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广南县水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最低海拔420m,最高海拔2 035 m,相对高差1 615 m。气候的多样性,为发展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水果提供了理想的布局和生长环境,加之干湿季分明、日照充足、光质好、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056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气候特点,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水果生产。但纵观该县近年的生产现状,其有利于水果生产的自然条件优势并未充分发挥,为此,特将该县水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阐明如下,以促进该地果品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1广南县水果生产现状及问题
广南县传统的水果生产,除堂上及个别地区外,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种植面积零星分散、管理粗放、品质差、产量低、商品率不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消费市场逐步形成,部分农户才开始意识到种植水果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项目,并开始种植水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发水蜜桃及柑橘开始,随着优良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栽培技术有所提高。2006年,全县共有水果种植面积2 000多hm2,总产量200多万t(吨)。目前,全县水果生产已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批专业户和示范户,地方水果开始打入广东等外地市场。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
1.1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
该县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经济文化落后,受长期传统栽培思想的约束,生产上只重栽、不重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严重,只注重粮食生产,认为只要有饭吃就行了,明知种水果效益高也不愿把地拿出来栽种,有的即使种了,也还在水果地里种玉米等高秆作物,造成遮荫,使果苗长势差,病虫害发生后又不易防治。商品意识差,市场观念淡薄,生产者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盲目性大,有的品种明知有市场、销路,也因难栽难管而不愿种植,造成市场上劣质果品供过于求。优质果品缺乏。部分领导及管理者还沿用计划经济的操作模式,存在指令性的行政干预,有的部门甚至把果苗发下去就算,不管栽不栽,栽得好不好。这一切,严重制约了该县水果生产的发展。
1.2缺乏科学规划和布局,盲目发展
广南县自然条件优越,给发展水果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什么都能种,什么都想种,品种杂乱,零星分散等弊端。相当一部分地区在发展水果生产或基地时,对地理条件和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及品种搭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见人家发展什么,自己也跟上,造成了一轰而上的局面。
1.3没有明显的水果管理体系
林业、农业、扶贫、科技等相关部门都在抓水果生产,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大家都在抓,最后大家都不管,互相推诿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水果生产管理混乱。
1.4科研投入少,研究滞后,技术储备不足
一直以来,广南县水果研究都比较落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最主要的是近年来整个生产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优质品种提出了更高要求,科研明显滞后于生产。由于受研究经费制约,新技术的研究及新品种的开发与应用,远不能跟上生产发展的需要。
1.5种植起点低,果园质量差
有些果农把种植果树当成是绿化荒山,是一项附带性的产业。把果苗种在荒山或荒地上就算完事。果树生存环境比较恶劣,果农又不按技术要求挖坑、施肥,有的甚至荒山陡坡连台地都不打就栽植果树,结果是果园产量低、果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农民种植果树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
1.6资金短缺,管理粗放
果农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资金不足,对果园疏于管理,不施肥,不进行中耕除草,不防治病害,更谈不上整形修剪和品种的更新改造,果树处于放任生长状态,致使一些优良品种种性退化,导致树体生长衰弱,产量降低。
1.7缺乏贮藏加工和保鲜技术
该县水果上市较集中,早、晚品种奇缺,中熟品种较多,市场供应不均衡,淡旺季明显,加之缺乏保鲜和加工技术设备,无法对产品进行调节供应,致使产品不能增值和均衡供应市场。
2对策和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领导应树立信心,更新观念,打好攻坚战,建议组建一个由政府牵头,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领导参加的协调机构,协调解决好资金的使用、项目的研究和处理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具体问题。
2.2统一规划,搞好品种结构布局
全县应制定一个统一的水果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合理调整品种结构。根据该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全县大致可划分为低热河谷区、温暖土山、石山区三大类。充分考虑到各种果树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议:
1)以坝美堂上、者太清水江、杨柳井西洋、板蚌及篆角等海拔在1100 m以下的地区,规划种植亚热带水果,如香蕉、柑橘、枇杷、台湾大青枣等。
2)以莲城、珠琳、八宝、旧莫温暖山区海拔在1 100~1400 m的地区,规划种植温带水果,如桃、奈李等。
3)海拔在1 400 m以上的珠街、曙光、那洒、五珠、南屏、黑支果等地区规划种植长冲梨、核桃等。
2.3加速对特色产品的开发
广南县果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拥有开发潜力的地方特色品种。如朱街长冲梨,由于品质好、颜色鲜,具有削皮后隔夜不变色的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果品远销州外,每年供不应求,价格高达每1 kg 10余元。南屏的金山葡萄、堂上的枇杷、柑橘等均具较大的市场潜力,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水果。建议各部门重点扶持,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并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争取早日形成拳头产品,推向市场。
2.4加强老果园的更新改造
过去大多数果园建在荒山、荒坡上,由于准备不充分,各方面条件都较差,标准比较低,不规范,而且品种搭配不当,所栽品种多为中熟品种,缺乏早、晚熟品种,上市较集中。因此,对老果园应在肥水管理上下功夫,改善水利条件,坡地改台地,果园套种绿肥和豆科作物,以增加肥力和经济收入。对品种不好的或衰老果园,可高接换种和更换新品种,延长果树寿命,以便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多方引资,增加投入
水果生产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一般要投入3~4 a(年)才开始挂果,5~7 a(年)后才进入盛果期,前期投入大。因此,多方引资才能加快水果发展,形成规模化经营。应尽量争取省、州列项投入、联合开发,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和企业到我县投资开发。
2.6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关键,是经济效益的保证,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加大对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良种的区域试验,筛选出适应我县种植的优良品种。
2)加大对适用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加大对生产者的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2.7积极开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
