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含哪三大体系

“五大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含哪三大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为规范农产品生产标准,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按照建立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的要求,先后在全市制定推广了42种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2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35种出口农产品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农产品标准已覆盖粮油、果品、蔬菜、食用菌、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积极组织实施“绿卡行动计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市发改委与财政、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林业部门联合下发了《烟台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先发展水果、海珍品、蔬菜、食用菌、生猪、奶牛等16种优势农产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减免税费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了对优势农产品产区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烟台苹果和大樱桃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创建活动的意见》,连续四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烟台苹果、大樱桃、莱阳梨等优质果品的基地建设;每年安排5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对百强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的意见》,用4年的时间,在果品、蔬菜、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建设60个特色品牌农产品基地。农业标准化基地,全面推行统一环境质量、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等“五统一”操作规程。在全市形成了莱阳、海阳的蔬菜,栖霞、招远、龙口的果品,蓬莱、长岛、莱州、开发区的水产养殖,福山、芝罘的大樱桃,牟平、栖霞的食用菌,莱州的种子、花卉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基地。

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全市累计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产品达到481个,其中,绿色食品188个,无公害农产品293个,有机食品2个。烟台苹果、龙口粉丝、烟台葡萄酒和烟台大樱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莱阳梨、海阳白黄瓜、烟台苹果和烟台大樱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先后投资8500多万元建立了4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8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重点支持46个省级龙头企业设立了质检中心,20个较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速测检测点。龙大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4年4月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CNAL)认可,能够对550多种农药残留、60种抗生素、23种添加剂、5种重金属、11种微生物等指标进行精密检测。2008年1月又投资62万美元,从美国引进最先进的药残检测设备LC/MS/MS,使龙大的药残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始终与日本最新标准同步。

四是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品是关键。2009年市政府发布实施了《烟台市农药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农技农资结合、协会服务、企业直销、龙头企业带动等农业投入品有效服务模式,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莱阳市以配送中心为平台,设立农资连锁超市,在企业、村庄设立连锁专供点,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的服务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放心农资的配送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化肥、农药集中配送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市委、市政府要求,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目前,全市已有烟台市和3个县市区经编委批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或办公室),8个县市区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分别设置;一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结合产业特点和乡镇机构改革,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实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农技综合服务站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8年4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09年市政府又把“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写进了烟发〔2009〕1号文件,明确规定每个村至少设立一名技术员,三年完成。目前全市共有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33个,在编人员1800多人。

水果销售个人工作总结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留下了古人对食物保鲜的最早观点。如果那时有防腐剂,孔夫子就不用担忧了。 和孔子的那个年代相比,今天中国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售卖和消费的方式已经彻底改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食品中去。与此同时,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也受到了挑战。

从油条、豆腐开始,中国应用添加剂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国人吃了上千年的油条、豆腐,历史上尚未出现一例长期吃这种食品产生的中毒事件。

亚硝酸盐大概在800 年前的南宋用于腊肉生产。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 泡菜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加工过程中先民不自觉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过去的食盐、海盐等全都是粗制天然盐,正是泡菜口感变脆的因素。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 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到目前位置,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达到25000种,其中80%为香料。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种,常见的有600到1000种。

从数量上看,越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多。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中列有1967种,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1100种,欧盟允许使用的有1000到1500种。

这个名单也在调整中。溴酸钾作为面团调节剂在发达国家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报告显示,过量使用溴酸钾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并可能致癌。中国在2005年7月1日下达了“禁止使用溴酸钾”的命令。

食品添加剂市场在中国规范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的副总经理彭冲回忆说:“大概1996年才开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门市形式的,这边卖化肥,那边就卖食品添加剂,都用麻袋装。这造成一种错觉,大家认为添加剂跟农药是一样性质的。”

1996年,国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添加剂开始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了。10年后,2007年国家颁布了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国标,从过去禁止放什么添加剂,具体到每种产品允许放什么。

1992年,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张利胜从大连工业大学的食品工程系毕业,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添加剂工厂,于是他就到一家食品加工厂当上了技术员,研究饮料、肉类、果酱、罐头,经常是春夏两季加工水果,冬天加工肉类。

在那家厂干了8年后,张利胜又去了另外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研究肉制品的生产配方。“当年刚接触食品添加剂,真是有点恐慌,觉得添加剂有点像毒药。”而现在,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

