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始末是怎样的?
在清代,屡屡酿成水患的有黄河、永定河、长江及浙江海塘。从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清政府拨巨帑对上述水患进行治理。
治理黄河。
清代治河,必兼治淮、治运。
淮河在历史上很少为患,自从南宋绍熙年间(十三世纪九十年代),黄河在阳武决口,即奔腾而南,汇入淮河,从淮河入海。黄河入淮既造成水流量剧增、水位迅长,也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河水倒灌洪泽湖,暴涨的洪泽湖水时刻威胁着扬州、泰州、淮安、高邮等富庶之地。
自元代开凿南北大运河以后,从清口以上漕船在黄河中,行一百八十里后再入运河,漕运畅通与否又直接关系京师粮食的供应。
李自成行宫清初,黄河屡屡决口同明末战乱有直接关系。在李自成围困开封时,明守军决朱家塞口淹义军,李自成亦遣人决马家口淹开封,两口并决,泛滥成灾。顺治元年七月,清朝廷任命杨方兴为河道总督。杨方兴勤于职守,深入治河工地,指挥堵塞决口。继杨方兴出任河道总督的是朱之锡(顺治十五年上任),朱之锡上任不久,河决山阳,朱之锡随即率河工堵塞决口,“疏浚堤渠”,“驰驱南北”,“及至积劳成疾”,死于任。
康熙十六年(1677年),黄、淮泛滥,从砀山至海口,两岸决口七八十处,洪泽湖上的高堰大坝,决口三四十处;翟家坝被冲成四段,山阴、高邮、宝应、盐城、兴化、泰州、如皋等州县已被洪水淹没。沟口运河因河水四溢,反淤为陆地。
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在视察灾区后提出:“沟口以下不浚筑,则黄、淮二水无所归;清口以上不凿引河,则淮水之流不畅;高堰之决口不尽封塞,则淮水派分无刷河之力”;“黄河南岸,不筑堤防,则高堰危险,北岸不加防闲,则山东必受冲击,故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但有先后,而无缓急。”并提出利用疏浚河道的淤泥在两岸筑堤,修浚连接洪泽湖与黄河之间的运河,加固洪泽湖东岸高堰一带堤防,修复周桥闸至翟家坝被冲毁的堤岸,加深淮阴清口至高邮清水潭段运河等具体建议。
康熙十七年,靳辅的治河方案付诸实施。在十年的时间内,高堰、王家冈、武家墩等处决口得到堵塞;清江浦至云梯关的河道得到疏浚,且筑堤一万八千丈;在清水潭以西筑堤九百二十丈,以东筑堤六百余丈;在徐州、宿迁筑减水坝十三座,建毛家铺减水闸、王家山减水闸、大谷山减水闸,又在归仁堤、拦马河、清口建石闸。靳辅还组织挖掘一段运河,自骆马湖凿渠,经宿迁、桃源,至清河仲家庄山口,名曰中河,全长三百里,使得漕船不必再经黄河入运河。
在疏浚下游的过程中,因“下河形如釜底,近海转高,浚之水不能出,徒令海水倒灌为患”,靳辅受到郭绣等人的弹劾,并因此被夺官。此后康熙在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途中,巡视高堰、洪泽湖、徐家湾、翟家坝等治河工地,实地考察,仍未能找出疏浚下游、使河水尽快入海的有效办法。
康熙年间的治河,虽未从根本上解决黄水水患,但在一定时间内还是减轻了水患的程度。乾隆即位后,黄水为患又日趋严重:乾隆七年(1742年),黄河在丰县石林、黄村决口,“民田俱被淹没”;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河在铜山张家马路一带决口,江苏、安徽数十州县“数百里内,皆成巨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河又在老坝口决口,板闸、淮安俱被淹;自乾隆四十三年以后,更是连年决口,甚至一年数决。大规模治河再次提到清朝统治者的议事日程。
由于黄河屡屡决口,堵塞决口已成为经常性的事务,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仅仪封决口就堵筑五次,耗帑五百六十万两。青龙冈决口,屡堵屡塌,只得另开引河一百七十里,导水下流,此次工程耗帑九百万两。
在砀山县毛城铺建减水坝,开凿引河,使一部分黄水流入淮水,经安徽宿州、泗川、流入洪泽湖,此段引河全长六百里。黄水分流减轻徐州段河道的压力(徐州段河道狭窄多弯),黄水在分流后在洪泽湖内可得到沉淀,再从清口流出汇入黄河。
屡次修筑、加固高堰,自武家墩至蒋坝的一万七千余丈,全部改建为石堤。为了控制洪泽湖的水量,乾隆在第三次南巡时(乾隆二十七年)“阅清口”,提出“大扩清口”,“于五坝设立木志,如增长一尺(指水位增长),即将清口之坝拆开十丈,递长递拓,永成定式”。自行此法,“十余年来,高、宝遂无水患”。为防止黄水倒灌清口、淤塞清口,乾隆坚持开凿陶庄引河。陶庄引河全长一千六十丈,宽三丈,深一丈余,“永免倒灌之患”,“为一劳永逸之计”。
