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化学品污染环境的例子有哪些?
使用含酸的化学元素就会污染环境,产生硝酸雨,而使用煤炭从而产生硫酸雨。农药生产厂泄露就会产生公害,而化工厂泄露多为产生大气污染。如果放射性元素泄露,就会造成癌症集体发生。在放射性气体中,氡气最为厉害,多人的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吸入体内就会产生多发性癌症。
(1)丙酮、无水乙醇
均属易燃品,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皆能引起燃烧爆炸。使用时不能用电炉加热,也不能摇晃容器(以本人为例警告)。若眼睛接触,用清水冲洗。误食,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若引起失火,灭火需用抗溶性泡沫干粉、CO2、砂土。
(2)硫酸
是强酸,也是强氧化剂,对有机物作用剧烈,有腐蚀性,有毒,对皮肤、粘膜、眼、呼吸器官均有强烈的刺激、灼烧作用。
我们清洗工序几乎每天都要用硫酸和双氧水配制清洗液,配制时有强烈反应(沸腾),故使用时千万要注意人生防护及实验室安全。
另外,配制洗液(用于泡烧杯及滴瓶等),要用硫酸和重铬酸钾(均属强氧化剂),当硫酸倒入重铬酸钾溶液中时,反应很强烈,有一定的危险性,配制时,一定要格外小心。远离明火和热源,通风要良好,穿防护围裙、袖套、戴眼罩,必要的防护措施,公司应给予保证。
若酸溅到皮肤上,要用稀碱液(或肥皂)清洗。稀释时,决不能将水往硫酸里倒(水比硫酸比重小,易溅出来),而应缓慢地将硫酸往水里倒。一旦发生事故,千万要镇静。
农药污染,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及杂质超过农药的最高残留限制而形成的污染现象。残留的农药对生物的毒性称为农药残毒,而保留在土壤中则可能形成对土壤、大气及地下水的污染。
农药的使用对动植物、土壤、水质的危害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先就如何进行防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药的管理以及对农药使用的宣传
农药的管理在我国不是很严格,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尽完善,导致农药的使用泛滥。今后,相关部门应该做合理的规划,将农药使用细则规范化,争取做到有理有据、有效使用。
在我国,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集约化、机械化,大部分的生产活动还停留在小规模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为了追求作物的产出量及经济效益,往往会过量使用农药。所以,相关部门在对农药进行合理的管控下,应该在农民中加强农药使用知识的宣传,并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控制农药的使用量。
(二)适时监测农药污染浓度
在各地农业集中生产区域应建立健全农药监测机制,定时监测弄作物、土壤、水质中农药的残留量,统计数据,做长期规划,根据水体和土壤自身对农药的缓冲能力和自净能力,考量环境的容纳力,在相关环保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协助下,逐步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
(三)加强农药污染的执法力度
现有农药的使用量均已超出规定用量,在加强宣传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农药污染导致的危害性的执法处理。现阶段,可从经济处罚入手,逐步发展到民事、刑事的执法上来。只有国家和相关部门重视起来,农药的使用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才能不断强化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好地享受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农药生产工艺
农药污染性强,潜伏时间长,低剂量即可致死,加之我国现有农药使用不规范,农药污染问题日益显著。治污治本,要想源头上解决,必须从农药生产的源头入手,加大农药生产流程和工艺的基础研发,提升其性能水平。在入场农业和其他林业的生产中,积极研究污染系数低的农药品种,有效控制农药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合理管控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固废的排放,更新生产线与生产装备,优化工艺流程,确保农药污染的最低限值。积极研发植物源农药,替代毒性较强的农药,进而减少和避免农药污染问题的发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