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湖的渔业生产
霍邱县的东、西两大湖泊,历来是霍邱县产鱼区,品种多,资源丰富。建国前,两湖少坝无闸,与淮河通连。鱼种一是来源于淮河流窜的鱼苗,二是湖泊周围沟塘堰坝随水流入的鱼种鱼苗,三是自然繁殖的鱼苗。渔民虽未放养,但鱼、虾产量仍很可观。其中尤以沣虾、银鱼著称于世。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霍邱县志》记载:《尔雅》鰝,大虾,产沣河桥者佳。土人云:“同腐煮食,则虾自人腐中,味鲜美。其虾背有一缕红线可别”。在历代封建王朝时期,选为贡品,年年向皇帝进贡。1957年,国家宴请外宾,选用沣虾、银鱼做成佳肴,以飨盛馔。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两湖的开发。1949年底,建立东、西湖渔民协会。1953年10月,经过民主改革,建立东、西湖水上乡。1955年11月,渔民自愿联合组织起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分别组织起东、西湖两个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60年春,成立东、西湖水产养殖场,下设养殖、捕捞大队。从1959年开始,向湖内投放大规格的鱼种、鱼苗。到1987年,连续投放了9年,共投放鱼苗3123.8万尾,平均年投放347万尾。最多的1976年,投放了1570万尾。但是,成鱼产量波动性较大,水大、鱼多、产量高;水少、鱼少、产量低。1950年,两湖产鲜鱼、虾432万斤,其中成鱼82.3万斤,鲜银鱼77.7万斤,鲜毛鱼107.4万斤,鲜杂鱼81.5万斤,鲜虾83.1万斤。最高的1963年,两湖产鲜鱼、虾739.1万斤,其中成鱼108.3万斤,鲜银鱼114万斤。鲜杂鱼154.8万斤,鲜毛鱼207万斤,鲜虾155万斤。
1969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将东、西湖渔场撤销,渔民下放到沿湖社队务农,湖泊无人管理,沿湖农村社员和县内外渔船进入湖内乱捕乱捞,水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两湖成鱼产量逐年下降,而且渔获物日趋小型化,毛鱼、小杂鱼和小虾比重上升,大型的鲤科鱼类很少。1974年,两湖的鱼、虾产量再度下降到32.5万斤,比1950年减少13.3倍,比高产的1963年减少22.7倍。其中成鱼产量3.2万斤,占总产的9.8%;平均每亩水面产成鱼0.16市斤,有些鱼类已濒临绝迹。
1974年7月,根据六安地区水产部门建议,经中共霍邱县委批准,成立渔业公社(1983年12月,改为水上乡),收回下放的渔民,建立养殖、捕捞专业组织,并成立湖泊管理委员会,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的规定。同时,每年培育大规格的鱼苗投放东湖。从此,成鱼产量开始回升。1984年,两湖产鱼、虾108.3万斤,较1974年上升2.3倍,但仍比1963年低4.8倍。
1987年,水上乡的渔民利用东湖的湖汊,围网养鱼300多亩,亩产成鱼166斤。
黄冈市浠水县陈家垅水产养殖场,浠水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1、黄冈市浠水县陈家垅水产养殖场,成立于2022年,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是一家以从事渔业为主的企业位于黄冈市浠水县兰溪镇鲇鱼尾村七组。
2、浠水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水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湖北省浠水县散花镇郭畈村,经营范围为葡萄种植、销售;淡水鱼、螃蟹、虾养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