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被泥沙堵塞,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疏浚河道。其中河南省疏浚干河四条——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巴沟河;又疏浚支河三十四条。该省每州县“所开沟自十数道至一百数十道不等,长自里许至数十里不等,宽深自数尺至丈不等,皆足以资蓄泄”。山东境内疏浚河道亦取得可观成就,鲁西南疏浚河六十余条;胶东疏浚河三十余条;江苏省疏浚石羊沟、董家沟、廖家沟、芒河;安徽省疏浚淝河、茨河、沙河、浍河、睢河。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直隶总督孙嘉淦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就曾提出引黄河北上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的建议,孙嘉淦认为“大清河东南皆泰山基脚,其道亘古不坏”,不会发生决堤、改道,所经“只东河、济阳、滨州、利津四、五个州县,即有漫堤,不过偏灾”。此后二十八年,河决青龙冈,经赵王河入大清河归海。然而乾隆认为大清河不能容纳黄河全部水量,又恐黄水北流运河受阻、影响漕运,驳回改道入海的建议。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流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证明孙嘉淦等人建议的合理、可行。
治理永定河。
永定河又名无定河、浑河,素有小黄河之称,河水中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的河床上,致使下游经常决堤、改道。正像乾隆在一首诗中所描绘的,“永定原无定,千古冲帝京”。
康熙时期,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永定河进行治理。筑永定大堤,固定下游,并把河水引入三角淀,使河水中的泥沙得到沉淀。至雍正时期,因三角淀积沙过多,河水不能及时排泄入海,河患又日益严重,至乾隆中叶,永定河已“六改道”。
为治理永定河,乾隆多次视察永定河,他认为“永定河之所以为患,独以上游曾无分泄,下口不得畅流,经行一路,中梗磅礴”,提出在其上游蓄洪拦沙,中游疏浚分流,下游改移下口的综合治理方案。
乾隆初年,采纳治河名臣高斌的建议,在永定河上游的宣化黑龙湾、怀来和合堡等地修拦洪滞沙大坝,“就近取石,堆叠玲珑水坝,以勒其凶暴之势”,“层层拦顿,以杀其势”。
对中游的治理,则采纳鄂尔泰、方观承等人的建议,修建金门闸减水坝,改建其他草坝、土坝,疏浚河道,分流减水。
在对下游的治理上,意见最为纷纭:顾琮主张筑堤、散流、匀沙;鄂尔泰主张建闸坝、开引河;孙嘉淦主张引河南行,复其故道;方观承则主张改移下口,另寻沉积水中泥沙的处所。直至乾隆二十年(1765年),乾隆才作出大规模改道的决策。当河水流经永清县贺尧营后,折向东流,挖引河二十里,把永定河引入凤河,再流入沙家淀,沙家淀方圆百余里,永定河水中的泥沙在淀中沉淀后流出,使得下游不致很快被淤塞。
治理长江。
在历史上,长江很少为患。迨至乾隆中叶,由于人口的剧增,对上游森林的砍伐,使得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游又由于围湖、沿堤造田,水道日益狭窄,致使长江自乾隆四十四年之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三次决堤,其中尤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最为严重,决堤的江水冲入洪州城,衙门、兵营、民房、仓库俱被淹没,城内积水近二丈。此次决堤酿成湖北三十六个州县被淹,“死者以数十万计”。酿成此次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富户勾结官府在江中沙洲上种植芦苇,芦苇环洲而生,芦根固沙,使沙洲面积愈积愈大,侵占江道,阻塞江流。
乾隆在得悉长江三次决口的原因后,谕令地方官对沿湖、沿江围田者进行清查,以保证江水的畅流无阻。不得“狃于目前之利”,“与水争利”。并要求地方官员“间一二年,即将有无占筑情形,详悉具奏,永以为例”。
疏浚各省河道。
