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请教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历史沿革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系先秦古雍梁之地,巴蜀古道之一。西汉设道,北魏始置“平乐县”,1929年(民国18年)置“永康”县,后载“永”字为康县。康县区域位置优越,东邻陕西省略阳县火车站,南接陕西宁强县至阳平关火车站,西与武都区毗连,经文县可直达九寨沟,北以西汉水为界,可经成县、天水直至兰州。幅员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高达70%,总人口20.32万人,平均海拔高度1184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757mm。境内无山不青,无水不秀,气候湿润,山川秀美,风光崎旎。自然、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占有康南三分之二面积的古老原始森林,阳坝茶园风光,神奇美丽的梅园沟等景点景区,堪称甘肃的“西双版纳”,世界名茶之乡。原全国政协委员杨植霖1989年来康县调研时,眷恋阳坝山水,称道:“奇花异草点山丘,隔叶黄鹂叫小猴,百里林荫添绵绣,留恋愿在画中游”。1985年10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康县视察期间,特意为康县白云山公园提写了“白云山公园”园名,这是总书记第一次为全国县级公园题词。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境内气候属典型亚热带向暧温带过渡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境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地质构造为昆仑秦岭地槽褶邹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年平均气温11.2度,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县辖8镇13乡,350个行政村,16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05万人。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29万亩,林业用地235.57万亩,水域11.99万亩。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汉水南岸。总面积2958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46500。代码:621224。区号:0939。拼音:Kang Xian。 1928年由武都县析置永康县,1929年改名康县。取“安宁、康福”之意,以北周时之康州而康县地图得名。 2000年,康县辖8个镇、20个乡:嘴台镇、平洛镇、大堡镇、岸门口镇、两河镇、长坝镇、阳坝镇、云台镇、望关乡、巩集乡、寺台乡、大南峪乡、迷坝乡、三官乡、王坝乡、碾坝乡、豆坝乡、店子乡、豆坪乡、贾安乡、白杨乡、秧田乡、太石乡、铜钱乡、托河乡、李山乡、三河坝乡、太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483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18700 平洛镇 10776 大堡镇 6848 岸门口镇 7168 两河镇 5387 长坝镇 13736 云台镇 12155 阳坝镇 7196 望关乡 6810 巩集乡 3794 寺台乡 5666 大南峪乡 10869 迷坝乡 6119 三官乡 7036 王坝乡 6622 碾坝乡 10968 豆坝乡 6491 店子乡 4836 豆坪乡 9946 贾安乡 3536 白杨乡 6038 秧田乡 3087 太石乡 3720 铜钱乡 4570 托河乡 3375 李山乡 3964 三河坝乡 3161 太平乡 2265 国民经济: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43510万元,比上年增长12.9%。第一产业增加值17894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8060万元,增长17.1%;工业增加值完成6640万元,增长20.1%,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680万元,增长15.0%;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20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556万元,增长了13.7%,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20067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12%,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107万元,增长23.46%。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增粮措施,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基础上确保粮食稳定生产,虽然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但粮食生产量仍然增长3.2%,达到62809吨,实现了农民在种植业的稳步增收。二是狠抓特色产业基地扩张,通过“特色立县”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争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当年新发展核桃5.68万亩,全县核桃总面积已达到26.5万亩,年产量达到3140吨;新植茶园0.6万亩,茶园面积已达到3.58万亩,茶叶年产量实现238吨;新植桑园0.5万亩,桑园面积达到4.27万亩,实现蚕茧产量220吨,“南茶北桑,整县核桃”的产业开发已迈上了新台阶。同时,花椒、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其它区域性产业开发也齐头并进,实现了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全年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88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三是积极推动特色产业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强化了基地规模和龙头企业建设。当年建成核桃、茶叶、蚕桑、花椒示范点39个2.44万亩,茶叶加工引进微波制茶先进技术,加工名优茶35万斤,创利税30万元;以生产核桃系列产品为主的富成核桃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380万元。四是大抓劳务经济,全县共输出劳动力3.7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7亿元,农民人均593元。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采取参与式和捆绑式扶贫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了10个整村推进项目,全年基本解决温饱2503人,稳定解决温饱6960人。 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全县工业的快速增长。坚持因企施策,主抓资产变现和职工安置等主要环节,19户国有企业全面完成了改制,共变现资产7520万元,落实各类安置资金3087.5万元,安置人员1223人。通过改革,加快了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步伐,增强了工业骨干企业的活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4101万元,实现增加值4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 项目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共争取各类建设项目53项,其中工业5项,农业1项,基础设施27项,社会事业20项,计划总投资32617万元,已到位资金30978万元;新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个,引进资金802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25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1.7%,其中城镇投资23821万元,增长20.6%。通过发展抓项目,着力改善交通、能源和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新修和改建公路10条149.2公里,整修县乡、乡村公路111条665公里,完成了两条主要出境路线“文康”和“白望”公路改建铺油扫尾工程;争取项目资金4218万元,完成二期农网改造工程和建设输变电线路707千米;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8个;通过采取土地变现、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等办法筹措城建资金1500多万元,改善了城区道路及各种配套设施,城区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加快了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完成“绿色通道”建设69公里,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500平方米。 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余种,活立木蓄积量8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56%以上;有国家和省列珍贵树种如香樟、银杏、红豆杉等28种,各种菌类96种;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药材576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数百种。二是旅游资源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为主,这是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千峰叠翠,万峡溢绿,悬泉飞瀑,百鸟争鸣,是西北天然生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也是西北地区最有名的生态旅游胜地。主要有白云山森林公园、梅园沟、幽梦谷、海棠谷、龙神沟、红豆谷、清河、响水泉、白马关古城遗址、托河溶洞等近百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园、竹海、灵山、秀水、幽谷、茂林、飞瀑、流泉,构成了康县独特的生态风光,其风物之美,山川之秀、河谷之幽、田园之雅,令境内外游人流连忘返,在县政府全力打造“山水画廊、花园康县”的旅游品牌带动下,当年旅游项目争取资金230万元,全力打造和推介生态旅游品牌,新修景区旅游公路3条15公里,开通了县城到阳坝梅园沟旅游专线,全年共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矿种有金、铜、铁、煤、硫、磷、水晶石等20余种,已探明铜储量400多万吨,仅开采的阳坝铜矿储量达260多万吨,品位达到0.367/立方米;黄金储量丰富,属陕南、陇南、川北“金三角”地带,沙金、矿金开采前景看好,已建成投产7家黄金开采有限责任公司。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投入1170万元,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新投入使用的康县一中教学楼和网络教学已成为全市教育工作的新亮点,完成了36中所小学危房改造和18所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县医院传染病区和CT室已建成投用;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面完成了市县光缆建设和区域网光纤化改造工程;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2万亩,退耕还林4.7万亩;社会治安稳定,投资环境和谐,其它事业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7元,比上年增长7.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0元,比去年增长10.5%;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人均1444元,比上年提高了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税额达到13736万元,增长了14.5%,消费品市场趋势稳定,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安排,下拨各类救灾款162.2万元,低保资金179.4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2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 。

