉酒,已有130多年历史,色泽金黄透亮,味甜香醇和,有舒筋活络、滋补营养之功能。

茶油

主产于福安,栽培历史悠久。产品质纯、色清、味美、气香,可降血压、抑胆固醇。1958年,周恩来总理为上白石公社墩头大队题词“绿色油库”。这个大队培育的“油茶王”誉满省内外。?2013年7月宁德福安被评为“中国茶油之乡”。

猕猴桃

主产屏南,种植历史悠久;营养和药用价值高,质好、香气浓、适宜加工,产品深受欢迎。

宁德介绍:

宁德市,别称闽东,中国大黄鱼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素有“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之美誉。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东临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西邻南平,南接省会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

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直接相邻的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拥有世界级天然深水港三都澳。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沿海为小平原,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宁德也是中国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胜地,境内共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5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滨海有嵛山、台山列岛、大京、西洋岛、三都澳等海岸景区;内陆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9个。

福建都产什么茶?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闽东处于封闭、半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状态,以原始农业为主,没有农业机械,缺乏水利设施,粮食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人民群众生活较为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促使自然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转变。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7倍,年均递增6.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德走“立体式农业、填补型工业、多渠道引进”的道路,致力发展对外贸易,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至1992年,宁德市工农业总产值达54.6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加2.9倍,年均递增10.24%。其中,工业产值28.87亿元,农业产值25.74亿元,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2012年全年,宁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8015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7%,47.8%,和33.5%。 宁德是中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基地、茶叶种植基地、银耳主产区(年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和太子参主产区。2011年,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花卉、蔬菜、畜牧等产业已基本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

1949年,宁德市年产粮食25.36万吨,人均年占有粮食203公斤。经过土地改革、生产合作化,变革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生产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宁德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302.5万亩增至1992年的443.7万亩。农业机械、化肥和电力从无到有,至199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540441千瓦,农用拖拉机8334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209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24万亩;化肥年施用量23万吨,耕地亩均施用量106.30公斤;水电总装机容量4.85万千瓦。宁德市已建成引水工程43321处,蓄水工程284处,提水工程370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德市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发挥。通过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改革耕作制度,改造中低产田,优化施肥,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92年,宁德市耕地面积比1949年减少34.37万亩,但粮食产量仍达到92.3万吨,为1949年的3.64倍。食用菌、茶叶、对虾、水果、畜牧、三菜(海带、紫菜、榨菜)六大商品生产基地基本建立。食用菌、茶叶、水果、对虾生产成为闽东农民经济收入的大宗产品。

截至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99.51万亩,比上年减少6.12万亩,其中稻谷面积130.24万亩,减少4.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95万亩,增加0.1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13.18万亩,增加3.51万亩。全年粮食产量65.56万吨,比上年减少2.57万吨,下降3.8%,其中稻谷50.66万吨,减少2.27万吨,下降4.3%。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1.03万吨,比上年增长11.9%。肉类总产量9.11万吨,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猪肉产量8.0万吨,增长15.7%;牛肉产量0.07万吨,增长6.9%;羊肉产量0.13万吨,增长1.7%。生猪年末存栏74.10万头,增长9.7%;生猪出栏106.64万头,增长17.8%。奶产量0.25万吨,减产15.3%;禽蛋产量1.68万吨,增长7.0%。全年水产品产量73.21万吨,增长5.4%。其中,淡水产品产量3.88万吨,增长11.4%;海洋捕捞19.06万吨,增长0.2%;海水养殖50.26万吨,增长7.0%。全市木材产量99.3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6%。2012年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68.0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9.82万亩。全市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市级234家。35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94.52亿元,增长28.4%;销售收入90.94亿元,增长29.8%;出口创汇3.41亿美元,增长35.2%;带动农户29.71万户。 2012年全年,宁德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8%,增幅连续八年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0.8%,集体企业增长12.8%,股份制企业增长20.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5.1%;轻工业增长23.4%,重工业增长18.5%。全市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1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00家,比上年增加79家。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5.25亿元,比上年增长88.2%。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94.73亿元,增长82.8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23亿元,增长230.9%;非公有制企业100.79亿元,增长80.2%。 个体私营