清统治者对疏浚河道非常重视,各省水利工程纷纷修建:
乾隆三年(1738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开凿自都匀达常德、自独山至广西怀远的水道;
乾隆四年(1739年),发帑修巢湖一带堤堰及六安、滁、泗一带溪壑;
乾隆六年(1741年)。在河南中牟开凿一条六丈五尺长的新河,以分贾鲁河水势;
乾隆九年(1744年),在冀中开挖河道;
乾隆十一年(1746年),疏浚直隶庆云、盐山一带的河道;
乾隆十四年(1749年),利用万泉庄、云泉山水系,疏浚通惠河;
乾隆十八年(1753年),用木槽引南山之水,灌溉巴里坤一带屯田地亩;
乾隆二十四年(1755年),加固都江堰及大渡河、金沙江堤坝;
乾隆二十八年(1759年),疏浚吴淞江、东江娄江,清理河身,铲除河中所植芦苇;
乾隆三十一年(1762年),筑子牙河堤;
乾隆三十三年(1764年),筑正定新堤;
乾隆三十五年(1766年),疏浚常熟白茆塘、徐六泾河;
乾隆三十六年(1767年),在北运河筑减水坝,解除天津水患;
乾隆四十年(1771年),在武昌筑濒江石岸;
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修陕西四十七州县渠堰;
乾隆四十五年(1776年),在长沙筑新堤,以防止湘江泛滥;
乾隆四十七年(1778年),治理云南弥苴河、龙川江、清水河、浑水河;
乾隆五十年(1781年),在宁夏疏浚汉延、唐来、大清、惠农四渠;
乾隆五十三年(1784年)浚漳水、卫水;
乾隆五十九年(1790年)建沙市大坝。
治理浙江海塘。
为防海潮浸灌,江、浙沿海筑有五百里的堤塘,亦称之海塘。钱塘江出口处系海塘工程的重点。在钱塘江出口处,原有供海潮出入的南大亹(靠近上虞)、北大亹(靠近海宁)以及在南北两大亹之间的中、小亹(门,山峡中两岸对峙如门)。康雍时期,南大亹因沙滩淤积被堵塞。乾隆初年,中、小亹相继被堵。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潮水出入全靠北大亹,海宁一带塘堤被冲,“海塘之内,皆属寸土寸金之地,一有冲决,民命攸关。且卤水一入,数年之内,必致颗粒无收”。
乾隆下令加固海宁一带海塘,从浦儿兜至尖山头鱼鳞,筑石塘六千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亲至海宁视察,因该地沙土浮活,决定修缮柴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六次南巡时,乾隆拨款五百万两,“著将柴塘上土之后,顺坡斜做,并于其上种柳,俾根株盘结”。
海塘工程,历时久、耗资大,石料来自绍兴、武康及太湖的洞庭山;柴料来自富阳、建德;木材来自钱塘江上游及长江上游。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清代,上述治水工程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水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患造成的危害。
文|苏吉儿
杭州也是水乡。到杭州一定要观水,来西湖一定要赏荷。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杭州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水是杭州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的基础。杭州人多少年来为保护和治理杭州的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水也是杭州的灵魂,自古以来杭州被誉为江南水乡。众多的河流、湖泊、泉水等构成了杭州完整的水系,使杭州充满了灵气,为她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杭州的水是多姿多彩的。杭州有大江大湖的豪爽气魄,也有小桥流水的田园之美;它有江南水乡的恬静,也有霜林野水的幽娴;有激流、瀑布的惊险震撼,也有深潭、山泉的古幽之情;有排山倒海之势的钱江潮,也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水。
几千年来,多少风流人物和杭州的水结下不解之缘,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诗画和宝贵的文化遗迹。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杭州人在亲近水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
