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技术主要有哪些方面
农田水利(irrigation and drainage)以农业增产为目的的水利工程措施,即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调节、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提高抵御天灾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
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农田水利在国外一般称为灌溉和排水。农田水利涉及水力学、土木工程学、农学、土壤学,以及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及农业经济等学科。其任务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肥,扩大土地利用,以达到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此外,还要研究节水灌溉的原理与实践,防治灌溉土地盐碱化、沼泽化和水土流失,研究水利土壤环境的改善,以及咸水、废污水的改造与利用等技术措施。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农业生产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衰。
种植水稻灌溉用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打井抽地下水种水稻称之为打井种稻。虽然目前打井种稻是一项投人少、见效快的生产技术,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科学打井,提高灌溉效率。为防止因常年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而使可灌溉面积减少等问题,打井种稻,特别是面积较大的种植区城,必须要做好水资源的调查和预测,根据地下水资源情况和地面水的消耗情况,科学确定打井密度,保证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2)提高水温,科学灌溉。东北地区地下水温度低,一般只有5~7 ℃,与水稻各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相差较大。直接用从井中抽出的水进行灌溉,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提高水温是打井种稻的关键技术措施,最好在井附近设晒水池,并延长和加宽灌水渠,并注意灌水方法。灌水方法有4种。第一,间歇灌溉。除返青施肥、化学除草和孕穗开花期,需要保持水层时补水外,其他时间尽可能大水灌深些,待自然落干再灌水,延长两次灌水的间隔。第二,昼停夜灌。提高水温同时还能减少夜间呼吸作用消耗。第三,昼远夜近。白天灌水时,尽量液远处田块,使冷水经晒水池和渠道增温后进入稻田。第四,换进水口。进水口温度较低,长期从一个进水口溉灌,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灌水1~2次后应换进水口,分散对水稻的影响。(3)盐碱地打井种稻需注意的问题。盐碱地种稻,需水量较常规稻田需水量大,每口井所负担的稻田面积要少一些,并要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确保“洗盐排盐"效果,否则容易引起稻田次生盐渍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