这个观点,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不谋而合。“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

范志红不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魔鬼。“实际上,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整体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加工食品来说,如果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就很难想象食品能有足够的时间运输和出售,也很难想象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的食品。”

中国食品供应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可以认为是大约20年前开始,20年时间还不足以让中国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用了一百多年。工业化程度越高,对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质也越多。这其中有合法无害的添加剂,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随着食品工业化日益加深,中国人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把生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东西吃了下去。

旅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网名)介绍了一段美国食品安全发展早期的历史。1906年有位以社会小说和揭露丑闻闻名的作家Upton Sinclair出了一本书,叫做《The Jungle》,描写了一个肉加工厂的恐怖情形。肮脏、杂乱,就跟我们的社会中时不时爆出的“黑心作坊”一样。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让人吃不下饭。当时美国农业部化学局的主管,一位叫哈维·威利的化学家,组织一些勇敢的志愿者进行了“神农尝百草”的实验——他们大量服用甲醛(防腐剂)、硼酸(膨松剂)以及其他一些当时人们往食品里加的东西,最后导致生病。《The Jungle》和哈维的实验,促进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案》,由哈维领导的农业部化学局对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这个部门就是FDA的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此逐渐建立。

在中国食品工业化早期,食品安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并不长。用范志红的话来说,就是那时候有东西吃就不错了,食品安全意识无从谈起。

但范志红说,其实那时候的食品安全事故并不少。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甲肝大暴发,涉及30万人。那时,往辣椒粉里掺红砖粉之类的行为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没有食品安全意识,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那时掺什么都毫无顾忌。

据卫生部资料,1982年,中国食品卫生合格率是61.5%,1994年上升到82.3%,2001年提高到88.6%。正是从2001年开始,食品安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频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作为业内人士,张利胜对媒体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报道,一直耿耿于怀。他说:“大家重视食品安全是好事。但是三聚氰胺、苏丹红,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填充物,说白了,放这些东西就是投毒,但是大家把这些都归因为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我国当前约有2亿多的农户在以小作坊等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等,由于他们的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意识,因此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梳理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发现,从饲料肥料、种养、屠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食物供应的整个链条,日益工业化。每个环节都有安全漏洞。各种名目的非食用物质在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被加入到食品中,甚至完全是用化学材料“制造”出来的食品也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市场。

2001年3月至9月,广东中洋饲料有限公司因购买“瘦肉精”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河源600多名市民中毒,成为震惊一时的大案。该公司原经理林清源被判有期徒刑4年。

2004年,阜阳发生劣质奶粉事件,12名婴儿因食用这种没有营养价值的“空心奶粉”而死亡,229名婴儿因此营养不良。劣质奶粉是用淀粉、蔗糖替代乳粉,奶香精调香调味而成。

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揭露龙口粉丝掺假。一些粉丝生产商为降低成本,掺入粟米淀粉,为了增白,使用有致癌作用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进行增白。龙口粉丝这一历史名牌也被非法添加物攻陷。 而苏丹红事件则突显了食品供应全球化安全的可怕之处。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一号”的行动席卷全球。最后,广州市增城区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红一号的食品添加剂被认定为这次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源头。

就在英国警告之后,2005年2月23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清查在国内销售的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防止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被销售及食用。当年3月29日,中国紧急制定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

“目前,已经有17种非法添加物被列入黑名单。”张利胜介绍。

在中国食品行业,目前使用的技术标准99.8%由国外制定的。国外一般按产品定标准,标准与产品一一对应;中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如各种蔬菜只有一个标准—蔬菜类。因此同样,一个农药残留物,国外有2000多项标准,中国只有100多项。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而中国技术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如牛奶,1986年制定了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该标准规定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而美国、加拿大规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

监管标准缺位外,法律成了食品安全的保障稻草。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卫生法(试行)》,我国第一部食品卫生专门法律诞生至今,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但是多头管理和监管失控,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2月28日正式出台。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仙认为,《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食品安全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但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就要因此承担所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还有待考量。

近年来, 虽然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众视野,但很多专家并不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感到悲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因为长期为食品企业辩护,成为网友攻击的对象。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应该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来讲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它具体的标志就是我们国家总的食品合格率在15年以前大概只有50%到6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90%左右。”

