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熹年的相关作品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8年1月。
《傅熹年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 优秀的古典建筑之一——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筑学报》1957年01期)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2期)
福建的几座宋代建筑及其与日本鎌仓“大佛样”建筑的关系(《建筑学报》1981年04期)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发展概论(与刘致平合撰,《华中建筑》1984年03、04期,1985年01—04期)
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年03期)
浅谈做书画鉴定工作的体会(《文物》1996年11期)
记顾铁符先生复原的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中的小城图(《文物》1996年06期)
中国古代的建筑画(《文物》1998年03期)
对含元殿遗址及原状的再探讨(《文物》1998年04期)
中国古代院落布置手法初探(《文物》1999年03期)
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年10期)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设计手法初探(《文物》2001年01期)
中国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面面观(《小城镇建设》2002年08期)
关于唐宋时期建筑物平面尺度用“分”还是用尺来表示的问题(《古建园林技术》2004年03期) 弘扬华夏古建筑文化的鸿篇巨制——《中国古建筑大系》评介(《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4期)
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庆祝启功先生书画集出版(《中国文物报》2001年12月12日)
推动典藏图书之风——《中国藏书通史》评介(《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5月16日) 傅增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藏书家、清代翰林。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我国著名的大收藏家。傅增湘一生共有四位妻子,只有第二位妻子王氏生育三子二女,其中长子傅忠谟留下了五个子女,三子傅定谟留下了四个子女。
1971年11月29日开始,西城区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清退傅家的财物,到1989年8月3日全部清退完毕,共发还傅家财物17885件24箱13捆1匣,其中不仅有古书、古家具还有古玉近1000块,大部分财物有名称有编号。
此案的原告是傅增湘三子傅定谟的子女,以傅定谟的女儿傅钰年为首;被告是傅增湘长子傅忠谟的儿子傅熹年,傅钰年等人认为正是堂兄傅熹年的“文字游戏”剥夺他们对于祖产的继承权。
案件终结 纷争并未平息
继承案还是析产案,双方各摆龙门,但是每一方都不能够有足够的证据形成证据链条来支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姚欢庆教授接受央视《今日说法》栏目采访,姚欢庆教授认为,傅家祖辈们留下的是巨额遗产成为傅家后辈人的争论焦点。巨大的财富面前,怎么样来解决后辈人的纷争,最简单的办法遗嘱,也就是通过遗嘱的方式来解决身后事情的分配问题。当然如果傅增湘留有遗嘱,也不可能细致到处理每一块玉,大家应互谅互让。
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遗产纠纷硝烟仍没有散尽,因为傅钰年和傅延年还打算继续申诉下去,我们也不知道这场官司会打多久,也不知道这个家庭的纠纷会不会持续到下一辈人身上,当傅增湘收藏这些物品的时候,恐怕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后辈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纠纷。
1.《泉州古建筑》,1991年2月,天津科技出版社(合著)。
2.《童寯文选》,1993年11月,东南大学出版社(译著)。
3.《中国建筑?古城泉州》,2002年1月,(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4.《中国木拱桥》,待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5.《闽南石建筑》,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木拱小记》,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中国传统建筑》,2006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8.“童寯建筑师”,1986年6月北京中国近代建筑史讨论会宣读,1987年6月第二期《华中建筑》发表,1993年11月《中国建筑史》摘引。
9.“外国建筑教育”,1988年5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条目(合撰)。
10.“论永定客家土楼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1989年10月《福建建筑》第三、第四期合刊。
11.“开元寺百柱殿落架大修”,1989年11月20日《泉州晚报》。
12.“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考”,1989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8月1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摘录,1991年2月第一期《福建建筑》发表。
13.“拘那罗陀与泉州”,1990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10月,南京博物院第五期《东南文化》发表,1995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及1997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佛教史》摘引。
14.“泉州开元寺大殿修复技术”,1990年7月北京《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理论》。
15.“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建工程概述”, 1991年1月台北《第四次古迹修复技术研讨会》大会报告。
16.“老君岩可能凿于唐代”, 1991年1月7日《泉州晚报》。
17.“泉州老君岩出土石室构件年代考辩”, 1991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
