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间打农药最好?

浇水一般在清晨或者傍晚,因为没有太阳直射,所以不会使植物温度变化过快致死。

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间打农药最好?

打农药一般在下午4时以后。为了提高药效,一般有以下方法:

⒈、观察温度:使用细菌农药的适宜温度是在25℃以上。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则完全失去杀虫作用。在25~30℃时使用细菌农药,防效比在lO一15℃时要高出l~2倍。因此,温度低于20℃时最好不使用细菌农药。

⒉、观察湿度:环境湿度越大,细菌农药的药效发挥得越好。因此,使用细菌农药宜在早晚有露水时进行,以利于菌剂粘附在茎叶上,并促进芽孢繁殖,增加与害虫接触的机会。此外,较湿润的土壤有助于菌剂的吸附,从而提高杀虫效果。

⒊、观察阳光:为了减弱阳光中紫外线对细菌芽孢的破坏作用,使用细菌农药最好是在阴天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如能在粉状细菌农药中加入粗糖蜜或玉米糖浆,会对过滤紫外线有一定的效果。

⒋、观察雨水:中到大雨会冲刷喷在植株茎叶上的细菌农药,降低防效。如果在喷后5小时下毛毛雨,有增加防效的作用。为保证药效,应在施药后 l至2天内无中到大雨的前提下,选择阴天或微雨天施药。施药后如遇中到大雨,雨后应立即补施,此时杀虫效果最好。

⒌观察风:大风天施细菌农药浪费大,尤其是粉剂,飘失更多。同时,大风天也不利于芽孢的萌发。故应在无风或微风天施细菌农药。

为什么高温天气不宜使用农药?

中午高温时,作物体表气孔张开,呼吸旺盛,水分蒸发加剧。此时施药,药剂中的粉末或酸碱成分,施入作物叶茎气孔,增加作物供水负担,破坏作物的生理机能和组织机构,使作物的幼嫩部分产生“萎蔫”或叶片产生“烧斑”。 害虫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会干扰虫体内的正常代谢,使虫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因此,高温的中午,害虫纷纷避于荫凉之处,有的静伏在叶背不动,有的匿身于附近的草丛土缝,有的潜伏在枝干的老皮、翘皮之下或钻入树洞之。

绝大多数的植物,所需的营养成份,在气温低的情形下吸收效果最好,而早晨由于露水较大,无疑大大降低了农药的配比浓度,同时由于庄稼露水大,此时配药,有一部分农药随露水流滴到地面,从而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吸附到庄稼的叶面上的使用量,降低了对庄稼的使用效果。能力明显提高药效,经过一夜的吸收,有内吸性的农药吸收利用率更高,如果在夏天的强阳光下,药液雾化后会有部分蒸腾挥发,降低药效,还容易对果面叶片产生药害,商品率下降。

中午太热,农药喷洒很容易晒干,这样对虫子起不了多大作用,再一个就是人在喷洒农药时因天气太热出好多汗,农药洒在身上很容易中毒,一般等露水下去再喷农药或下午喷最好,我是这么认为的,喷洒的农药散发到空气中,形成不流动的农药气场。这时人在高温作业,汗流浃背,人体毛孔敞开,空气中散发的药物,通过毛孔进入毛细血管,加上呼吸到肺中,人很容易中药毒,重者死亡,轻者住院打计吃药。。

一般来说,高温会促进农药的分解,缩短农药的持效期,降低防治效果,增加药害等。其主要原因:第一,高温使用农药能加速农药的化学分解;第二,高温紫外光线也强些,也会加速药剂的分解;第三,气温高,能促进药剂有效成分的挥发;第四,在气温比较高的天气,药剂的化学活性比较强,农药的毒性也要大些,而林木在炎热的天气下新陈代谢作用比较旺盛,叶子上的气孔开放多而大,药剂喷上去很容易进入到体内去,容易发生药害,例如,石灰硫磺合剂、乳油和一些除草剂,在高温下使用,都有这种现象。因此,在高温的天气里,如确实需要使用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浓度要低些外,应尽量不在炎热中午使用农药,以避免发生药害和施药人员发生中毒事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8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