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书法作品的欣赏
茶与书法的联络,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征,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精神。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1 2 3 4 5 中国茶文化与书法的内涵
闻名于世的茶艺与书法均起源于中国。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茶艺和书法得以兴旺发达,并形成了一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茶被人们誉为“国饮”,而书法又被世人视为“国粹”。
茶艺和书法为我国博大恢巨集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两者都溶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气质于一体,并在人文精神上息息相通。因此,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璀璨夺目的书法艺术历来就有着不解之缘。
古人饮茶之风甚盛,有茶宴、茶会等一系列文化形式。文人僧侣饮茶时,作诗、作赋,或吟颂,或挥毫。据《茶事拾遗》记载:“钱起,字仲文,与赵莒为茶宴,又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钱起乃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写过不少茶宴、茶会的诗作。此后,一些文人雅士常邀三五知己用名茶招等客人,一边细细品尝,一边吟颂诗赋,挥毫作书作画,令人兴尽才散。
如今,我国很多地区也兴起了茶艺表演,在欣赏礼仪**的精彩表演时又可学到不少茶文化方面的知识,文雅而高贵,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而书法则是祖国艺术园地里一枝奇葩,与其它国粹一样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照亮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震撼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美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法具有骨、血、筋、气,形质与性情相统一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冠绝百代的大书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墨迹瑰宝和著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形质与性情之美,犹如自然界之精微广大,变化无穷。以点线面等要素无穷尽组合的书法艺术,为美学和艺术哲学积累了丰富宝藏和理论。因此,书法和茶艺一样,集中反映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茶艺是在茶业和茶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一带。发现和饮用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有明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和其他植物一样,从发现到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原始人类发现茶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之后,便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和用途开始重视起来,一些文人雅士用文字记载其栽培技艺和饮用方法。这当中书法家充当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隋朝以前印刷术尚未发明,各种事物的传播、记载均得依赖于书法,茶事自然不能例外。即使是后来发明了印刷术,依然没有离开过书法。
再后来,由于书法的介入,茶风更为兴盛。通过书法家及一些文人的赞赏,饮茶之风很快盛行中国大地。宋代诗人、书法家苏轼有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书法、茶艺与气功及禅学一样,具有静心、自悟、怡情和健体等功效。茶艺和书法如同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一样,能给人以乐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绘画,无声的音乐,异形的雕塑,静化的舞蹈,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茶之美器 天青荷瓣杯
茶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然也会有很多的茶文化的绘画作品出现在众人面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1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2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3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4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5 禅茶文化的精神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行者修习智慧解脱之道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正见
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正思维
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正语
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之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正业
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正命
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正精进
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正念
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与清净心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参禅开悟了的,临死前,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你的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