但我们有别的选择吗?在超市里,我们试图去寻找没有添加任何成分的食品,可惜很难找到。即使是蔬菜和水果,这些天然非加工食品,也笼罩在农药、抗生素、激素等阴影之下。一个数据表明,人类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剂,有2000多种添加剂正充斥我们的生活。2007年全国的添加剂总产量高达524万吨,从中获得销售收入529亿元。

范志红的学生曾经在北京海淀区的超市对136种肉制品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72%含有发色亚硝酸盐(增色),46%含有防腐剂,41%含有植物蛋白。调查还发现,肉制品中大多添加了增味剂,也就是增鲜剂。

方舟子说,不要把非法的添加物和合法的添加剂混淆,在加工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是难以避免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他说:“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该不该使用添加剂的问题,而是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恰当,添加剂名单是否能即时更新。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也要反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同时要尽量使用更安全的添加剂。”

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曾计算: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每一种添加剂尽管都经过了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但复合摄取的结果究竟如何,却是未知和模糊的。

范志红觉得,添加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添加其他一些非食用的物质。

明矾油条、滑石粉面条、漂白粉馒头、大头婴儿毒奶粉、地沟食用油、黑色素酱油、毒粉丝、甲醛啤酒、注水猪肉、蓝耳猪肉、炭疽病牛肉、禽流感鸡鸭、工业食盐、吊白块味精、孔雀绿鱼肉、高浓度残留蔬菜瓜果、外加苏丹红咸蛋、抛光陈米、硫磺银耳、三聚氰胺奶粉、福尔马林鸡爪,这些化学物质从未被批准添加到食品中,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却成为食品的主角。

在范志红看来,在这个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和危险食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水果销售个人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分析过去遇到的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方法。下面是我带来的是水果销售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水果销售个人工作总结1

 果蔬有限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农业部门关心和支持下成立,是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蔬菜宅配、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果蔬有限公司,不仅可以让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的生产环境和过程,全程监督生产,同时可以让消费者亲手参与果蔬的种植、采收过程,了解农业新产品、新技术。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位于 镇大村委会 村小组,投资建设共占1000多亩山地,拥有签订合同职工6人,季节性临时工人563人,总资产达639万元。20xx年1月公司成立后,公司提供的水果采摘有柑桔、杨梅、枇杷、李子、桃子等,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

 公司生产的各式优质果蔬均采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进行种植,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蓟马板、黄板、蓝板,果蝇诱捕器和银黑地膜等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物理防治设施进行病虫害防治管理,种植过程中主要施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确保种植出安全、优质的果蔬。

 在新的一年里,公司管理更加规范、精细,水果的品质和产量将得到大幅的提高,预计公司全年销售水果200多万元,公司的收入稳步提高,使得果园得到了巩固和壮大。

  二、公司定位——当好当地生态农庄的代言人

 本公司创办的宗旨:以帮助农户发展无公害产品直线供应给消费者为目标,建立一个庞大的三赢(消费者赢、农户赢、大自及社会赢)的良性循环有机生态产业链,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休闲旅游有面结合,既延伸了农业产业,又活跃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堪为“四季常绿,水常清”的生态园,为消费者脱离城市的喧嚣烦杂、摆脱紧张繁重的工作,提供了一处恬淡悠闲的“世外桃源”。公司涵盖农耕文化、农业观赏、采摘体验及乡村旅游休闲,计划于5-10年内建成为我县生态公司示范点,成为当地集农业知识普及与亲身实践为一体的生态公司“代言人”,实现生态优良、设施完善、风气文明、产业发达、村民富裕的远景目标。

  三、依靠科技、强化服务、规范发展

 根据农业部的有关规定,我公司于20XX年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办理了相应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有固定的办公经营场所,加强了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做到了机制健全,职责分明、制度完善、有章可循。

 我公司先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授技,举办多期科技培训,并多次组织公司工人参观科技示范果园,通过培训和参观,极大提高了工人们的科技意识,使用频率杀虫灯、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得到普及推广,对改善水果的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还注重强化服务,将果蔬种植与当地的'生态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向消费者宣传公司的经营内容及方式、游玩线路,并强化服务将公司的生产过种向消费者进行开放,提供观光采摘、农耕体验、餐饮服务、果蔬宅配服务,使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使公司不断规范发展壮大。

