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扬州冬天赏花的地方有哪些

在扬州的冬天也有不少鲜花盛开,同样是赏花的好季节,那么冬天在扬州哪些地方有鲜花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了不少赏花好去处,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去打卡吧!

扬州冬天赏花的地方有哪些

山茶

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其叶革质、椭圆形,先端略尖,基部阔楔形,上面深绿色,干后发亮无毛,下面浅绿色。花顶生、红色、无柄,苞片及萼片约10片,花瓣6-7片,外侧2片近圆形。山茶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怕高温,忌烈日,宜于散射光下生长,宜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性好的微酸性的壤土或腐叶土中生长。山茶树冠多姿,叶色翠绿,花大艳丽,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开花于冬末春初万花凋谢之时,尤为难得。郭沫若先生曾用“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的诗句赞美山茶盛开的景况。

观赏地点:瘦西湖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曲江公园、三河六岸先导区公园、仙女公园、蝶园广场。

茶梅

茶梅是山茶科山茶属小乔木,嫩枝有毛,叶革质、椭圆形、上面发亮、下面褐绿色、网脉不显著、边缘有细锯齿、叶柄稍被残毛。花大小不一,苞片及萼片被柔毛,花瓣阔倒卵形,雄蕊离生,子房被茸毛,蒴果球形,种子褐色,无毛。茶梅性喜温暖湿润,喜光而稍耐荫,忌强光,属半阴性植物,宜生长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湿润的微酸性土壤。其树型娇小、体态秀丽、叶形雅致、花色艳丽、花期长、易修剪造型,是理想的观赏花卉。

茶梅与山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二者都属于山茶科属,但却是不同的花卉品种,它们的叶和花,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从这两点入手,将二者彻底区分开来:山茶的叶面分别为深绿和浅绿,而茶梅上为深绿,下是褐绿,叶片的颜色并不完全相同;无论苞片还是萼片的数量,山茶皆明显大于茶梅。

观赏地点:瘦西湖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蝶园广场。

蜡梅

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其高可达4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鳞芽通常着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条叶腋内,芽鳞片近圆形。叶纸质至近革质,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蜡梅生于山地林中,性喜光,稍耐阴,具一定耐寒性,较耐旱,不耐水淹,忌黏土和盐碱土,喜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蜡梅具有傲雪凌霜、坚毅高洁的品格,自古以来,无数诗人佳句都在形容蜡梅凌寒开放、飘香如故的特点。

观赏地点:瘦西湖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个园、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跑鱼河公园、扬子郊野公园、瓜洲古渡公园、茱萸湾公园、荷花池公园、七里河公园、纵棹园(宝应县安宜东路1号)、三河六岸先导区公园。

枸骨

枸骨是冬青科冬青属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又名猫儿刺、老虎刺等。其叶片为厚革质、二型、四角状长圆形或卵形,中央刺齿常反曲,基部圆形或近截形,叶面深绿色、具光泽,背淡绿色、无光泽,两面无毛。枸骨耐干旱,每年冬季施入基肥,喜肥沃的酸性土壤,不耐盐碱。较耐寒,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能耐-5℃的短暂低温。枸骨叶形奇特,碧绿光亮,四季常青,入秋后红果满枝,经冬不凋,艳丽可爱,是优良的观叶、观果树种,也常被用于圣诞节的装饰。

观赏地点:茱萸湾公园、曲江公园、南水北调源头公园、花庄公园(宝应县花庄小区南侧)、三河六岸先导区公园(生态科技新城芒稻河西侧)、荷花池公园。

南天竹

南天竹是小檗科南天竹属常绿小灌木,茎常丛生而少分枝,高1-3米,光滑无毛,幼枝常为红色,老后呈灰色。叶互生,集生于茎的上部,上面深绿色,冬季变红色,背面叶脉隆起,两面无毛。南天竹性喜温暖及湿润的环境,比较耐阴,也较耐寒,既能耐湿也能耐旱,比较喜肥。南天竹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木本花卉种类,由于其植株优美,果实鲜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常常出现在园林应用中。

观赏地点:瘦西湖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个园、茱萸湾公园、荷花池公园、三河六岸先导区公园、自在公园、龙川体育休闲公园、纵棹园。

