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到6世纪初,养蚕术已经从中国内地传入中亚地区,有哪些掌握养蚕术

到6世纪初,养蚕术已经从中国内地传入中亚地区,木鹿绿洲,粟特,和田等国家掌握养蚕术了。

到6世纪初,养蚕术已经从中国内地传入中亚地区,有哪些掌握养蚕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关于养蚕的起源,古史中有伏羲“化蚕”,嫘祖“教民育蚕”的传说。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先民已经开始养蚕。

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从纤维来看,其单茧丝截面积为36-38平方微米,截面呈三角形,是典型的桑蚕丝,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500年左右。

此外,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距今约4000年)出土的绢片、丝线和丝带,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5600年)出土的半颗蚕茧,都为养蚕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周代,养蚕已有专用蚕室。公元3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

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方面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作为防治蚕病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

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明代有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这是养蚕技术上的一大创造。

中国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蚕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前11世纪,养蚕技术传入朝鲜,随后传入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公元6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扩展资料

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其中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

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采摘秋桑叶晒干,研为细末,留存燥处,在养蚕时遇雨叶湿,可以这种叶末掺人,有灼湿、易饱、省叶之效。这些都是代用饲料添食的好办法。

1898年杭州创办蚕学馆.学习国外育蚕经验和理论,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选育成青柱、新圆、诸桂、轰青等一批新品种,并用轰青与诸桂杂交,育成中国最早的改良品种青桂,在当时占有很大比重。嗣后各省纷纷兴办蚕校和蚕桑试验场,盛极一时。

广东蚕种有二化及多化.连平地区每年可养七八造,顺德可养六造,以茧色可分金、银两种,银种宜用于夏秋蚕。江南蚕种称为大造,蚕体与茧型较常种为大。四川和山东采用一化性黄茧品种,在中国也占一定比重。

百度百科-养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