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漳平的经济

新中国建立前,漳平交通闭塞,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大部分资源未能开发利用。劳动人民靠简陋的工具从事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活动,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下,加上封建地租剥削,多数人难求温饱。工业仅限于手工业生产,城镇为零星分散的手工作坊,农村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产量低。40年代末,创办2家私营小电厂和1家印刷厂。1949年底漳平市工农业总产值1259万元,人均154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90万元,占86.6%,粮食总产量21981吨,工业总产值169万元,占13.4%。商业,运输邮电和建筑各业都很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至1949年底,漳平市社会总产值1375万元,人均168元,国民收入984万元,人均120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0万元,人均18.30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漳平人民经过3年恢复时期和7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艰苦努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贫穷落后的状况有很大改变。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曾经受左倾错误的干扰,但总的来说,建设成就还是巨大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漳平市国民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0年~1952年,剿匪反霸斗争取得胜利,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土地改革全面完成,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发展手工业生产;成立粮食、百货、专卖、纺织品等国营商业企业,恢复私营商业,促进商品流通,稳定市场物价。漳平市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漳平市社会总产值1569万元,比1949年增长14.11%,年递增4.7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7万元,增长38%。1953~1957年是第一年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漳平市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城乡经济日趋繁荣。1957年,漳平市社会总产值3399万元,比1952年增长116.6%,年递增16.72%,工农业总产值3017万元,增长108.5%,年递增15.83%,其中工业产值454万元,增长165.5%,年递增21.57%,农业产值2563万元,增长100.86%,年递增14.97%,粮食产量37247吨,增长30.32%,年递增5.4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9万元,增长223.19%,年递增26.44%。1958~1965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和3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下半年漳平市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五风”严重泛滥,实行高指标、高征购,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1959年漳平市进入3年经济困难时期,当年漳平市粮食总产27177吨,比1958年减少22.3%,而粮食征购实际入库达13712吨,比1958年征购数增加39.36%,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51%。农村人均留粮仅138公斤,农民生活严重困难,普遍发生水肿病。1960、1961年连续2年减产,商品缺乏,市场供应紧张,物价上涨,人民缺吃少穿,非正常死亡增多。1961年漳平市粮食总产量20803吨,比1957年减少44%,比1949年还低5.36%,生猪年末存栏数9610头,比1957年减少76.8%,比1949年减少40%。1960年冬,漳平市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1962年农业生产有所回升,但仍低于1949年水平。1963~1965年,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整顿工业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关、停、并、转,扭转企业的混乱局面,恢复和建立起正常的生产秩序。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经历了严重挫折、整顿恢复和逐步提高的艰难过程,到1965年基本恢复并开始新的发展。是年,漳平市社会总产值4915万元,比1957年增长44.6%,年递增4.72%;工农业总产值3559万元,增长112.12%,年递增10.49%;其中工业产值1073万元,增长136.34%,年递增11.35%;农业产值2486万元,增长116.55%,年递增10.14%;粮食产量34060吨,下降8.5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97万元,增长63.98%,年递增6.38%。1966~1975年是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党政机关受冲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陷于瘫痪,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农业生产放任自流,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由于广大群众自觉地以各种方式抵制“左”的错误和无政府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坚守生产岗位,维护生产秩序,特别是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对经济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75年漳平市社会总产值9621万元,比1965年增长95.75%,年递增6.95%;工农业总产值7441万元,增长109.08%,年递增7.65%,其中工业产值3863万元,增长260%,年递增13.67%,农业产值3578万元,增长43.93%,年递增3.71%,粮食总产量57527吨,增长68.9%,年递增5.38%,生猪年末存栏数53017头,增长44.9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8万元,增长104.1%,年递增7.39%。1976~1980年是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漳平市上下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农村逐步放宽对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限制,开展多种经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工业上,进行企业整顿,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产品产量有很大提高。乡镇工业和村办工业蓬勃发展,漳平市工业建设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商业方面,改变经营作风,增设商业网点,开放农贸市场,搞活商品流通,漳平市经济逐步繁荣。1980年,漳平市社会总产值14528万元,比1975年增长51%,年递增8.59%,工农业总产值10761万元,增长44.62%,年递增7.66%;其中工业产值5814万元,增长50.5%,年递增8.52%。农业产值4947万元,增长38.26%,年递增6.7%,粮食总产量76467吨,增长32.9%,年递增5.86%;生猪年末存栏数59742头,增长10.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48万元,增长94.28%,年递增14.21%。1981~1990年是第六、第七年五年计划时期。1981年开始,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转变。农业结构通过合理调整,逐步改变过去只抓粮食,限制多种经营的倾向。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和村及村以下工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2年后,在县城开始由点到面地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政企职责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使工业生产稳步上升。漳平市国民经济全面高涨,呈现繁荣兴旺的好势头。1990年,漳平市社会总产值36433万元,比1980年增长150.78%,年递增9.63%,工农业总产值28883万元,增长168.4%,年递增10.38%,其中工业产值20110万元,增长245.89%,年递增13.21%,农业产值8773万元,增长77.34%,年递增5.9%,粮食总产量87251吨,增长14.1%,年递增1.32%;生猪年末存栏数78031头,增长32.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185万元,增长272.24%,年递增14.05%。1990年与1949年相比较,社会总产值增长25.5倍,年递增8.32%,其中:农业增长7.05倍,年递增5.22%,粮食总产量增加2.97倍,年递增3.42%;工业增长118倍,年递增12.36%;建筑业增长44.14倍,年递增9.75%;运输邮电业增长89.43倍,年递增11.61%;商业饮食业增长61.73倍,年递增10.62%。1990年漳平市国民生产总值20914万元,比1949年增长19倍,年递增7.57%;国民收入18036万元,增长17.33倍,年递增7.35%。