火焰南天竹

火焰南天竹是小檗科南天竹属南天竹的栽培种,为常绿小灌木,高可达40厘米。其叶片卵形、长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叶薄革质,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幼叶为暗红色,后变绿色或带红晕。入冬呈红色,红叶经冬不凋。火焰南天竹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欢疏松排水的土壤,在干旱瘠薄的土壤中生长缓慢。火焰南天竹是一种优良的彩叶植物,可全植于庭院房前、疏林下、草地边缘或园路转角处,由于其耐阴,也可配植在树下、楼北等区域。

观赏地点:瘦西湖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茱萸湾公园、南水北调源头公园。

红瑞木

红瑞木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树皮呈紫红色,幼枝有淡白色短柔毛,后即秃净而被蜡状白粉,老枝红白色,散生灰白色圆形皮孔及略为突起的环形叶痕。其叶为对生、纸质、椭圆形,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全缘或波状反卷,上面暗绿色,有极少的白色平贴短柔毛,下面粉绿色,被白色贴生短柔毛,有时脉腋有浅褐色髯毛。红瑞木喜欢潮湿温暖的生长环境,喜光照充足、喜肥,在排水通畅、养分充足的环境,生长速度非常快。红瑞木秋叶鲜红,小果洁白,落叶后枝干红艳如珊瑚,是少有的观茎植物,也是良好的切枝材料。园林中多丛植草坪上或与常绿乔木相间种植,得红绿相映之效果。

观赏地点:瘦西湖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茱萸湾公园。

火棘

火棘是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高可达3米,侧枝短,先端成刺状,嫩枝外被锈色短柔毛,老枝暗褐色,无毛。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基部楔形,下延连于叶柄,边缘有钝锯齿,齿尖向内弯,近基部全缘,两面皆无毛。火棘喜强光、耐贫瘠、抗干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湿润、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为好。火棘树形优美,夏有繁花,秋有红果,果实存留枝头甚久,在庭院中做绿篱以及园林造景材料,在路边可以用作绿篱,美化、绿化环境,具有良好的滤尘效果,对二氧化硫有很强吸收和抵抗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春季看花、冬季观果植物。

观赏地点:瘦西湖公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曲江公园。

蕨类花卉的种植方法,办公室的盆景

花卉栽培的土壤要保证着透气透水,而在花卉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有充足的水份,尤其是在春天要是水分跟不上,花卉很容易就会干叶子,而且在管理的时候,最好是结合换盆并施入有机肥,才能使花卉更好的生长。

花卉种植,一般都是在温室的大棚里面,这样可以保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也可以避免外界的伤害,而自然条件下种植的花卉,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花卉种植条件

1、温度:

每种花卉都有自己适宜的生长温度、生长发育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如果温度超过这个范围,花就会受伤,严重的就会死亡。

2、光照:

光照对于花来说起着很好的作用,因为光照是花产生营养物质的能量,并且不同种类的花卉因为生长位置的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3、施肥:

花卉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是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铁锅、铁等,氢和氧可以从水中吸收,碳可以从空气中获得,其他元素可以从土壤或栽培基质中补充。

花卉怎么栽培

1、土壤栽培:

花卉栽培的土壤要保证着透气透水,可以用煤渣、火山岩、虹彩石,以及去河里捞点河沙把粉末筛掉,都是可以的,颗粒在土壤当中能够起到透气的作用,浇水多余的水分就会快速地流出来,不会淤积在土壤当中,这样就不会出问题了。

2、花盆栽培:

花卉栽培的花盆一定要切记盆不能太大,小苗种大盆,本身根系弱,土壤多,浇水就会淤积,浇水淤积则会导致烂根,小苗弱的根系就会出现问题。

3、栽培技巧:

在栽培的时候,在好摆放在合适的位置,注意不能放在阳光太强烈的地方,即便是喜欢暴晒的植物,也要先放在散射花处缓盆,让它们慢慢适应新的环境。

花卉管理技术

在花卉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有充足的水份,尤其是在春天要是水分跟不上,花卉很容易就会干叶子,而且在管理的时候,最好是结合换盆并施入有机肥,才能使花卉更好的生长。

