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天然除草,在科技时代变成了什么样?
稻鸭共生生态模式是在传统稻田养鸭的技术上不断发展起来的,近期日本甚至发明了自动驾驶鸭子机器人来实现稻鸭共生技术。
如今已经有些草类产生了抗药性,使得除草问题变得更加困难。有些地区已经开展了除草剂的禁用、限用活动。
相比于传统的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进行田间除草,稻鸭共生更加 健康 。
? 鸭子在稻田觅食的时候可以吃掉杂草和绿萍,比化学除草方式更 健康 , 减少了发生药害的几率 ,不用担心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同时相较于人工除草更加 省时省力 。
? 鸭子活动时,有一定的松土效果。同时不断搅拌使得水变得浑浊,浑浊的水导致光线不能透过水面, 抑制了杂草的光合作用 ,而长在水面上的稻叶不会受到影响。
? 增加了水里的氧气,促进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使得水稻能 更好的吸收营养 ,有益于稻田的生长。
? 由于鸭子还喜欢吃昆虫和水生小动物,因此还有一定的 除虫效果 。
? 鸭子的排泄物还是农田的 天然有机肥 。
尽管稻鸭共生模式好处多多,是一种天然的除草方式,但也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式,例如注意放养鸭子的时间和数量等问题。
日本一位工程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自动驾驶的鸭子机器人。尽管还未商业化,这无疑又是一个 农业与 科技 相结合 的契机,除草方式和绿色农业都在不断创新。
稻鸭共生有哪些基本要求?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较为严格的时间要求和操作程序。也就是说,要保证好鸭子和水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占据适宜的时间生态位。在具体实践中,通常在插秧(或抛秧)前准备购入鸭苗(1日龄),并进行育雏和必要的训水锻炼。大约在栽秧后7~10d左右放鸭(鸭子保持7~10日龄为宜)入田。此后鸭子与水稻“全天候”地同生同长,“风餐露宿”,每天仅给鸭子补喂少量饲料,以让鸭子保持“半饥饿”状态,使其不停地觅食,这样,鸭子与水稻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时空生态位”。鸭子在稻田生活大约60d左右后,即到水稻抽穗时,将鸭子赶出稻田(见图2-2),防止鸭子采食稻穗,自此鸭子完成了使命(章家恩,2002)。有的地方随后放入第二批小鸭入稻田,以继续发挥鸭子的功能,即所谓的“一稻两鸭”模式。
(1)田块选择:应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成方连片的地块作为稻鸭共生区,要求田埂加高、加宽,以便于鸭子休息与保水。
(2)水稻品种选择:选择大穗型株高适中、株形挺拔、分蘖力强,抗稻瘟病、稻曲病,同时熟期适中、能避开二化螟、三化螟危害的高产优质品种。同时还要求培育适龄壮苗(秧龄在30天左右、叶龄4~5叶)。
(3)役用鸭的选择:适于稻鸭共生的雏鸭品种,最好选用役用鸭品种如湖南攸县麻鸭、福建金定麻鸭、湖北荆江鸭、江苏高邮鸭和巢湖鸭等。这些鸭中小型个体,成年鸭每只重1.25~1.5千克,放养于稻间穿行活动灵活,食量较小,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