请教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历史沿革

甘肃陇南特产是什么?

甘肃陇南特产是什么

 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珍稀动物。陇南历史悠久,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秦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位于礼县大堡子山。陇南还是中国主要中药材和油橄榄产地之一。那么去陇南旅游,有什么特产值得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武都花椒

 武都地处甘肃南部,地处西秦岭南荣南麓,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林草茂盛,资源丰富,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称。居长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的武都区自古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又以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

 武都花椒远近闻名,畅销全国,著名餐饮连锁小肥羊火锅店的花椒全部来自甘肃武都,可见其盛产的花椒的影响力。其中尤以武都花椒的颜色、麻味更胜,武都也因此被称作花椒之都。 我国首座花椒博物馆在著名花椒之乡武都开馆。 中国第一个花椒博物馆在武都开馆

 武都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

 武都花椒特点:

 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

  2、哈达铺当归

 哈达铺当归种植区域主要位于宕昌县北部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交错边缘地带。区域内有哈达铺镇等十三个(镇),种植面积9.2亩,产量达2.3万吨。 哈达铺当归的栽培史堪称源远流长。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北魏封宕昌王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是年,梁弥博向南梁贡献甘草、当归。这是哈达铺当归见于史籍的最早准确年代。我国现存的最早“本草”《神农本草经》《汉代医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史书都有记载宕昌当归的文字,唐代苏敬编著《新修本草》云:“当归今出当州,宕州最良,多肉少枝气香。” 哈达铺当归其生产历史悠久,产量可观,质优品高,现已深受国内外商人的厚爱。宕昌作为当归的主产区,全县31个乡(镇)均有种植,哈达铺、理川最具岷归的生产条件,是生长的良好地区。 我县把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建设“绿色、道地”药源基地的要求,加强与科研院校和制药企业的合作,采取“政府抓规划指导、公司(院校)合作建基地、技术人员跟踪服务、乡村两级狠抓落实、县上适当落实补助”的方式,通过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严格按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2014年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当归7.2万亩,当归产业已成为宕昌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重点支柱产业,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发展前景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地域范围

