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名茶——水仙茶文化
汉族名茶——水仙茶文化
在古代,茶叶一般都是贡品。茶叶在古代的地位如此之高。中国饮茶,注重一个“品”字。饮茶在汉族人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水仙茶属于乌龙茶的一种,是汉族名茶的一种。水仙茶文化是怎样的呢?跟着我一起来饮茶文化品味下吧。
水仙茶原产于建州(建瓯)一带。早在一千年前,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
清道光(1821年),小湖镇(时属瓯宁县,今建阳市)大湖村便发现有人工培植水仙茶。清道光《瓯宁县志》记述:“水仙茶出禾义里(今小湖镇),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厂某甲,业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园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籽。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
后因墙倾,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通各县,而西乾之母茶至今犹存,固一奇也。”另有小湖镇大湖村民传说清道光年间,苏氏到邻村祝墩村岩叉山砍柴,在山顶祝桃洞口发现一株茶树,并折枝插植成活,并以制乌龙茶工艺采制。
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的产茶叶区,是全县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遂携子外出远行,至闽北武夷山,见林木参天,搭草寮住下,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
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栽培、制作手艺。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种,得水土灵气,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制出的水仙茶色黄味香,入口舌润喉甘,堪与武夷水仙媲美。
清咸丰年间(1857年),永春仙溪乡人郑世报父子从闽北引种水仙茶与仙溪鼎仙岩,其后在永春及闽南地区传播种植,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永春成为“闽南水仙”,“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建阳小湖茶叶行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岩叉水仙”推广后,引来了广东、香港茶商,纷纷慕名前来大湖开设茶庄。据《小湖镇志》记载:那时的茶叶交易量曾突破万担,各个茶行的拣茶女工多时曾达百余人。水仙茶叶的成品则以锡箔、铁皮、木箱、桐油棉纸等密封精装,通过南浦溪水顺流而下运至四方。大湖“黄荣茂”茶庄还获得当时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亲赠“武彝春色”金匾一幅。
20世纪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广泛引种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称“永春水仙”。解放后,闽南10余县市相继引种,遂称“闽南水仙”。
1,云南省
云南省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低纬高原气候优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普洱茶的种植遍布云南省全境,尤其是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普洱市茶区、西双版纳茶区、临沧茶区和保山茶区。
2,杭州
杭州栽茶、制茶、茶叶经营的历史悠久,茶叶基地、茶树品种、茶类等资源丰富,茶叶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科技力量雄厚。茶树种植遍及3市2县4区,江干、拱墅2区亦有少量茶园。
3,信阳
信阳对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信阳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区种茶。
4,闽南
闽南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周期长,一年可采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体采摘期因品种、气候、海拔、施肥等条件不同而差异。
5,西山镇
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重点茶区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甪里、东河、缥缈村一带,其余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各村也有分布。茶园面积965公顷。
百度百科-碧螺春
百度百科-乌龙茶
百度百科-信阳毛尖
百度百科-龙井茶
百度百科-普洱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