蕨类植物的盆栽是良好的室内装饰植物,可以点缀厅堂、几案等。可供室内装饰用的优质蕨类植物已非常多。茎上长满白灰色的绒毛,看似狼尾巴的“狼尾蕨”;有着浓绿的叶片、中空如巢的“鸟巢蕨”,好似少女柔软的头发的“铁线蕨”,没有花,依靠其不同的叶型、叶色、姿态的蕨类盆景日渐成为花卉市场“新宠”。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观赏价值的种类都适合于室内生长,应根据室内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种类。

室内环境因素对蕨类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不同方位的房间采光时间和采光量有很大的差别,大多数蕨类生长喜欢散射光照。长期荫蔽条件和直晒对蕨类生长不利。盆栽蕨类在室内放置的位置根据不同的种类对光的需求不同作相应的调整和处理。室内的湿度通常是比较干燥,不适宜蕨类生长,因而要求经常进行叶面喷雾来增加湿度。一般选择那些耐一定干旱并能适应阴暗条件的种类,如肾蕨、巢蕨、贯众、凤尾蕨等。

办公室蕨类花卉参考栽培方式:

1.吊篮栽培

有些蕨类植物如巢蕨、槲蕨、崖姜蕨、鹿角蕨和肾蕨等,采用吊篮种植可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做吊篮的材料很多,如金属丝、塑料、硬木、陶瓷、树蕨的茎干以及椰壳都是很好的材料。金属丝制作吊篮应用最广,在篮的底部和周边铺上苔藓或棕榈皮,以便吊篮能够装足够植物生长的培养土,此培养土要求更好的通透性和较轻的重量。吊篮植物的浇水和日常维护非常重要,吊篮植物由于悬挂空中而极易干透,必须定时浇水喷雾以保持水分供应,栽培基质内应多掺加一些保水材料如苔藓等,也可将苔藓覆盖在基质表面以减少水分蒸发。垂吊在水池上方的植物由于空气湿度比较大,生长会更好。吊篮栽培一直以来备受家庭、办公室等格调高雅的场所所青睐。

2.瓶景栽培

利用玻璃容器或其他透明材料制作而成的“小温室”,容器内部形成一个小气候,可维持较高的空气湿度,适合于那些株型矮小,生长势缓慢且极具观赏价值的蕨类植物栽培。如膜蕨类、铁线蕨、粉背蕨、铁角蕨等,不适合栽植大型蕨类的小苗。栽培基质用盆栽混合土即可,种植前可施用少量基肥,如腐熟的饼肥。栽植后将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缓苗,经常喷雾。湿度很快会达到平衡状态,以后的管理就是保持湿度适宜,防止容器内温度过高,经常打开盖通风换气来调节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以适宜植株生长。瓶景栽培的蕨类植物特别适用于家庭,即美观、富有生气,又清洁,方便养护。

蕨类植物的病虫害相对较少,但大多数蕨类植物喜欢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病虫危害也不可避免。在栽培管理过程中也要加以防治,以提高观赏效果。

一、侵染性病害 由病菌造成,使蕨类出现各种病斑,影响观赏。危害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线虫病、锈病、煤污病、猝倒病等。

1. 炭疽病。真菌病害,其特征是病斑处有粉红色黏状物,主要危害植株的嫩叶。被害部位开始在叶缘或叶尖呈水渍状圆形、近圆形的暗褐色小斑,而后逐渐由几个病斑扩大成不规则的斑块,颜色变为焦黄,有的病斑成云片状,边缘有浅红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有许多微小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死亡。波斯顿蕨柔软的生长点受这种病菌的侵害,顶端变成褐色,萎蔫,损害植物的商品外观。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子囊腔在病叶上过冬,当温度升到20℃、相对湿度超过75%时开始发病,病菌借雨水传播,在25℃、湿度为80%~90%时蔓延迅速。防治:此病以预防为主,在新叶形成的梅雨季节和高温高湿季节应喷药预防。调节温室的温、湿度和通风条件,保持叶片干燥,杜绝病株引入,彻底清除附近的病残体,可预防此病的发生。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隔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能收到良好效果。有效的药剂有75%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大生、利得可、施保克等杀菌剂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 褐斑病。蕨类植物的褐斑病又叫叶斑病或叶枯病,常发生在叶片的顶端,受害叶片初期为圆形黑斑,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黑色并有小黑点,此后病斑扩大迅速,叶片最后变成黑色干枯死亡。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落叶,春夏秋季均有可能发生,高温多湿季节易流行。防治:发现病株要立即隔离喷药,或剪除并集中焚烧,同时喷药保护。可采用50%多菌灵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尔多液等药剂喷施防治。浇水过多或湿度过大,也易发生褐斑病。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铵水溶液300~4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

