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长吻鮠江团养殖常见病有哪些?出血病应该如何处理?

长吻鮠江团养殖常见病主要有水霉病、出血病和小瓜虫病。

长吻鮠江团养殖常见病有哪些?出血病应该如何处理?

1 水霉病

原因

长吻鮠鱼卵在孵化过程中常发此病,感染了水霉的鱼卵其卵膜外部着生菌丝,呈毛绒状,严重影响鱼卵孵化。此病也常危害苗种和成鱼,感染了水霉的病鱼,肉眼可见病鱼的体表和背鳍硬棘顶端有白色絮状物。由于水霉能分泌大量的蛋白质分解酶,使得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表现焦躁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此病终年可见,对鱼的规格大小没有选择性,从鱼卵到亲鱼都可受害。在鱼卵阶段的水霉病主要是由死卵引起;鱼苗、鱼种、成鱼和亲鱼阶段的水霉病,主要是在捕捞、操作时不注意,使鱼体受伤后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

(1)鱼卵在孵化过程中,保持良好水质,并及时剔除死亡的胚胎。用3%~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1%~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产卵的鱼巢,前者浸洗2~3分钟,后者浸洗20分钟,均有防病作用。

(2)对受伤鱼体可直接在伤口上涂抹高锰酸钾溶液,可起到预防作用。

2 出血病

原因

长吻鮠出血病由细菌引起,主要危害鱼种,在连续高温时暴发,来势猛、蔓延快。症状是鱼的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肝、肾脏有许多出血点。患该病的部分病鱼在水中打转乱窜,不久即死亡。

预防方法

(1) 每隔15天每立方米水体用25~40克生石灰水全池泼洒。

(2)采用内外结合方法,即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

3 小瓜虫病

原因

小瓜虫病一般在出现水质不良、鱼池面积过小、放养密度太大、水温在25℃以下、连绵阴雨天气多发等情况时,会严重危害3~5厘米规格的长吻鮠苗种。在鳃、鳍和体表皮肤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小白点”,此后数量增加很快,2~3天之内就能布满全身。

预防方法

小瓜虫病较难处理,如果发现晚了往往难于救药而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而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即使不用药物,成虫也会自然死亡。原池用福尔马林液彻底消毒,以杀死小瓜虫的胞囊。注意:该病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药物处理,因为这些药物不仅杀不死小瓜虫,反而会促使小瓜虫形成胞囊,进而又大量繁殖,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病原 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 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预防 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 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 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预防 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

治疗 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另外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肛门所拖粪便较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所拖粪便更粗、更长。

3.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病原 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维德病毒。

传播途径 水为传播媒介,通过亲鱼垂直传播,另外池底淤泥及无脊椎动物为其水平传播途径。

症状 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型三种。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型不易明确区分,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急性期鱼体表现为体色发黑,死亡量大,鳃苍白有出血点,眼周可见出血点,体内脂肪组织、生殖腺、肌肉、肠系膜有出血点,肝脏色淡,肾脏变薄充血。转为慢性后,死亡下降,体色更黑,眼球严重外突,贫血更加严重,尤其是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腹腔充满积液,使病鱼外观呈腹腔膨胀样。转为神经型后,病鱼作旋转运动,有时急剧挣扎后沉底。内脏严重贫血,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鱼种及5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9厘米才发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多,14℃~15℃发病少,累计死亡率可达80%,当水温变化或移动鱼体后易发生。

预防 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与卵,一旦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5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