1949年,闽东只有40家手工作坊,生产或加工土烟、土纸、铸锅、家具等产品。1955年宁德市有私营手工业企业4310家,从业人员16921人。次年开始对私营工业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并入地方国营或集体企业,到1958年宁德市已无私营工业企业,只有极少数的个体手工业。80年代,宁德市各县人民政府鼓励城乡居民投资办工业,1985年宁德市私有工业3477家,从业人员5898人,年产值1923万元,这些私营个体企业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加工生产。古田、屏南、寿宁、周宁和柘荣等县以发展食用菌和茶叶加工以及手工业制品为主,其余县市则以发展电机、电器、造船及水产品冷冻加工行业以及兴办陶瓷业和花岗石板材开采业为主。1990年后,各县市都运用灵活政策,发展个体工业经济。1992年宁德市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业企业8036户,从业人员22133人,自有资产6010万元,总产值32721万元,占宁德市工业总产值11.33%,上交税金1298万元。 合营工业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宁德市公私合营企业陆续转变为国营企业。公私合营的屏南县酒厂率先转为国营企业,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随后,宁德、福安、福鼎、霞浦等县也相继对合营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1966年,公私合营的古田县纺织厂最后转为地方国营工业,区内不再有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80年代后相继开办合作经济实体。1985年宁德市有农村联营工业企业1244户,从业7962人,营业额2663.8万元,上交税金103.1万元。1990年后,城乡合作经营工业发展较快,1992年宁德市有城乡合作经营企业2301户,从业人员22451人,自有资金798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4125万元,占宁德市工业总产值的15.28%,上交税金1942万元。 集体所有 1950—1957年宁德市累计集体工业总产值272万元,年均34万元。1958年,宁德市工业一哄而起,集体企业也随之增加。其后重新调整工业布局,1962年集体企业增至446个,集体企业年产值达1184万元。1976年集体工业全年产值达6053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德市集体工业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78年集体工业产值达9481万元。乡镇集体工业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工业生产从单一的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到建材、造纸、食品、食用菌、茶叶等多种门类的工业体系。80年代,集体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重视工业老企业的技术更新与设备改造,抓新产品的开发和创优,引进先进技术,新办胶鞋、注塑、弹簧等一批新厂,给集体企业增添了活力。80年代中后期,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乡镇企业主要依托当地资源,发展食用菌、缝纫、食品、五金、竹木加工、电机电器等行业,发展较快。1990年,宁德市拥有集体工业企业812家。1990年后兴办适合闽东特点的电机、铁合金冶炼、茶叶精制、食用菌加工、水力发电、水产品加工、石板材及船舶修造一系列开发项目。1992年,宁德地区拥有集体工业企业871家,工业产值84850万元,占全宁德市工业总产值的29.39%。 国有企业 1950年宁德县在城关崇文街兴办国营第一碾米厂,同年,宁德市有国营加工厂5个,产值481万元。1952年宁德市有国营工厂23个,总产值447万元。1956年对私有工业企业进行改造,把大多数私营企业改为国营企业。1957年宁德市国营企业74家,产值1721万元,占宁德市工业总产值5070万元的33.94%。1958年大办工业,一些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社也改为国营工厂,同时还新办一批工厂。1962年国营企业缩减为184家,产值5206万元。70年代,随一批小型骨干电站的建成,区内国营工业投资增大,生产有所起色。1978年后宁德市国营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年国营工厂231家,产值22943万元。1985年宁德市国营工厂246家,工业产值40105万元。此后,通过技术改造,引进、扩建和新建一批企业。1992年宁德市国营企业达257个(其中中型企业7个),工业产值达89117万元,占同年宁德市工业总产值的30.8%。实现利税总额9976万元,其中利润总额514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347元。

1、福建省是多茶类产区,有一千多年的茶叶历史,茶文化,是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是乌龙茶之乡、白茶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白毫银针、工夫红茶扬名中外。

2、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

3、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4、福建白茶主要茶区产地为闽北的政和、和闽东的福鼎等县。福鼎原为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主要生产制造红茶、绿茶,近年来,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药用价值逐步被认可。

5、茉莉花茶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