3. 线虫病。又称根瘤线虫或根结线虫,病原物为白色线状两头尖的软体虫子。病株发生褐斑萎蔫,并逐渐枯死。多种温室蕨类植物受线虫的侵害,可由带红褐色或带黑色、从中肋延伸到叶沿的带线辨认出来。把一小片褐色斑块放入水中,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楚地看到小蠕虫在四处活动。防治:清除受害叶片,消除其生长条件,有利于减轻线虫的侵害。用10%克线磷、克线丹或25%丙线磷等杀虫剂,施药后覆盖新鲜黄土,灌少量水,可显着压低根结线虫虫口密度。也有用热水处理防治巢蕨的线虫侵害的,栽植前用43℃热水浸泡植株10~15分钟。

4. 锈病。锈病可发生在蕨类植物的翠云草等种类上,它每年3~4月在幼嫩叶基部反面叶脉上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而产生性孢子器与锈孢子器。5月份叶面上散发淡**粉末状夏孢子,然后产生褐色的冬孢子,如果大量孢子器侵入植株,植株就会生长不良。防治: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50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3~4次,可取得一定效果。

5. 煤污病。蕨类植物的叶片被黑色霉菌的孢子和菌丝体覆盖,通常生长在介壳虫及其它刺吸式昆虫所分泌的蜜露上。应反复喷洒烟碱及肥皂,以防治介壳虫及其它刺式昆虫。

6. 猝倒病。此种病害由两三种不同的真菌引起,使原叶体变软、发黑而解体,在播种繁殖蕨类植物时经常发生。应将蕨类植物孢子播种在用蒸汽消毒处理过的土壤上,或用地可松溶液浇灌处理土壤,也有助于抗御猝倒病。

二、生理性病害

1. 日灼病。多数蕨类喜温暖半阴,不耐强光,光强度以1000~6000Lx为宜。强烈光直射会使叶片干缩脱水,枯黄或焦边。防治方法:在半阴状态下,辅以2~3小时的阳光,可保持蕨叶常绿;已经焦边的蕨叶,除及时剪去保持叶片整齐外,应悉心养护,避免受到强烈光线的刺激。

2. 湿度失调。空气过于干燥,易造成叶片卷边,故春夏生长盛期需多浇水。但夏季蕨类栽培土既要保持湿润,又不能太湿,以免造成根系生长不良;秋末应控制浇水,保持稍湿润即可;越冬休眠期应减少喷水,以免烂叶。

3. 温度不适。①高温危害。大部分蕨类植物要求适温为18~25℃。盛夏短时的高温也会使蕨叶萎蔫、灼焦。因此,从4月下旬开始,要通过覆盖遮阳、地面洒水及通风措施来降低温度。②低温危害。铁线蕨等半耐寒蕨类要求气温不能低于5℃,下延三叉蕨、鸟巢蕨、瘤蕨等不耐寒蕨类则不能低于10℃。温度太低,叶片受伤害,引起萎蔫、变黑,甚至植株死亡。可采取覆盖、熏烟、多施暖性肥料等措施,保证安全越冬。

4. 营养不良。①缺素症。土壤中缺乏氮、钾、钙、镁、硫等元素,易造成蕨类生长发育异常。铁线蕨、银粉背蕨、矩圆石韦等喜钙蕨类,可在栽培土中掺入少量石灰、骨粉或碎蛋(贝)壳等。紫萁、狗脊蕨、鸟巢蕨、乌蕨等喜酸蕨类,应定期喷施0.1%~0.2%硫酸亚铁溶液或结合施肥浇矾肥水。②过剩症。主要指氮、磷、锰、硼等元素过剩。肥害严重时,可用冲水施救,具体做法是,将土疏松,用长流自来水进行半天冲洗,一般冲洗1~2次即可见效。生产上应注意施肥次数和肥料浓度,尽量使用肥效持久的农家肥,如厩肥、骨粉、饼肥、草木灰等,以保持蕨类旺盛生长。