  四、公司效益及运营模式

 总体来讲,本公司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带动周边农户共178户,水果种植面积6324亩,2014年我公司的总销售收入为127万元,真正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取得三丰收。

 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管理模式,坚持自主管理,以人为本,以质量为中心,以责任为纽带,不断创新,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管理之路,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农共生发展的产新型高效农业。

 果蔬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虽然在创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一些好方法,积累了一些好经验,但仍属巩固发展壮大阶段,仍然存在规章制度的执行难、科技、服务的不足等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发展中不断改正,把公司做强做大

 水果销售个人工作总结2

 今年,三连果品挂果面积1189亩,预计总产可达5051吨,由于今年夏季雨水过多,对今年三连果品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做好今年三连果品营销工作,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分析我连今年三连果品销售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今年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了三连果品的产量和外在质量,而由于生产资料、劳动用雇工费用上涨,果农对价格期望较高,给三连果品的销售带来很大压力。二是价格走势不明朗。综合分析近几年果品市场行情,基本上是前高中稳后低、优质果短缺价格高的趋势。从去年三连果品销售情况看,虽然起步价格较高,但后期滑落速度快,因此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动员果农及时采收,适价销售。三是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果农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没有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果品销售效益低,三连果品营销环境还需改善。四是品牌意识淡薄。市场上三连果品包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没有形成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五是果农的经营观念、市场观念、法律观念尚需进一步转变。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为了全力促进连队三连果品的顺畅销售,最大限度增加果农收入。连队领导做出以下措施

 1、成立果品营销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搞好协调服务工作

 在果品销售期间,为了更好为群众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连上成立了以连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副连长为副组长、业务干部为成员的果品营销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连队书记负责,协调小组主要工作职责是:一是多方联系果商,拓宽销售渠道,解除果农对果品滞销的后顾之忧。二是督促职能部门,加强对销售过程的监测,进一步优化销售环境。三是及时协调出现的矛盾问题,确保果品交易顺利进行。

 2、加大宣传力度,强势推进果品营销工作充分利用板报、广播、途径有效宣传我连的三连果品产业的优势及特点,开展果农宣教活动:在连队干部内开展了一次“三连果品交易会议”,以进一步引导果农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强化果农的品牌、质量、市场意识,教育果农“没有目的不进市场、没有组织不闯市场、没有销售商承接不入市场”。

 3、加大对果农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果农的综合素质 针对我连果农综合素质不高,对果园后期管理的薄弱环节,如何采摘袋子、果园后期落叶病及病虫害的防治等问题,连上找专门的技术员,组织多次现场果农培训会,以果园后期管理为重点,对果农面对面、手把手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200人次,着力解决好果园后期管理存在问题,不断提高果农综合素质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我连的果品质量。

 4、采取得力措施,保障良好的销售环境

 为了确保三连果品能够及时运出我连,连上组织精干力量,上劳50余人,及时打通修复生产路23条,保证了交通畅通无阻。果品营销成员不断加强对果品营销点的巡查,严格管理销售秩序,坚决维护果农和果商的合法利益,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销售环境。

 近年来,我连在团委、团政府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果业富民”战略,扎实推进鲜干果经济林建设,强力推进果园管理“四项关键技术”,使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果品的商品率、优果率稳步提高,果农收入大幅增加。三连果品产业已成为我连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主导地位日趋凸显,收入占到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但是我连在果园后期管理、果品营销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做好今年的果品营销工作,争取在销售上再上再添新措施、再上新台阶,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连党委、政府结合目前市场发展状况,不断调整思路,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销售引导,及时捕捉有关果品销售信息,定期发布果品收购的指导价格。二是做好销售市场环境保障工作,为果农和客商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开设绿色通道,让果农满意,把客商留住。三是大力培养团域内的果业品牌,狠抓果品质量,形成拳头产品,提升市场品牌效应。更好的发挥合作社在果农和客商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合作社的管理,多培训,多学习,使之形成一个专业的果业销售劲旅。在营销组织体系上彻底实行产销分离, 为农户争取更多的利益,圆满完成今年的果品销售任务。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