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喷粉法和喷雾法的稀释倍数有区别吗
一是喷粉法。是利用机械所产生的风力将低浓度或用干细土稀释好的农药粉剂吹送到作物和防治对象表面上的方法。优点:操作方便,工具比较简单;工作效率高;不需用水,可不受水源的限制;对作物一般不易产生药害。缺点:药粉易被风吹失和易被雨水冲刷,因此,药粉附着在作物表体的量减少,缩短药剂的残效期,降低了防治效果;单位耗药量多,在经济上不如喷雾合算;污染环境和施药人员本身。
二是喷雾法。将乳油、乳粉、胶悬剂、可溶性粉剂、水剂和可湿性粉剂等农药制剂,对入一定量的水混合调制后,即能成均匀的乳状液、溶液和悬浮液等,利用喷雾器使药液形成微小的雾滴再喷射到农作物或病虫杂草上的一种方法。其雾滴的大小,随喷雾水压的高低、喷头孔径的大小和形状、涡流室大小而定。通常水压愈大、喷头孔径愈小、涡流室愈小,则雾化出来的雾滴直径愈小。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采用大容量喷雾,每667L/12每次喷药液量大于50L。但近10多年来喷雾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后,喷药液量便向低容量趋势发展,每667L/m2每次喷施药液量只有o.1~2L。目前国外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多采用小容量喷雾方法,因其有许多优点:展布性和均匀性较好,用药液量少,用工少,机械动力消耗少,工效高,防治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缺点是需要有良好的水源,且对水质要求较高。
喷洒农药的正确方法(喷施农药的正确操作效果翻倍)
农药稀释倍数的确定:一般农药的稀释倍数是多少(低)—多少(高)倍,如:600-800倍、1000-1500倍等。在病虫害预防和病虫害发病、发生初期防治,建议使用高的稀释倍数;病害发病后和虫害高发时,建议使用低的稀释倍数;另外,可以根据病虫害的防治经验确定农药使用的稀释倍数,在使用低于说明上的最低稀释倍数时,建议先小面积做药害试验,如没药害,则可以使用低于说明上的最低稀释倍数来防治病虫害,否则则按说明上的正常稀释倍数使用农药。如一种农药多次防治一种病害或虫害,建议更换农药品种,一般防治病虫害时,选用2-3种农药轮换使用。
要想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达到打一遍顶二遍的效果,一要掌握有害物的特性;二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的科学性;三要选择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四要掌握好用药量,防止药害和抗药力的提高;五要注意合理混用农药,提高药效;六要注意轮换用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对于农民来说,对付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主要是使用农药。可是,这作物上的病虫害,地里的杂草的就是打不净,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打药少,效果好的问题呢?
第一,选择合适的水配合配制农药
很多人都不在乎配药时的水,什么雨水,泥水,浑浊的水等都用,这是不行的。
水有硬水和软水之分,硬水含钙和镁较多,如某些地方的井水,泉水,海水等含有较多的钙镁等无机盐类,它们会跟农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钙镁等沉淀,降低药效,还有可能产生药害。
所以,配制农药时所用的水最好是软水,如一般的河水,湖水,江水等含钙镁等物质较少,不会破坏农药的性能和降低药效。
第二,剂型的选择
农药有很多剂型,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乳油等。
药物的悬浮性,稳定性,湿润性,展着性越好,其防治效果越好。
如粉剂容易漂移,污染大;可湿性粉剂悬浮性好,湿润性好,扩展度高,是常用剂型。乳油,浓乳剂,微乳剂分散度高,是喷雾常用的剂型。
胶悬剂比可湿性粉剂分散更高,其悬浮性明显高于可湿性粉剂,防效也比可湿性粉剂好。
水剂可直接兑水使用,但不耐储藏,移水解失效,湿润性差,残效期短。油剂挥发性低,黏度低,对人畜安全。烟雾剂主要用于密闭场所,如大棚,温室,仓库等处。
一般来说,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等,主要是喷和灌为主,颗粒剂乙撒施或深层施药为主,粉剂可喷可撒,触杀性药剂以喷雾为主等。因此我们要尽量选择这样的农药使用。
第三,喷雾的喷头选择
喷雾的雾滴越小越细,药液在植物表面越均匀。但是细小的雾滴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容易漂移,影响防治效果。
而物滴太大易于沉降,但分布不均匀,所以我们要选择雾滴大小适中的喷头。
第四,防治时机的把握
如害虫有卵期,蛹期,幼虫期,成虫期等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各阶段对农药的敏感度不同。
卵期和蛹期不活动,又有外壳保护,许多杀虫剂不起作用。而幼虫期它们活动比较旺盛,很容易接触药物而被杀灭。
其中幼龄幼虫对药物敏感,容易防治,老龄幼虫抗药性增强,就差一点,因此选择初孵期用药就会事半功倍,也就是打一遍顶二遍,甚至三遍四遍。
病害的侵入部位和扩展方式不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土传病害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才奏效,喷雾很难解决。
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常用种子处理的方法。如果植株上侵染的病害,大多采用喷雾,喷粉的方法防治。
同一种病菌,在其休眠孢子期抗药力强,孢子萌发时抗药力减弱,用药防治效果显著。
又如杂草,有单子叶有双子叶之分,单子叶叶片竖立,叶面积小,双子叶叶片平展,叶面积大等。而除草剂也就是利用了杂草的不同态来制作的,所以我们得要注意合理选择。
第五,其他措施
合理混用,根据害虫体表的结构选择杀虫剂,如侵蚀性,传透性,内吸性,触杀性等。
然后再就是根据气象条件的影响选药剂,大多数的农药适药温度为20-30℃,温度过低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过高则促使药剂分解,残效期短。
对挥发性强的农药则不宜在高温下使用,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夏季多雨的季节,要选择内吸性的,速效性的,加入适量的黏着剂和辅助增效剂等,可提高防效。
总之,要想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达到打一遍顶二遍的效果:
一要掌握有害物的特性;
二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的科学性;
三要选择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
四要掌握好用药量,防止药害和抗药力的提高;
五要注意合理混用农药,提高药效;
六要注意轮换用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