三、常见虫害

蕨类植物的主要虫害有介壳虫、蚜虫、红蜘蛛、蛞蝓等。

1. 介壳虫。在多种介壳虫中,褐软蚧和夹桃蚧危害最为严重,其它蚧类较少见。介壳虫寄生于蕨类植物叶片边缘或叶背面,其幼虫期很短,行动缓慢,当移动到叶背时,即开始结壳,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介壳虫繁殖速度较快,虫量较多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并引起植株枯萎,严重时整株植株会枯黄死亡,同时诱发煤污病。被害叶片出现斑点,影响生长及观赏。雌成虫可连续生出幼介壳虫,幼虫两个月就可以长成成虫,初孵低龄若虫抗药性较差,此时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没有特效药防治,一般以预防为主。应注意检查,保持环境通风。在种植蕨类时,要控制叶面不要过湿,并经常检查叶片正反两面,虫害少量发生时可采取人工刷除;5月下旬为介壳虫孵化盛期,此时可用40%氧化乐果乳剂、50%马拉硫磷、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马拉硫磷喷洒剂对爬行阶段的介壳虫极有效。反复喷洒烟碱及肥皂也能清除介壳虫侵害。虫害严重时,要将整片叶子剪掉并焚烧。少数蕨类对有机磷有过敏反应,施用前应先试验。还应注意和利用红霉菌等蚧类天敌。

2. 蚜虫。蚜虫常见的有黑色和绿色两种,通常出现在早春和夏初,常群居于蕨类植物幼嫩茎梢处。为害时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使植物生长停滞,叶片变黄。另外,蚜虫的分泌物常招致各种霉菌的寄生,易产生煤污病。防治时,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再喷施40%乐果或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2.5%鱼藤精1000~1500倍液、敌百虫1000倍液等防治。

3. 红蜘蛛。红蜘蛛为螨类,体积小,繁殖速度快,1年可繁殖10代左右。红蜘蛛用刺吸式口器吮吸蕨类植物的汁液,使植物生长停滞,叶片发黄。由于体形小,繁殖快,肉眼又较难发现,若防治不及时,危害会很严重。高温持续季节采用三氯杀螨醇800~1000倍液、50%氧化乐果1000倍液交替防治。

4. 蛞蝓。蛞蝓又称鼻涕虫,属腹足纲,蛞蝓科,形状似去壳的蜗牛。壳通常退化,外套膜被覆全背部。触角两对,第二对顶端生眼。肺孔开于体前右侧,身体能分泌粘液,爬行后留下银白色条痕。初夏在树皮下及石下产白色的卵。蛞蝓是危害蕨类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常藏匿在盆钵的内壁、底部漏水孔处,或植株的基部及土壤表面的覆盖物下,喜夜间出来活动,咬食蕨类植物的幼嫩枝叶。可在夜间22~23时喷施70~100倍的氨水进行防治,并可达到施肥的目的。也可采用人工捕捉。蛞蝓再生能力强,捕到的蛞蝓要丢到盐酸溶液中杀死。在温暖潮湿环境中,除蛞蝓外,还有蜗牛、鼠妇等小动物大量滋生,狂食蕨叶;蚯蚓则吞食蕨类幼根,使其生长停滞。可撒施灭蜗灵、蜗牛敌粉剂、密达杀螺或石灰,也可喷洒氨水、高浓度食盐水、硫酸铜等防治,还可实施人工捕杀。

四、藓类和地衣的危害

这些植物不会直接危害蕨类,但能对蕨类植物原叶体和小植株造成遮阳和影响。它们扩散速度快,能很快铺满地面,阻止水分和养分进入土壤,影响蕨类植物生长。处理办法:在播种孢子前用蒸馏水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土壤被其它孢子植株污染。另外,不干净的浇水用具也是污染源之一。提供适宜的温度和肥料,使蕨类植物的原叶体快速生长并成熟,以减少其它孢子植物的影响,是较好地避免危害的方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6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