杭州有江河湖海溪,也有说成有六河一江二湖一湿地。一江指钱塘江,河主要指京杭大运河,二湖:西湖、湘湖;海是指杭州东面的东海,一湿地:西溪湿地。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和西南东北走向的钱塘江是贯穿杭州水上航道的主动脉,那些纵横交错的上千条城市内河道不过是连接这些湖泊、湿地和穿插于街巷的绳索而已。
一、杭州的江
杭州的江主要指钱塘江。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巨大。
钱塘江河道曲折,上游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间;中游为丘陵;下游江口外呈喇叭形状,江口逐渐展宽。主要支流有乌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曹娥江等。
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在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钱塘江具体指浙江下游的杭州段才称钱塘江。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上游常山港发源于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莲花尖,汇江山港后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经杭州湾注入东海。主要支流有金华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阳江等。
干流各段随地异名.干流自衢江区以上称常山港,衢江区至兰溪间称衢江(信安江),兰溪至建德县梅城称兰江,梅城至桐庐间称桐江,桐庐至萧山区闻家堰间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始称钱塘江。
曹娥江旧时也是钱塘江支流,后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脱离钱塘江而独流入海。钱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宁市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缩影响潮头陡立,形成雄伟壮丽的“钱塘潮”,吸引大批游人,最大潮差达8.93米。
在钱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区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它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施工,于1935年4月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它与六和塔一起组成杭州地标性景点之一。
杭州城内西南东北走向的钱塘江观潮是闻名遐迩的一个盛事,每到汛期时节,钱塘江的潮涌涛声则是很多游人想亲身体验的一个去处,潮起潮落浪花朵朵,虽然汹涌澎湃的大潮也有潜在的危险,但仍然吸引众多中外好事的游客,颇为美丽壮观。
二、杭州的河
杭州的河除了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除此之外还有余杭塘河、上塘河、中河、胜利河、贴沙河,俗称六河。事实上在杭州辖区内,有上万条大大小小的河道纵横交错,形成蜘蛛网似地连接着江河湖海溪,成了这些主要水道的联系纽带。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是杭州的水上黄金旅游线。
1.大运河。古运河杭州主城区段,具体是从三堡船闸(钱塘江入口)到武林门到石祥路(进入城区入口)段。在古运河城区段沿岸风景无数,甚是壮观,概括为“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