18.“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复经验”,1991年2月第二期台北《雅砌》。
19.“闽南小型石构佛塔和经幢”,1991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2年5月第 二期《福建建筑》发表。
20.“闽西奇特的方言岛文化现象”,1992年9月《华侨大学学报》文科版第二、三期合刊。
21.“比较古希腊建筑?论中国木构建筑传统的形成”1992年9月天津大学《第二届中国 建筑传统与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2.“论客家土楼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大会报告。
23.“闽南、粤东北圆楼与客家圆楼的比较”,1992年9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中日传统民居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5月《福建建筑》第一、二期合刊。
24.“福建土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7月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结题,审查通过。
25.“闽东南沿海小型石塔幢”, 1993年4月第二期《华侨大学学报》。
26.“泉州开元寺戒坛出土石刻”,1993年4月第四期台北《空间》。
27.“论中国汉地佛教密宗的建筑成就”,1993年8月第三期上海《时代建筑》。
28.“早期中国建筑师系列—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3月第三期台北《建筑师》。
29.“闽南古建筑屋顶曲线构成”,1995年9月总第48期《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
30.“泉州老君岩宋代建筑构件”,1995年10月《华侨大学学报》。
31.“永定土楼二题”,1995年11月《永定文史资料》内刊。
32.“虹桥考”,1995年11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
33.“闽浙虹桥的调查研究”,1995年11月第四期《福建建筑》。
34.“闽南古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类型”,1995年12月总第49《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
35.“华侨大学建筑系的回顾与展望”,1995年12月《南方建筑》。
36.“欧阳詹的太原之爱”,1996年7月4日和8日《泉州晚报》连载。
37.“论建筑历史中的完型现象”,1996年6月北京《建筑师》。
38.“叠拱木桥的建筑成就”,1996年11月第四期《华侨大学学报》。
39.“关于注册建筑师考试的思考”,1996年第六期《新建筑》。
40.“设防住宅的调查研究”,1996年10月北京《建筑师》。
41.“古建筑的修旧如旧”,1997年1月《泉州学刊》。
42.“泉州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1997年8月北京《建筑学报》。
43.“泉州土楼”,1997年10月《华中建筑》。
44.“童寯老师的读书与做人”,1997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45.“论风水术中的理性因素”,1997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
46.“城市别称中的悖论及其它”,1998年9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言》。
47.“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1998年10月第三期《福建建筑》。
48.“明清小说研究综述”,1999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中国文学年鉴》。
49.“福建佛教丛林与新加坡双林寺的比较研究”,2000年2月总第67期《古建园林技术》。
50.“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与局限”,2000年8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评论集》。
51.“试析武吕兼论初唐闽南的开发”,2000年12月,《华侨大学学报》。
52.“学海无涯之乐”, 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回忆录》。
53.“闽西客家建筑体现汉文化三个特征”,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
54.“法苑因缘”,2001年10月,新加坡双林寺重修圆成文集。
55.“形胜概念在若干古汉字中的痕迹”,2002年1月,《新建筑》。
56.“参加华族古建筑修护工作的几点体会”,2002年3月,(新加坡)亚洲华族传统建筑及古迹保留国际研讨会。
57.“庆祝双林寺主体竣工”,2002年6月,新加坡莲山双林寺殿塔开幕大典。
58.“北大镜春园禄岛水轩复建与荷塘水域整治”,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
59.“燕园刍议二则”,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
60.“跟随童寯先生读书”,2002年9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关于童寯》。
6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的建筑文化”,2002年10月,北京,《建筑师》100期。
62.“佛塔与古代西方文化的东传”,2003年,北京,《建筑百家言续集》,建筑工业出版社。
63.“中国木拱桥之我见”,2004年9月,北京,《建筑业导报》。
64.“埃菲尔铁塔的花边”2004年11月,北京,《读书》。
65.“闽西南土楼与城堡”,2004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
66.“论材料与结构的搭配”,2005年,1月,北京,《建筑学报》。
67.Beijing-History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A+U建筑学杂志,2005年5月。
68.自撰个人学术介绍文章“方拥”发表于《建筑史解码人》,2006年6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者话:“(中国建筑史)第四代学人,如…方拥…等,能从世界的角度、从中西建筑的比较来看待中国古代建筑,现今都是建筑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69.“笃旧的至理——《江南园林志》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
70.“断金碎玉——《童寯文集》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