 主要位于宕昌县北部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交错边缘地带。东经104°01′—10448′,北纬33°46′—34°23′,海拔2000—3000米,地形由东向西逐步走高,东临礼县,南接宕昌县临江,西北环接岷县。区域内有哈达铺镇、阿坞乡、理川镇、八力乡、庞家乡、南河乡、何家堡乡、木耳乡、兴化乡、车拉乡、将台乡、贾何乡、城关镇等十三个乡(镇),176个行政村,区域面积1456.1平方公里,当归种植面积6000公顷,产量达2.2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哈达铺当归根系肉质呈圆锥状,归形端正美观,归头粗大,归身长而肥壮,侧根少而均匀;鲜归切面米白色,干归导管组织排列成菊花状,呈淡**,髓心小,油滴明显,皮层薄,质地细密紧实,口嚼无渣,气味浓郁深厚;归身长20—35㎝之间,归头长5—8㎝,平均单株150g以上。 2、内在品质指标 哈达铺当归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丰富,锌≥21mg/kg、铁≥300mg/kg、钙≥2.5mg/kg、锰≥13mg/kg、磷≥5mg/kg,镁≥1.5 mg/kg。 3、安全要求 哈达铺当归生产严格按照《NY5318-2006 无公害食品参类》要求执行,生产应按照《陇南市哈达铺当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田间投入物,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禁使用植物生长激素,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经农药残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3、红川酒

 色 泽

 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

 香 气

 窖香浓郁、陈香自然、怡人。

 口 味

 绵甜爽净,香醇甘冽,香味协调、

 味悠长、酒体丰满。

 绵顺醇香,甘冽爽口,香味协调,余味悠长、干净

 风 格

 具有本品独特的风格

 具有本品典型的风格

 注:当酒的温度低于10℃时,允许出现白色絮状物质或失光,10℃以上一定时间内逐渐恢复正常,该过程属正常现象。

  4、康县黑木耳

 特定品质

 康县木耳属毛木耳类,具有朵大肉厚、乌黑光润、质地柔软、滑而带爽、气味清香等特点,早在200多年前就闻名遐迩,行销国内外市场。

 文化典故

 我国采食、利用木耳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公元6世纪30年代,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木耳菹:取枣、桑、榆、柳树边生,犹软湿者。干即不中用,柞木耳亦得。煮五沸,去腥汁,出,置冷水中,净洮。又著酢浆水中洗出,细缕切讫。胡荽、葱白,少著。取香而已。下豉汁,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将木耳的生长及食用方法描述得非常细致。现在,木耳的用途比北魏时广泛得多,甘肃仅用康县木耳制作的菜肴就达上百种,是各种宴会上的常见珍馐。

 康县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康县阳坝镇、铜钱乡、两河镇、三河乡、白杨乡、岸门口镇、店子乡、豆坝乡、城关镇、迷坝乡、大南峪乡等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5、武都橄榄油

 油橄榄,又名齐墩果,主产地中海沿岸的埃及、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上个世纪出现在中国。其橄榄油富含维生素A、D、K等独特营养成份,是世界上公认的“植物油皇后”,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美容等行业。因符合人类消费的时代潮流,油橄榄备受各国植物油和化妆品企业青睐。据统计,中国目前油橄榄种植总面积为20多万亩,而地处内陆腹地的甘肃武都油橄榄种植面积突破14万亩,占中国油橄榄市场份额的70%以上,成中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

 武都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其境内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气候、土壤要素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是中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2005年,“武都油橄榄”获得国家颁发的“地理产品保护”专用标志。 目前,全区两水、汉王、外纳等10多个乡镇,已形成家家户户户种植橄榄树的良好局面,发展教场梁、佛淌沟等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私营油橄榄种植园145处2.8万亩,白龙江沿岸荒山荒坡上,农户连片油橄榄载植区192处9.6万亩,城区绿化种植6000多亩。

 特定品质

 油橄榄,又名齐墩果,主产地中海沿岸的埃及、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上个世纪出现在中国。其橄榄油富含维生素A、D、K等独特营养成份,是世界上公认的“植物油皇后”,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美容等行业。因符合人类消费的时代潮流,油橄榄备受各国植物油和化妆品企业青睐。

  6、礼县苹果

 苹果,植物类水果,多次花果,具有丰富营养成分,有食疗、辅助治疗功能。吃较多苹果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苹果的人感冒机率要低。所以,有科学家和医师把苹果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称为“全科医生”。现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多吃苹果可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保护肺部免受空气中灰尘和烟尘的影响。苹果中的胶质和向量元素铬能保持血糖的稳定,所以苹果不但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小吃,而且是一切想要控制血糖的人必不可少的水果。并且它还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