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他的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
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与六和敬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无诤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 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 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 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 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 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
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见和同解
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禅茶与雅
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禅茶之旨趣就是籍?雅?来体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这里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人们只要冷静反复推论思考就会领会,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的独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没有的。佛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虚幻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说到喝茶,不得不提茶具了,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所以,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在中国饮茶的发展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茶类加工,都经历了许多变化。
提到茶具,自然不得不说汝窑,汝窑茶具,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釉色类别主要以天青釉为主。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有"似玉非玉而胜玉"的赞誉。
偶然间的一次机会,去朋友家闲聊喝茶,看见他用着一个荷花形状的器物在喝茶,追问之下得知,原来是网上购买的一款台湾品牌汝瓷茶杯,叫做“青澹窑汝瓷 天青荷瓣杯”。他买了一对,送我一只,让我回家养养看,我接过来手来细细端详,首先给我的第一直观感受,这个荷瓣杯仿荷花而作,造型大方雅致,器型栩栩如生,做工精细考究,釉色正天青、釉面触手如丝,抚之如涓,如婴儿般肌肤莹润通透,当时心中不由得一阵窃喜,如获至宝。
使用这个汝瓷荷瓣杯至今已数月之久了,每一次喝茶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期待,过程让我非常欣慰,接下来写一些自己的使用感受,以及和同类型汝瓷品牌、价格、产品特色、做工工艺、做一个中肯的的横向对比。
胎质:
从中可以看出最左为青澹汝瓷胎质,最右分别为东道、柏采、衡连,大家仔细看青澹胎质断面不难看出, 青澹的香灰胎还算是比较有门道的,另外从碎片能看出,青澹的胚体断裂后,断面整齐、有玻璃质的光泽,胎釉结合紧密,说明,烧制窑温可能较高,且有良好的控温参数,要知道,汝瓷必须经过数次高温达到1280°以上窑烧的才能够瓷化,这样的汝瓷胎质浑厚坚硬耐用,才能够称之为“汝瓷”。其次是柏采,不过,柏采的釉上的可真是够厚的!与量产衡连相比,青澹的修胚工艺更胜一寿,价格也不难看出是实实在在的商家,不像有些品牌拿产品拿大师来炒作。好了,中间衡连汝瓷观察细致的朋友应该发现了,在瓷片断层处,釉面开片下方有几处茶汤浸湿的地方,这应该是喝茶时茶汤沁入开片处胎土部位了。也不排除是制造工艺问题,也由此证明,茶汁在开片里的沁色,不仅是浅浅的一层,而是同时入胎3分。所以,建议各位爱干净的朋友,不要用化学洗剂清洗汝瓷。避免化学物残留在杯体内,留下健康隐患。
釉色:
青澹汝瓷纯正色天青,是有生命的颜色,是活的颜色。有如雨后日出云照青天时,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
釉面:
再看看釉面,荷瓣杯釉面给我直观感觉,润泽而通透,莹润而饱满,色泽青翠细润,光照下柔和含蓄,明亮而不刺目。细看釉面莹润如堆脂,如玉又繁星点点,触手如丝,抚之如涓。妙不可言!拿在手上细细把玩,再对比市面其他普通汝瓷为了刻意达到某种肉眼可看到的那种开片效果,结果是导致釉面剥壳甚至割手。
开片:
接下来讲讲开片,图左为青澹汝瓷开片实拍,开出多为大片,金线匀称排列有序,线条清晰自然,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喝茶时候增添不少观赏性和乐趣,真正实现了“人养器,器修心”这个道理。再看图右,是我在某宝买的另一个号称“汝窑茶杯”68元包邮款,使用个把月有余,真的只能说一分钱一分货,应该是使用开片釉水制作的低温劣质汝窑,胎土也是普通的黄土胎,根本达不到高温瓷化标准,釉面浑浊,甚至融化,使用数次后即开满密密麻麻纹路,看起来杂乱无章,脏乱不堪,毫无使用体验可言。现在已经闲置一遍,可有可无的器具。
口沿金线;
荷瓣杯口部窑变上色产生金线,在一些汝瓷器型,口沿处会装饰有金线。这些金线的产生,是通过岩矿土的调配,采用特殊的露胎工艺技法,烧制过程中产生窑变,令其烧成后呈现“金边”的装饰效果。虽说并不是什么高难度工艺技巧,但杯口金线带来的整体提升不只是一点半点,使得茶器更加雍容华丽,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家品牌的创新工艺与用心程度。
斜角足底:
青澹汝窑,茶杯足底反复打磨,使用斜角工艺,底款刻有“青澹”LOGO字样,认准商标,谨防真伪。相对市面其他平脚产品工艺更加复杂繁琐,但带来好处是荷瓣杯喝茶拿起时底部不沾带茶汤,茶汤不会滴到身上弄脏衣物,而且比平脚足底汝窑茶杯更加美观,可见其细节处用心。再看看图二图三毫无工艺性可言,对我个人而言,觉得有点应付甚至是敷衍。青澹很好的诠释了“脚底见真章”字面意思。
青澹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金线口”、“斜角足”。至于是否如我形容那样,各位不妨亲身体验后评论区与我们一同探讨交流汝窑瓷茶器,此文纯属作者个人个人观点意见。如有冒犯之处,多多谅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