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体系

作为中国最大的茶叶经营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绿茶出口企业,浙茶集团致力于为客户奉献绿色、健康、优质的产品,通过与产业上、下游各类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包括茶叶种植、加工、出口贸易、技术研发、质量检测、茶叶机械制造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茶叶种植是开展一切与茶相关业务的根本。浙茶集团采用自营、联营、协议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茶叶种植基地。自营基地是浙茶集团重要的生产原料来源,通过承包土地茶园,实行自主管理,规范植保作业,建立追溯体系,可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与茶产区种植户、专业合作组织和茶叶企业实施合资联营和协议收购,向他们输出技术和资金,使浙茶集团与产业上游的各类组织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互信互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体系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滋养生命的源泉。为提高茶产区农业综合生产力,改善茶农生产生活条件,浙茶集团还与政府部门一起在茶叶产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修筑农用道路、排灌设施,改良茶树种苗,进行技术培训,帮助茶农提高茶叶产量。 浙茶集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自营出口以来,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年进出口总额4亿多美元,出口额3亿多美元。出口商品除茶叶及其他农产品外,还有服装、纺织、日用、五金、化工等产品。

2005年浙茶集团以进出口额43577万美元,位居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的第329位,出口额41116万美元,位居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的第190位。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浙茶集团在原有茶叶技术专家及设备的基础上,引进美国气相色谱仪等重要检测设

备,加强质量检测与食品安全监督。浙茶集团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学系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开发与合作关系,开展脱咖啡因茶、茶多酚提取等茶叶深加工制品研发。 浙茶集团下属茶机制造企业浙江川崎茶业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茶园采摘、修剪、施肥、耕作及园林管理机械,主要产品均选用性能先进稳定的日本三菱、富士汽油机动力,性能稳定,品质卓越。新的流水线装配工场和信息化管理的大型零配件仓库,使工人作业强度和生产成本双双降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人民日报小茶叶如何扛起脱贫大梁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茶产业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茶产业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品牌建设、文化活动及其相关扶持与服务。

本条例所称茶叶是指用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的鲜叶加工而成的产品。第三条 茶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品牌引领、市场主导,科技支撑、质量保障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四条 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茶产业发展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促进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完善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茶产业发展工作。

发展和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林业、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活动的指导、服务、监督,落实茶叶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鼓励制定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村规民约。第六条 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管体系,组织、实施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清洁化工作,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茶产业宣传,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鼓励广播电视、网站、报刊、融媒体等加强茶产业宣传。第八条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参与茶产业发展。第九条 支持培育发展茶行业社会组织。茶行业社会组织应当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和人才培训,引导茶叶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第十条 对在茶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茶树种植第十一条 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优质高效、标准规范、产业配套的发展方式,推动茶树种植基地建设。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茶树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茶树种植应当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特性,按照种植技术规程标准化种植。第十三条 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以下茶树种植基地建设工作:

(一)鼓励茶树种植基地依法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二)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茶树品种优选优育,推广茶树良种良法种植,扩大高标准茶树种植基地;

(三)实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推广生物、物理、生态协调等综合防控及统防统治先进技术;

(四)支持开展茶树种植基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等认证;

(五)建立500亩以上连片茶树种植基地环境监测、气象信息系统;

(六)推广使用有机肥和茶叶专用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七)推广茶树鲜叶采摘机械化;

(八)支持建设品牌茶叶、特色茶叶、出口茶叶专用基地;

(九)加强茶树种植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第十四条 茶树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茶树种植生产记录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一)使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生产企业、来源、数量、使用地点、用法和使用日期;

(二)茶树种植基地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三)茶树鲜叶的采摘日期、产量。

茶树种植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茶树种植生产记录。第十五条 茶树种植基地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一)使用剧毒、高毒、禁用的农药;

(二)使用化学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

(三)未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

(四)使用催芽素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肥料;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靠茶吃茶,安化人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近两年黑茶产业帮助5万多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更多茶农逐步走向富裕。

安化是如何做到的?

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标准体系,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一个产业要打造成脱贫产业,带动发展能力最弱的贫困群众,首先必须自身过硬、够强。

“把产业做大做强,黑茶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安化县长肖义说,安化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四强,2016年黑茶产量占全国黑茶总产量近1/3。

“近年来安化黑茶在全国茶行业中异军突起,一大关键是制定了从茶园到茶杯的标准体系。”安化县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蒋跃登说,目前安化黑茶共有13个省级地方标准、8个国家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严格按级评价收购。

名牌立业,质量强产。蒋跃登介绍,从2010年开始,安化县就坚持推动黑茶产业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生产转变,从普通茶向名优茶转变,加快实施黑茶品牌发展工程、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和知名品牌培育工程,把“安化黑茶”打造成了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安化县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黑茶产品监督检验机构,黑茶产品质量把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安化黑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科技攻关增强硬实力。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领衔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截至目前中国茶业界获得的最高科技荣誉。抓住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安化加强科技攻关,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60项,研发了以茶为原料的医药、保健、化妆、功能食品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1万亩,创历史新高。作为脱贫主导产业,黑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更足了,发展县域经济的能力也更强了。”肖义说。

茶农三次就业三次获益,建1亩茶园基本脱贫

黑茶产业作为脱贫产业,如何最大限度地让以贫困户为主的茶农受益?

安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经营方式。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化黑茶最大龙头企业,董事长陈社强介绍,公司定点负责收购鲜叶,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农卖茶难,同时茶农在参与的整个产业前期链条中,实现了“三次就业,三次获益”:在茶叶种植、培管上实现第一次就业。鲜叶的采摘、黑毛茶初制加工均由茶农主导完成,每天采摘鲜叶的打工收入有70—120元,黑毛茶的加工增值也能达到6元/公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