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采矿

(一)鼓励采用的采矿技术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采矿

1.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宜推广剥离—排土—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

2.对于水力开采的矿山,宜推广水重复利用率高的开采技术。

3.推广应用充填采矿工艺技术,提倡废石不出井,利用尾砂、废石充填采空区。

4.推广减轻地表沉陷的开采技术,如条带开采、分层间隙开采等技术。

5.对于有色、稀土等矿山,宜研究推广溶浸采矿工艺技术,发展集采、选、冶于一体,直接从矿床中获取金属的工艺技术。

6.加大煤炭地下气化与开采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广煤层气开发技术,提高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水平。

7.在不能对基础设施、道路、河流、湖泊、林木等进行拆迁或异地补偿的情况下,在矿山开采中应保留安全矿柱,确保地面塌陷在允许范围内。

(二)矿坑水的综合利用和废水、废气的处理

1.鼓励将矿坑水优先利用为生产用水,作为辅助水源加以利用。

在干旱缺水地区,鼓励将外排矿坑水用于农林灌溉,其水质应达到相应标准要求。

2.宜采取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预先截堵水,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或减少各种水源进入露天采场和地下井巷。

3.宜采取灌浆等工程措施,避免和减少采矿活动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

4.研究推广酸性矿坑废水、高矿化度矿坑废水和含氟、锰等特殊污染物矿坑水的高效处理工艺与技术。

5.积极推广煤矿瓦斯抽放回收利用技术,将其用于发电、制造炭黑、民用燃料、制造化工产品等。

6.宜采用安装除尘装置,湿式作业,个体防护等措施,防治凿岩、铲装、运输等采矿作业中的粉尘污染。

(三)固体废物贮存和综合利用

1.对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应使用专用场所堆放,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环境污染及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1)应根据采矿固体废物的性质、贮存场所的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完善的防渗、集排水措施,防止淋溶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宜采用水覆盖法、湿地法、碱性物料回填等方法,预防和降低废石场的酸性废水污染;

(3)煤矸石堆存时,宜采取分层压实,粘土覆盖,快速建立植被等措施,防止矸石山氧化自燃。

2.大力推广采矿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表外矿和废石中有价元素和矿物的回收技术,如采用生物浸出-溶剂萃取-电积技术回收废石中的铜等;

(2)推广利用采矿固体废物加工生产建筑材料及制品技术,如生产铺路材料、制砖等;

(3)推广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技术,如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和肥料、制砖等。

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地下水影响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田纳西河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水量丰富但季节变化大;根据以上自然背景分析,要想利用水能发电需要建坝修库,且能调节水量减缓落差利于航运,又能解决夏秋季因降水少而导致的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还可发展养殖.所以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土地利用: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并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同时,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梯级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核心,而梯级开发首先是进行大坝的建设,大坝建设调节了河流径流,实现了防洪、养殖、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

灌区主要农作物以种植冬小麦、夏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棉花、蔬菜等经济类作物为辅,1996~1998年平均的粮食作物和经济类作物种植比例为0.76:0.24,作物种植面积为15.84×104hm2,复种指数为1.75。随着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灌区水士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农作物种植结构逐步得到调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呈下降趋势,然而灌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作物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果蔬类经济作物比例逐年递增,2005年灌区的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0.74:0.26,复种指数为1.78,2010年灌区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0.7:0.3,复种指数为1.83。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见表4-15。

表4-15 泾惠渠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 Table4-15 Crop planted structure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二、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

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根据近30年的降水系列资料和灌区灌溉试验站不同作物耗水量试验资料,结合灌区灌溉实践确定不同水平年农作物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的灌溉制度(陕西省农林牧渔用水定额),见表4-16和表4-17。

表4-16 泾惠渠灌区常规灌溉农作物(75%)灌溉制度 Table4-16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system of crops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续表

表4-17 泾惠渠灌区节水灌溉农作物(75%)灌溉制度 Table4-17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system of crops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三、灌区农作物灌溉用水量

到2010年,灌区节水灌溉面积为77666.7hm2,占总面积的85.98%,常规灌溉面积仅有12666.7hm2,占总面积的14%,通过节水措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24,按75%保证率灌溉定额计算灌区年灌溉用水量见表4-19。

表4-18 泾惠渠灌区节水灌溉蔬菜(75%)灌溉制度 Table4-18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system of vegetables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表4-19 泾惠渠灌区农作物灌溉用水量估算 Table4-19 Crop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estimation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四、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地下水影响

近50年来,泾惠渠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2000年以前不断增大,2000年以后开始减少,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在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近年来基本达到稳定。分析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过程发现,在1965年和1983年,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冬小麦种植面积从1950年的16066.67hm2增加到1965年的33866.67hm2,增加2.1倍;夏玉米种植面积从1950年的5866.67hm2增加到1965年的27600.00hm2,增加4.7倍;冬小麦种植面积从1966年的38400.00hm2增加到1983年的55600.00hm2,增加1.45倍;夏玉米种植面积从1966年的36800.00hm2增加到1983年的53266.67hm2,增加1.45倍;相应地下水开采量随之增加。近年来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65200.00hm2和60200.00hm2。同时因为灌区农田灌溉用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消耗项之一,地下水与农作物灌溉用水量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关关系,1977~2010年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和地下水开采量见图4-3。

图4-3 泾惠渠灌区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及地下水开采量(1977~2010) Fig.4-3 Main cropssown area and groundwater withdrawal in Jinghui Canal Irrigation District

由图4-3可知,泾惠渠灌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近10年来略有减少,加之节水灌溉措施实施,农业灌溉用水量有所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呈递减趋势,减缓了地下水位下降速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