漳平的经济

2012年,漳平市地区生产总值141.6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9.5%;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增长9%;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6.9亿元,增长9.3%;城乡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2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9525元,增长15%。

漳平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农业资源丰富。漳平市现有农业用地394.1万亩,占漳平市土地总面积的88.3%。其中耕地17.7万亩,林地(含草山)372.55万亩,水面3.84万亩,分别占农业用地的4.5%、94.53%和0.97%。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氮磷不足,严重缺钾;耕层浅薄;易受旱涝威胁。林地土质较好,种果栽茶皆宜。草坡和林间隙地水草丰茂;水域除九龙江河段污染稍重外,其余水质较好,适宜发展养殖业。历史上素以种植水稻、甘薯、豆类为主,蔬菜、茶叶、甘蔗次之,还有水果、花卉、烟草等。畜禽以饲养猪、牛、鸡、鸭为主,羊、兔次之。淡水鱼类多为天然繁殖,人工养殖品种极少。

新中国建立以前,农民长期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耕作粗放,技术落后,经营单一,生产力发展缓慢。农民终年劳累不得温饱。至1949年,粮食总产仅21981吨,农业总产值1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35元。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生产力获得解放,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到1957年,粮食总产达37247吨,比1949年增长69.45%,人均纯收入达57元,比增62.9%。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失误,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粮食连续4年减产。1961年粮食、畜禽总产均低于1949年水平。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产44.2%,家畜减产65.3%,家禽减产37.6%。后经国民经济调整,始有所回升。到1965年粮食和家畜分别比1961年增长63.7%和1.62倍,但仍低于1957年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唯生产力论”,评“政治工分”;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劳动采取“大兵团作战”方法,工效低收入少,粮食虽有增长,但农业总产值连续10年徘徊在2600—3500万元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71元之间浮动。1980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得到全面迅速发展。特别是1981后,在粮食生产方面,推广杂交水稻,改革耕作制度,实施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加强水肥管理,开展植保专业承包等一系列措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得到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增加农业投入,普及农技知识,发展多种经营,农业总产值获得大幅度提高。1990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由4070万元提高到8773万元,增长1.16倍;粮食总产量由69823吨提高到87251吨,增长24.96%;水果由990吨增加到6760吨,增长5.83倍;茶叶由128吨增至463吨,增长2.62倍;烟叶由12吨增至734吨,增长60.2倍;猪牛年末存栏数由66923头增至91508头,增长36.74%;家禽由43.56万只增至50.76万只,增长16.53%;鱼类由30吨增至477吨,增长14.9倍。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36.71%,上升到1990年的53.5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元增至746元,增长4.53倍。与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7倍,粮食总产量增长2.97倍。人均纯收入增长20.3倍。在改革开放中,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村出现许多种植、养殖专业户。1990年漳平市有柑桔专业户2686户,茶叶专业户124户,养猪专业户37户,水禽养殖专业户300户,养鱼专业户60户,花卉专业户550多户。仅花卉一项,年创收400余万元。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由2.2亩下降为0.68亩,低于全省和全区的平均占有量。农业生产条件虽有较大改善,但防灾抗灾能力仍然不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机械化程度都还较低,农业结构还不很合理,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仍然很低。这些都是农业面临的新问题。

