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急}水产养殖鱼类中重要的病毒性病原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急}水产养殖鱼类中重要的病毒性病原

病原 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 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预防 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 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 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预防 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

治疗 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另外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肛门所拖粪便较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所拖粪便更粗、更长。

3.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病原 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维德病毒。

传播途径 水为传播媒介,通过亲鱼垂直传播,另外池底淤泥及无脊椎动物为其水平传播途径。

症状 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型三种。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型不易明确区分,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急性期鱼体表现为体色发黑,死亡量大,鳃苍白有出血点,眼周可见出血点,体内脂肪组织、生殖腺、肌肉、肠系膜有出血点,肝脏色淡,肾脏变薄充血。转为慢性后,死亡下降,体色更黑,眼球严重外突,贫血更加严重,尤其是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腹腔充满积液,使病鱼外观呈腹腔膨胀样。转为神经型后,病鱼作旋转运动,有时急剧挣扎后沉底。内脏严重贫血,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鱼种及5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9厘米才发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多,14℃~15℃发病少,累计死亡率可达80%,当水温变化或移动鱼体后易发生。

预防 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与卵,一旦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水产养殖技术

由于市场上鱼的价格直逼猪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攻水产品。 在这之前和之后水产养殖中经常会出现哪些问题? 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以下。

霜降前后水产养殖常出现哪些问题?

1. 池塘可能出现的问题

(1) 池塘水浑浊

预防措施:先检查寄生虫。如果水质因虫害混浊,可以先杀虫再消毒。其次,检查盐和氨氮下的水质是否超标,如果超标,首先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如果没有害虫,氨氮和亚盐分不高,先撒上有机酸基水质改良剂,再用藻类重新培养池塘。

(2)高氨氮和亚盐

预防措施:根据池塘实际情况和藻类丰度,可先排旧水,再添加新水,然后定期使用得清清,改善池底环境,分解池内有机物,降解氨氮,防止亚硝酸盐形成。

(3)鱼类摄食不良

预防措施:一是检查肠道有无寄生虫和肠炎,二是检查是否是溶氧过低引起的,如果是溶氧过低引起的,可以一大早打开增氧机,如果是肠炎引起的,可以用白色的大便快速混合食物,保护鱼类肠道健康。

2、霜降前后鱼类易患的病害

(1)10-20℃时更易发生水霉病。水霉病不分主体,任何水产养殖动物只要体表受损,都可能感染,水生霉菌会引起水生霉菌病。

(2)传染性造血坏死主要影响虹鳟鱼,发病水温8-15℃,鱼越小,越容易患病。

(3)鳃出血病主要影响鲫鱼。该病水温15-25℃,发生于河北、湖北、安徽等多地,呈现多地传播趋势。鲫鱼的繁殖地需要重点防控。

(4) 指癣主要影响各种养殖淡水鱼,尤其是最易感染的鱼种。飞蛾繁殖最适宜的水温为20-25℃。

(5)虫害主要影响各种淡水鱼和洄游鱼类,尤其是鱼类最易感染。鱼类繁殖最适宜的水温为15-25℃。淡水鱼养殖区要重点防控。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水产养殖结冰前后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池塘可能出现的几种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水产养殖技术有:养殖环境、品种选择、饲料管理、疾病防控、养殖管理。

1、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水域或养殖池塘,并确保水质适宜。监控水温、氧气含量、pH值和溶解氧等参数,以确保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2、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水质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水生生物品种。了解不同品种的生长要求和市场潜力,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3、饲料管理:提供均衡的饲料,以满足水生生物的营养需求。了解饲料种类、喂养频率和喂养量的最佳实践,并根据生物的生长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

4、疾病防控:定期监测水生生物的健康状况,并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的风险。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过度密度养殖,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筛查。

5、养殖管理:根据水生生物的需求,控制养殖密度、水质、饲料和温度等因素。定期清理养殖设施,调整水位和通风等,以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