 吃苹果既能减肥,又能帮助消化。且苹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是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 苹果中的纤维,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益,能促进生长及发育。苹果中的锌对儿童的记忆有益,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但苹果中的酸能腐蚀牙齿,吃完苹果后最好漱漱口。礼县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甘肃省礼县肖良乡、雷坝乡、王坝乡、龙林乡、中坝乡、江口乡、石桥镇、城关镇、罗坝乡、崖城乡、永坪乡、永兴乡、祁山乡、盐官镇、马河乡、红河乡、宽川乡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7、武都纹党参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武都纹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素花党参。根呈圆锥形,无分枝,头粗尾细,根长10—20cm,表面淡**,表皮环状横纹及少数支根痕。搓条后质地柔软致密而韧,不易折断。横切面皮部白色,髓部淡**,形成层呈淡**环,有细致的放射状纹理,俗称菊花心。武都纹党参味甘,具特异香味,嚼之无渣。药食同源,是党参类制作药膳的极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增强免疫力等功效。2、内在品质指标:武都纹党总皂苷(以人参皂苷R计)为0.30-0.45g/100g,葡萄糖含量在6.00-6.50g/100g,水分为15.0g-15.4/100g,灰分为3.5-4.5g/100g,符合药典规定。武都纹党氨基酸总量在3.10-3.50g/100g,其中天门冬氨酸含量在0.25-0.35g/100g,苏氨酸含量在0.12-0.16g/100g,丝氨酸含量在0.13-0.17g/100g,谷氨酸含量在0.40-0.57g/100g,脯氨酸含量在0.22-0.25g/100g,甘氨酸含量在0.16-0.20g/100g,丙氨酸含量在0.20-0.23g/100g,缬氨酸含量在0.15-0.20g/100g,异亮氨酸含量在0.12-0.15g/100g,亮氨酸含量在0.24-0.28g/100g,络氨酸含量在0.06-0.10g/100g,苯丙氨酸含量在0.13-0.19g/100g,赖氨酸含量在0.18-0.23g/100g,组氨酸含量在0.05-0.08g/100g,精氨酸含量在0.44-0.55g/100g。氨基酸含量丰富。 武都纹党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微量元素锌在45.00-47.00mg/Kg,锰在21.00-23.00mg/Kg,铜在4.50.00-6.00mg/Kg,铁在500.00-510.00mg/Kg,钙在0.90-1.50mg/Kg,镁在1.50-2.00mg/Kg。3、安全要求:武都纹党参生产严格按照《NY5318-2006无公害食品参类》要求执行,生产应按照《陇南市武都区纹党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田间投入物,严格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格使用植物生长激素,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经农药残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质量引用标准: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部行业标准(2001);《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中药材GAP)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4、包装标识等相关规程: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注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4.1、包装:销售的产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4.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武都纹党参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4.3其它:运输、贮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8、武都红芪

 红芪:又名红兰芪,产于甘肃省,为多序岩黄芪的根,产量较大,最早种于武都县光明乡。身长条直,质地密实,粉性足,甜度高。

 红芪是黄芪的一种,为一种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陇南红芪以武都区安化和宕昌县将台一带为中心产区,海拔1700-2000米之间红土地带最宜生长。因其具有花斑、皮色红润、粉质充足等特点,质量大大优于膜荚黄芪、内蒙黄芪、金翼黄芪等,尤以"米仓红芪"为佳,成为著名的传统特产,是我国的独特品种,荣获国家外贸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在国内外市场颇负盛名,特别在港台和东南亚地区,更是多年热销不衰。红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水托疮的功效。现已由家种为主,野生采挖为辅。目前陇南红芪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年产量达300多万公斤。