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万亩,产量8.2万吨,创建水稻高产种植示范面积1万亩、烟后水稻高产示范片1.1万亩、三个百亩超高产示范片和“五新”技术展示田,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面积达5万亩。“

新中国建立前夕,漳平漳平市仅有2家私营碾米房、1家火电厂和1家私营文具印刷店,以及城关个体食品加工业30家、缝纫业11家,竹、木、棕制作业50家和金属制作业16家。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达16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259万元的13.4%。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兴办国营和集体工业,并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41年来,漳平工业发展大致可分7个“五年计划”时期。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接收了漳平青年电厂,试办手工业社(组),着手恢复和发展工业、手工业生产。1952年,漳平市工业总产值171万元,比1949年增长1.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稳步发展,先后组建印刷厂等5家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兴办化工等3家县属国营工厂。改造组成33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957年,漳平市工业总产值454万元。占县工农业总产值1602万元的28.34%,比1952年增长1.6倍,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1.57%。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在“大跃进”中,漳平市人民为迅速改变工业落后状况,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运动。但由于领导者受“左”的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上马,办起冶炼、采煤、采铁矿等13家工业企业。特别是在全民大炼钢铁中,忽视质量和经济效益,乱采乱伐,矿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62年先后关停10家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省、地办的冶炼和铁矿也下马停办。但在漳平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仍取得一定成绩,至1962年有国营工业企业17家(其中省、地属4家),集体企业38家(其中二轻17家),乡镇企业8家。漳平市工业总产值为98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59%,比1957年增长1.18倍,年平均递增16.85%。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贯彻调整国民经济方针,工业生产得到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漳平市有工业企业53家,其中全民13家(省、地属4家、县属9家)、集体30家(二轻属25家)、乡镇工业企业10家,职工2979人,工业总产值107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1%,比1962年增长8.5%,递增2.75%。

第三年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漳平市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1968年间,受“停产闹革命”的影响,生产秩序和规章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管理混乱。1968年底,漳平市工业总产值降至1125万元,比1966年下降11.9%。1969年后,由于广大职工坚持生产岗位,维护生产秩序,克服种种干扰和破坏,使工业生产开始回升。1970年,漳平市工业总产值达251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3%。比1965年增长1.34倍,年平均递增18.53%。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工业生产有了起色,特别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对工业进行全面整顿,建立和恢复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促进了生产发展。是年底,漳平市工业总产值达3863万元,比1970年增长53.9%,年平均递增9%。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漳平市工业生产出现稳步上升的好势头,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漳平市共有工业企业64家,总产值为581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比1975年增长50.5%,年平均递增8.52%。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漳平从实际出发,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工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制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对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并扩建和新建了水泥、面粉加工等一批企业。特别是乡(镇)村办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1985年,漳平市共有工业企业132家,工业总产值达861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4942万元的57.65%,比1980年工业产值增长48.16%,年平均递增8.18%。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县继续深入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使工业较同步发展,门类也较齐全,结构趋向合理,产、供、销、运较配套,网点遍布城乡,国营、集体、“三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资)、个人办的工业企业较协调发展。

1990年底,漳平市工业总产值达20109.55万元,占漳平市工农业总产值的28883万元的69.62%,比1985年8614万元增长133.45%,年平均递增18.48%。

2012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85亿元,增长18.5%;轻纺、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完成产值56.4亿元。

独特的色、香、味得益于九鹏溪两岸土壤、水、空气的优越立地环境条件。漳平市位于福建中南,闽西东部,闽南金三角北端。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市境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雨水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9℃-20.7℃,降水1450-2100毫米,无霜期251-317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53小时,有利于作物多熟和林木速生,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为茶叶的生产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漳平水仙茶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厚重的茶文化。从元代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到明清时期已有相当规模,并有了专门茶叶加工作坊。而在境内出土的明代紫砂茶壶,说明漳平很早以前就盛行功夫茶、讲究饮茶文化了。漳平双洋中村茶人邓观金于1914年用独创的工艺创制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类——水仙茶饼,在漳平生产的数十种乌龙茶品种中,堪称一枝独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7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