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莲种植技术
一、选好林地
一定要选荫蔽度较大的林地,自然林树种以终年不落叶的四季青最理想,以树高3.3米左右的矮生乔木为宜;人造杉林地,以树冠接连、树高3.3米左右为度。坡度在20°~25°之间。以选腐殖质深厚、富含有机质、上松下实的土壤为佳,不宜选黏重的死黄泥、白鳝泥土。
二、整理荫棚
对自然林应将林地枯枝、小树、茅草全部砍掉,灌木、矮小乔木留下,并修去离地2米以下的小树枝,荫蔽度要保持在70%~80%之间。对于人工培育的杉木林,应选幼林地,基本上达到树枝相连即可,有的地方若出现天窗,只需用树枝插于黄连四周即可起到遮荫作用。
三、整地做畦
整地之前,用木耙把表土上的残枝、落叶、石块耙出林外,林内竹根、小树根以及茅草根要除净,要注意挖时对树根不能伤得太狠,切忌深挖。
对于人工培育的杉林只要浅挖1次,拣去杂草根和石块,树周围缺土的还要培土,不能让根露在外面。下一步开沟做畦,自上而下开直沟,沟宽23厘米、深10厘米,沟底的泥土提放在两边畦上。
扩展资料:
黄连喜欢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不可以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光照过强时需要遮荫,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最适PH值为5.5~6.5。
选择3~4年生黄连,雅连(即三角叶黄连)每株有分枝3~4根,味连每株有10~20根,可将这些分枝从根茎处分开,选留根茎长0.5~1厘米的连苗作分株苗,按行株距15×15厘米挖穴,穴深6厘米,每穴栽入1株。
栽后覆盖细肥土或腐殖质土,压紧、栽直、栽稳,浇透定根水,以利成活。栽后当年就有70%植株开花结籽,第2年全部开花。分株繁殖具有生长快、种子和根茎产量高、质量好的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连
云南黄连黄连是常用名贵药材之-,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有记载,并将其列为上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集的黄连品种有:湖北的味连,四川的雅连,云南的云连。云黄连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北及西藏的东南部,而云南的主产区在福贡、贡山、泸水、腾冲及德钦等地。明代兰茂《滇南本草》载:“滇连,-名云连……功效胜川黄连百倍”。“云连”因此得名。历来畅销内地和香港等地区。原植物根茎**,较少分枝;叶基生;株高15-30厘米;多歧聚伞花序;长骨突荚果,种子长圆形;花果期2-6月。商品呈弯曲的长条形,具“过桥杆”,断面金**,味极苦。能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疗各种热毒及烧烫伤。含多种生物碱,其含量和抗菌消炎药效比川黄莲好。
怒江是云连的最佳适生地和正宗的原产地,“云黄连”列入怒江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怒江云连根,含水薜喊6-7%,茎含2-3%,叶含1-1.97%,可谓全身是宝。腾冲云黄连又称为“光明连”。云南1955年收购22吨,1988年出口5吨,1996年产量约为4-6吨。云黄连市价比川黄连高2-3倍,用根茎繁殖,为家种或半家种,成本高,费工时,单产低(1亩仅产0.5-2千克)。
云连以独有的药用优等品质走销海内外市场,是云南省的特色药材品种之-。“云连”这-野生植物药种时下成了濒危物种,2002年云南省对外公布的30来个濒危物种中就有“云连”,国务院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列中也有“云连”。云连已成为国家的二级重点保护药材。怒江州福贡县是“云连”的第-故乡,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福贡区带是“云连”的最佳适生区域。
根众茎横行,粗3—7毫米,密生须根。基生叶长10—25厘米,县长柄;叶片草质,3全裂,全裂片有柄,中央全裂片菱状狭卵形,长达11厘米,长濒尖,羽状深裂,裂片边缘缺刻状,有尖锐的小锯齿,表面沿脉有短伏毛,背面无毛,脉网明显,侧全裂片较短,长6厘米,不等2深裂近基部;时柄长7—20厘米,无毛。花小,淡黄绿色,直径约1厘米。
产察隅、墨脱。生山地林下。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印度东北部也有。
根状茎人药。根状茎含小檗碱;全草含小檗碱(Berberine)7—9%、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polumbamiile)等;还含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现已证明,黄连和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及金**葡萄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作用等于或优于磺胺,而弱于链霉素及氯霉素。但黄连的粗提物与纯小菜碱(黄连素)的抗菌作用基本上是-致的。
据《中药志》记载,黄连主要含小檗碱,又称黄连素,含量5.20—7.89%。另外,尚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Jatrorrhizine);这些生物碱的含量均在0.5%以下;还含有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青荧光酸(LulhiCaeruleic acid)及阿魏酸(Ferulic acid)等。
本草具有泻火、燥湿、解毒、驱虫等功效;可治百日咳、急性肠炎、痢疾、伤寒、热盛心烦、肺结核、疳积、蛔虫病、咽喉肿痛、失眠、口疮、痈疽疮毒、湿疹、烫火伤、酒毒、胎毒等。
凡阴虚烦热、脾虚泄泻、五更泄泻者慎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