水果产业要达到规模化、产业化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为此,必须做到:培育拳头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认同和占有量、知名度;建立、健全营销网络,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发市场;制订优惠政策,扶持和发展水果营销户,扩大流通渠道。同时要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积极引进和扶持水果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加大培植力度,使水果产业迈入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充分体现和发挥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创新落田间精准服务惠“三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学校大有可为。广大高校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广大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入一线解难题,服务“三农”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农技服务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大高校不断强化科创服务能力,在一线实践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技术创新落地田间。“遇上大旱,多亏专家带来抗旱保水的微生物技术,保住了120多亩晚稻田。”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拱头山村水稻种植大户印象深刻。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博士生导师。村里遭遇罕见旱情。正当发愁之际,他和科研团队带着新研制的两种新型微生物农药到田头,开展水稻防病抗逆绿色生产技术项目试验。
“这两种微生物农药能显著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还能减少35%的化学农药施用量。”当地晚稻丰收后,专家组对该项目验收结果显示,与使用传统抗旱保水化学药剂的稻田相比,他的稻田亩均增产约15%。
精准服务惠农利农。“要是能用秸秆归行机和旋耕机配合作业,苗带和秸秆条带交替分布,可以减少15%到20%的化肥使用量,护地保产还省钱。”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政府会议室里,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正向村民们讲解。
他都会和吉林农大的八九名师生一起,住进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根据老乡们使的农机、用的化肥,有针对性地研发新技术。”截至目前,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服务农田面积超300万亩,帮助玉米增产超8%。
为鼓励师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吉林农大建起科技小院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遴选257名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难题。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已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培养专业人才
夯实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大高校发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在校内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在校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学科融合,培养“多面手”大学生。“通过地里的传感器,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等数据都能实时监测。”指着电脑屏幕,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熟门熟路地介绍,“这个是不同地块的含水量,如果相差太多,说明要调整灌溉方法。”
吉林农大依托信息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学院的5个学科和3个专业,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作为农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他不仅要了解测土配肥等农学知识,还要学习数据分析等信息知识。
“一是能教农民操作智能设备,二是能大面积收集分析田间信息,帮助老乡判断情况。”他说。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乡村。下一步,学校将锚定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吉林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
提升技能,培育高素质“新农人”。这段时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茶冲女子香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得空就对着电脑记起笔记。
“报名了安徽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最近在上网课。”她说。
她辞去销售工作,开始从事香草种植。“起初,缺乏专业知识,种出来的香草总是不尽如人意。”后来,听说安徽农大开办了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她报了名。
“课堂里,学习如何选苗、栽种、除草、防虫;毕业后,有老师一对一帮助。不仅建起700多亩香草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680户村民共同致富。
她的成长是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缩影。“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围绕特色需求
激发产业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各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高校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
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正值茶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一大早,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就携团队赶往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河口村,查看白茶返绿情况。
依托安徽农大“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及下设的茶产业联盟,团队将安吉白茶等品种引进金寨县。从试种、加工到开展农民培训,团队已带领金寨县种植1.4万亩白茶,产值达3.92亿元。
近年来,安徽农大探索建立“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现已在安徽主要农区建设8个综合试验站,下设73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并通过校县合作成立现代农技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技推广提供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已为金寨县选育引进43个农业新品种,试验推广35项新技术,推动金寨县形成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四大特色产业,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说。
搭建知识产权平台,保障技术转化落地。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荻高值化利用制备低聚木糖项目”中试生产在湖南浏阳取得成功。
这一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易自力教授团队研发的“南荻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及多产品联产技术”。
在湖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的帮助下,该技术被成功转让给长沙绿叶生物。“中心主动帮我们联系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还提供法律咨询、议价参考、风险评估等多项服务。”他说。
湖南农大成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全链条服务。
据中心执行主任介绍,学校还引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技术转移机构等校外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共同参与中心建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