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_湄公河和澜沧江是不是一条河的支流?
是的,
具体概况如下: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是指中国云南省以及地处中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总面积233.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亿。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文化底蕴雄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云南段概况
云南省是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边界线长达4060公里。云南历来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
云南省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236万人(2002年3月13日云南日报:文盲率11.43%,少数民族占总人口33.42%),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24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跨境而居。
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总长2162公里,在云南境内部分长1247公里,流域面积8.87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3%,流经8个地州,38个县市。2000年末这38个县市总人口为1017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24%,人口平均密度69.6人/平方公里。
云南省内澜沧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及水能资源,仅澜沧江水资源量就达517.6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23.3%;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250万千瓦,约占该省可开发容量的25%,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尚不到12%;开展国际水运也有良好的条件。
澜沧江流域地跨寒带到热带的七个气候带,种质资源丰富,有可开发食品、医药、香料、园艺和植物化工等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锌、铅、镉、铊、伴生锶储量为中国第一。锡、锑、铜矿远景储量良好。流域内奇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构成了得开独厚的旅游资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955.3亿元人民币,工农业、旅游业、对外贸易等取得飞跃的发展,是中国最主要的花卉、蔬菜、热带水果、烟叶等的出产地,烟草业、有色金属产业在中国名列前茅,是中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0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居中国第六位。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进展迅速,区域合作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概况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该区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下矿藏品种多,储量大;水及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大;农、林、渔业门类多,自然条件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构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美好的开发前景,不仅为区域内各国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渐渐引起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并以多种形式介入该区域的开发,使之成为颇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地区。
该区域内除泰国经济比较发达外,其他4个国家经济近些年来才有较快发展,原有经济模式也受到挑战,面临经济转型问题。调整经济结构,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吸引外来资金,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壮大各自的综合国力,已成为次区域内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各国为此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发展势头良好。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必将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协调区域内国家的力量和资源,推动全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加快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的基本情况简表
国别分类 缅甸 老挝 泰国 柬埔寨 越南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 67.66 23.68 51.3 18.1 32.96
人口(万人) 4800 510 6240 1190 7630
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103 18 1654 22 22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214 350 2738 185 291
森林覆盖率(%) 48 45 20 45(约) 20(约)
邻国 中、老、泰、印度、孟加拉 中越柬 老、缅、柬、马来西亚 泰、越、老 中老柬
濒临的海洋 孟加拉湾安达曼海 内陆国家 泰国湾安达曼海 泰国湾 南海
主要矿藏 宝石、煤、金、有色金属等 钾盐、金、煤、有色金属等 钾盐、褐煤、锡、锌等 宝石大理石铝等 煤、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
主要农产品 水稻、橡胶、热带水果、木材 水稻、木材 水稻、热带水果 水稻木材 水稻、腰果热带水果
流域径流以降水为主,地下水和融雪补给为辅。上游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降水少,春季冰雪融水较多,上游河段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河段两岸高山,支流短小,山巅有终年积雪,但冰雪融水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小,中游区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融雪补给减少,河川径流补给为降水和地下水混合补给。下游河段处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川径流降水补给为主,降水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其次是地下水补给。流域年径流深为450.2毫米,其中:青海区年径流深为304.4毫米,西藏区283.3毫米,云南区583.8毫米,国界处多年平均流量2180立方米/秒,允景洪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128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95立方米/秒,最大最小比值为32.4,其它各主要测站径流量。
流域内径流年内分配,春季占10%-15%、夏季约占45%-50%、秋季占30%-35%、冬季约占10%以下;上、中游6-9月、下游7-10月径流量是最大,连续4个月最大径流量上、中游和下游分别占年径流量的65%-70%。最大月径流量上游出现在7月,中下游出现在8月,约占年径流量20%以上。 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游河段融雪也有一定影响,年最大洪水出现在6-10月,其中7-8月出现次数最多,洪水历时较长,一般15-20天。澜沧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下游的云南地区,根据50-80年代近30年的资料统计,洪涝灾害平均3-5年出现一次。
全流域洪水以1905年、1924年及1966年洪水最大。1905年澜沧江下游和邻近的金沙江中下游和长江上游发生大水灾,澜沧江下游允景洪调查洪峰流量达17100立方米/秒,下游受灾严重。1924年澜沧江、金沙江和雅砻江发生大洪水,澜沧江下游允景洪站调查洪峰15000立方米/秒,云南36个州县受灾严重,金沙江下游淹死人畜数千。1966年澜沧江、金沙江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澜沧江允景洪站实测洪峰流量12800立方米/秒(20年一遇),30天洪量211亿立方米,洪水过程为高峰型。云南10个州28个县市受灾,冲淹农田1.9万公顷,倒塌房屋3713间,冲毁桥梁202座和3座小型水库,澜沧江下游景洪县3000公顷农田无收成。云南最大的公路桥澜沧江允景洪大桥在洪峰持续期一直处于危急抢险状态。 旱灾是澜沧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尤以春旱最为频繁。据统计,中下游的云南地区50-80年代的近30年里,平均不到3年一大旱;旱灾的影响面广,对农业产生危害很大。
澜沧江平均年输沙量8460万吨,最大年输沙量12100万吨,最小年输沙量4520万吨,河流的含沙量的年内变化情况与径流变化大致一致,最大输沙量出现在7-10月,约占全年85%以上,自上游向下游递增。 2000年科学家发现,原本可供人直接饮用的澜沧江江水水质已发生了变化,呈明显的弱酸性。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分析,是沿江修建道路、开挖路基和施工后回填不及时造成了植被破坏,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若再不加以保护,澜沧江有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