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把农药的毒性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农药是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它既可防治病虫草鼠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农业丰产丰收,同时又因为它是有毒物质,若使用不当,即会产生人畜中毒、作物受害、农产品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发展质量效益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及生命健康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农民朋友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防治对象和农药性质,选择对路农药。农药品种很多,各种药剂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防治对象等各不相同,当一种防治对象有多种农药可供选择时,应选用高效、经济、安全的品种。
2、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情况及环境条件,确定施药适期。防治病虫害应按防治指标进行施药,这样可避免盲目性。此外,农田施药还应考虑对天敌的影响,如果施药适期与天敌发生高峰期相遇时,应适当调整施药期,以免伤害天敌。
3、掌握有效用药量,适量用药。要按照农药标签说明推荐的用量使用,不可随意加大或降低药量,以避免出现作物药害、人畜中毒或防治效果不好等现象。
4、按照施药目标和农药特性,采用合适的施药方法。应针对病虫危害方式、发生部位及农药的特性等,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如防治食叶害虫应将药液喷洒到作物叶面,防治地下害虫应采取土壤药物处理或药剂拌种,防治果树腐烂病应将药物涂抹到枝杆部位等,以保证防治效果。
5、加强农药使用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一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二是严禁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瓜果蔬菜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国家规定的限制使用农药。三是呋喃丹(克百威)只能用于玉米、甜菜、油菜拌种,禁止用于作物或蔬菜喷雾。四是要严格限制使用长残效除草剂,以免给下茬及后几年茬口作物的轮作埋下隐患。
6、施药时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和农药使用注意事项。施药前要准备好防护用品和施药器具;施药时要穿戴防护用具,防止药液接触皮肤和进入体内;每天施药作业时间不要超过6小时;不要在中午高温和风大时施药;施药结束后及吃东西前要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手、面部和皮肤裸露部位。
农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物资,尽管农药的使用存在许多缺陷和弊病,尤其给环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但农药还将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下去,其作用不可能完全被其它防治方法所替代。为此,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农药,趋利避害,使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控制农药的污染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从生产源头控制,取缔非法或者条件不具备的生产企业,严格限制直至禁止高残留、高污染的农药品种生产,规范农药生产销售市场。其次是控制农药使用量,开展病虫害综合治理,农业生产中尽量少施或不施用化学农药。再就是科学用药,通过各种宣传、培训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产管理水平,病虫害防治中要对症施药,正确选择农药,适时、适量使用农药。具体控制途径有:
(1)加强生物防治力度,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使用 利用天敌以虫治虫,是经典的生物防治方法。这种方法经济简便,没有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和产生抗药的缺点。微生物农药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产物制成的农药。由害虫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农药制剂为微生物杀虫剂,如白僵菌。许多农用抗菌素有内吸性、药效长,能充分发挥作用,与化学农药相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2)科学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农药 正确选用农药,适时、适量的使用农药。很多农户还是凭感觉施药、从众施药,施药过程中的盲目性很大,很多用药是无效益的,反而增加了环境的负荷。只有增强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其科学用药水平,才能使农药使用及时、适量,保证药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发挥农药应有的积极作用。
(3)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来代替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 高效农药用量少,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农药的分子结构,大力发展低毒性、易分解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及不育剂、引诱剂、昆虫激素等第三代农药,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对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有重要意义,这已是当今农药研究和发展趋势。
(4)研究新的病虫草害防治方法、途径,交替使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克服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做法 如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使用微生物农药,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及推广冬季灭虫、诱杀、辐射处理等办法,最终目的是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