大运河是我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现实见证,完全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要素。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还有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形成了运河沿线著名的“湖墅八景”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既是运河文化丰富内涵,也是运河申遗的宝贵资源。
大运河是杭州的骄傲,是杭州的象征,借助这一品牌,为杭州再添一项世界级旅游产品,使大运河于杭州就如同塞纳河于巴黎、泰晤士河于伦敦、黄浦江于上海、秦淮河于南京一样,能让人们通过品味运河,来认识城市、感悟城市。
2.余杭塘河。余杭塘河古称“运粮河”,是从运河一直通到余杭,因此得名。它西起余杭县余杭镇,东至卖鱼桥入京杭运河,它是古运河的延伸段,民间俗称它为“运河尾巴”(公元618年建成),流经仓前、长桥、女儿桥、保安桥至杭州观音桥注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一条重要分支,也是运河航运系统中最重要的货运通道之一,全长20公里。其中五常口至余杭镇的12.4公里为余杭辖区,目前是实行货船禁航的航段。很多货船会在余杭塘河装卸货,余杭塘河两边,也集聚了不少小的驳船码头、仓库,装卸砖石、面粉、粮食等,形成极具特色的水上人家、运河人家等运河历史文化景观。
3.上塘河。上塘河自杭州市区艮山门起至海宁市盐官镇注入钱塘江,全长48公里。从江干区丁桥镇赤岸流入临平区星桥,贯串临平镇进入海宁市。在临平区境内流程11.4公里。上塘河原是秦始皇开掘的古陵水道的一段,后为西湖的泄水道,西湖、城河之水合流经上塘河灌溉沿河农田。上塘河历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元末明初张士诚开浚新开河以前,上塘河是连接大运河进入杭州的唯一通道,南来北往的船舶如过江之鲫,临平自然就成了杭州城北的一个热闹繁荣的市镇、商埠。上塘河沿线皋亭段至半山村段分布着古农居,白墙黑瓦的农居房错落有致。
4.中河。流经城市中央的中河,从武林水门到凤山水门,这条十余里长的城内运河曾经是这个城市的动脉,如今成了接纳雨水和污水的长水池。在人工砌成的宽八到十米的岸间,中河水水流平和稳健。这条河上至今尚有四十余座桥,包括石拱桥和公路桥,有些地方桥与桥之间相距不过百米。有始建于宋朝的老南星桥、六部桥、回回新桥、柴垛桥等,有明代始建的化仙桥、海月桥等,有清代时建的新横河桥,民国时出现的复兴桥,建国后新建的一些钢筋混凝土桥。宋、明始建的古老拱桥早就崩塌,只留下桥的名字。中河上如今被市文保处真正确认为有文物价值的古桥有6座,文保专家通过对拱券和边墙这些构成桥梁主要结构的部分进行鉴定,这6座有文献记载的古桥大多是清朝时的遗存。水澄石梁桥、化仙拱桥、海月拱桥、洋泮拱桥、老南星拱桥、六部拱桥,这些桥梁见证了千年的风情,看尽了人世的离合。
5.胜利河
胜利河因胜利河美食街而出名,河道上三座廊桥浮出水面,沿线的环楼为点睛之笔。
美食街实际位置在古水街上,这条550米长、13米宽的街,一边与上塘路相接,另一边连接霞湾路,一直延伸至卖鱼桥一带的德胜巷。胜利河与运河、红建河交汇处的环楼,造型设计颇为独特,堪称胜利河沿线的一大亮点。其它景点鳞次栉比,可以亲身出游体验一下临河为依托的商业街的特色。
6、贴沙河
贴沙河作为杭州城内的前年古河、护城河,开凿于公元861年,主要用以宣泄钱塘江潮水,护卫杭城。古时候因泥沙聚集于河滩上,曾与相邻几条河流统称沙河,俗称“贴沙河”。贴沙河河道现在位于市区。现在的河道南起侯潮门板桥,北至艮山闸,全长6257米。现在的贴沙河河水清澈、驳砍整齐、两岸更是呈现一片绿地如茵,自营红实,花坛藤架,兀石雕塑的美景,是杭州市民又一游乐休闲的好地方。
在杭州的河流大大小小火粗计12000多条河流,星罗密布,纵横交错,犹如蜘蛛网似的联络着杭州的大街小巷,在河道沿岸景观无数,也是商业文化艺术中心等聚集地,如果能有时间在杭州小住时日,慢慢举步游遍杭州城内,细细品味小河弯弯绿荫遍地的雅静,那是一件终生难忘的生活片断。
这次我们游玩的江河只有新安江和富春江,完全不在杭州城内,从杭州乘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到了千岛湖景区,游览了新安江的美景,群山环绕,碧水蓝天,空气新鲜,天地间万籁俱寂,远远地能够聆听群山中间空洞鸟鸣的回声,乘坐在观光船上,身处群山环抱里,醉翁无酒却俨然醉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让我们能够醉在其中,此乃人间幸事矣。
(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