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苇的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科研信息
自2000年调任华南农业大学教师以来,共参加了国家及省级9个项目的研究开发;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目前在研项目共6项,任主持和副主持人的分别为“青梅深加工技术及综合开发”(广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经费30万,标准化专题主持);“即食蔬菜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华南农业大学推广基金,10万,主持);“荔枝与龙眼传统干制品技术提升研究及产业化”(广东省科技厅面上项目,经费10万,副主持);“微波在传统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广东省科技厅面上项目,经费10万,副主持)。 主要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研究,先后主持与参与了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五项为国家级或广东省重点项目。近三年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主持省级项目两项,分别为“番木瓜加工特性和深加工技术研究”(2005-2008)和“硫藏果蔬原料中二氧化硫脱除关键技术研究”(2006-2009);副主持广东省重点项目“传统果蔬食品绿色加工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2006-2009);参与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现代生物技术在红柿加工中的应用及研究”(2006-2008); 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1、主持“特色风味食品绿色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 ”,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副主持“微波在传统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获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主持“惠州梅菜安全加工关键工艺研究与开发”, 获2007年度惠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申请专利一项一种番木瓜果糕的制作方法”(1)、获得专利授权两项“青梅运动饮料及生产方法”(2)、“青梅制汁方法”(3)。
科研成果1、微波在传统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本项目实现了西梅、荔枝干、菊花等凉果及脱水果蔬的微波干燥、杀菌、杀虫工业化生产,使凉果、干果中的细菌总数由每克含1000个左右下降到200个以下,产品的保质期比传统工艺生产的延长2—4个月,菊花的干燥和杀虫效率明显提高,并就微波技术在膨化果蔬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实现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项目推广应用提高了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工业化水平,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2、特色风味食品绿色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项目针对凉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条件差、加工技术落后、非法添加物及添加剂滥用严重、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等共性问题,在国家及省科技部门资助下,系统地研究了企业生产场地综合改造技术、绿色加工及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工业化生产技术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色加工技术体系,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包括:①开发出包括腌制车间、加工调配车间、半成品晒场、成品晒场、产品包装车间等低成本、实用性强的凉果企业综合改造技术,企业生产条件达到或优于GB8956-2003《蜜饯企业GMP》标准的要求;②开发出能替代糖精和甜蜜素的绿色高效甜味剂及其使用工艺,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且成本较低;③开发出超声波组合二氧化硫脱除技术,效率高,产品二氧化硫含量得到严格控制;④研究完善了主要凉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制订了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与HACCP质量管理体系,充分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性;⑤应用实用工业化生产技术,提升了传统生产工艺水平,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降低人为二次污染;⑥开发出多种健康、新颖的新产品,提高了传统产品的附加值。
3、“惠州梅菜安全加工关键工艺研究与开发”,项目针对惠州梅菜加工企业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梅菜中亚硝酸盐检出率高,亚硝酸盐含量不能确保符合无公害梅菜要求,加工环境卫生条件差,生产过程工艺控制较随意,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①研究了梅菜亚硝酸盐消除方法和工艺措施。②以惠州梅菜产销有限公司为试点,参照HACCP原理,研究了综合技术改造措施,在该行业率先建立了梅菜加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了产品质量,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企业产品获得多项荣誉。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在腌制菜类加工企业中有普遍推广意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