 武都红芪

 地域范围

 武都红芪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武都区安化镇、马街镇、隆兴乡、龙坝乡、鱼龙镇、甘泉镇、佛崖乡、汉王镇、柏林乡、汉林乡、角弓镇、石门乡、两水镇、三河镇、桔柑乡、外纳乡、玉皇乡、郭河乡、五库乡、月照乡、黄坪乡、磨坝乡、三仓乡、蒲池乡、龙凤乡等25个乡镇376个村,北到龙坝乡冯坪村,南到枫相乡刘家坪村,西到坪垭乡六村,东到佛崖乡分水岭,地理坐标为东径104°34′30″—105°38′45″,北纬32°47′55″—33°42′30″。面积1.02万公顷,年产量 325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根呈长圆柱形,少分枝(成品无分枝),头粗尾细,长25—50CM,头直径0.8—4CM;表皮棕红色,有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略凸起,呈浅**;搓条时栓皮层易脱落,剥落处呈淡**,搓条后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横断面纤维性,并呈粉性,横切面皮部呈黄白色,髓部呈淡**,形成层呈淡**环,有细致的放射状纹理;味甘,具特异香味。药用价值高。 2、内在品质指标 武都红芪富含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锌大于25mg/kg、铁大于190mg/kg、钙大于9mg/kg、锰大于9mg/kg、磷大于5mg/kg,镁大于9mg/kg。 氨基酸氨基酸含量分别为:天门冬氨酸ASP≥3%,苏氨酸THR≥0.2%,丝氨酸SER≥0.2%,谷氨酸GLU≥0.7%,甘氨酸GLY≥0.2%,丙氨酸ALA≥0.2%,缬氨酸VAL≥0.35%,蛋氨酸MET≥0.05%,异亮氨酸ILE≥0.2%,亮氨酸LEU≥0.3%,酪氨酸TYR≥0.15%,苯丙氨酸PHE≥0.15%,赖氨酸LYS≥0.3%,组氨酸HIS≥0.2%,精氨酸ARG≥1.2%,脯氨酸PRO≥0.5%,胱氨酸GYS≥0.08%,色氨酸TRP≥0.05%。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要求总灰分不高于6%,浸出物不低于25%。检测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的规定。 3、安全要求 武都红芪生产严格按照《NY5318-2006无公害食品参类》要求执行,生产应按照《陇南市武都区红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田间投入物,严格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格使用植物生长激素,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经农药残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武都红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9、徽县银杏

 银杏又名白果,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其全身是宝,集食用、药用、材用、绿化和观赏等用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地处陇南山区的徽县,由于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原因,栽培银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嘉陵镇田河村,至今就生长着153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形成了一个全国都十分罕见的银杏树群落。然而,由于信息闭塞,加上一直不知道银杏树开发的巨大商业价值,田河村人守着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树”却受了一辈子的穷。直到1994年,为了振兴当地的经济,县上组织有关人员到安徽、山东、湖北等地参观,发现这些地方的0都把银杏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受到启发。后来,田河村人根据外地的经验,利用银杏这一资源优势,开发了“银杏人家”旅游项目,形成“吃银杏果、品银杏茶、赏银杏景”的一条龙旅游开发格局,效益不错。由此带动了全县银杏产业的发展。徽县县委、县0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将银杏产业作为一项富县富民的产业来抓。经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徽县广泛发动群众,采用林粮间作、地埂栽植、早果丰产密植、荒山造林等多种栽植模式,大力栽植银杏树。截至2002年,该县银杏树已发展到13.6万亩,达700万株。

 甘肃省徽县柳林镇、城关镇、嘉陵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永宁乡、水阳乡、虞关乡、银杏乡、栗川乡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10、康县龙神茶

 早在200多年前,康县太平乡阳坝村麻地沟的溪边就已经生长着茶树。1958年,康县从湖南调进茶籽25公斤,在阳坝上坝苗圃试种成功。1964年,甘肃省农牧厅从安徽、湖南、江西调入茶籽分配到康县后,又在阳坝的上坝、龙神沟,太平、三河等地种植300亩又获成功,至今茶叶在康县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康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绿色茶和有机茶开发为目标,以无性系茶树繁殖推广为突破口,对原有几家茶厂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品牌,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于2002年8月组建了甘肃神农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现有生态茶园2.5万亩,年产优质龙神系列茶叶30万公斤,产值达1100多万元。

 甘肃龙神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康阳”牌、“苍”牌龙神茶,共7个系列14个品种。以其色、香、味、形俱佳和纯天然无污染的特性,为茶叶家族中的上等佳品。“龙神翠峰”“龙神翠竹”分获第四届国际名茶金奖和银奖。该茶外形扁平挺直或条索细紧,色泽翠绿,滋味醇爽,口感清新,带有栗香。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高。长期饮用,可清肝明目,强体减肥,降压益寿,深受饮茶者喜爱。

;

1、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都区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中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花椒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武都栽植花椒历史悠久,适生范围广,2012年03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哈达铺当归?

哈达铺当归,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哈达铺当归根系肉质呈圆锥状,归形端正美观,归头粗大,归身长而肥壮,侧根少而均匀;鲜归切面米白色,干归导管组织排列成菊花状,呈淡**,髓心小,油滴明显,皮层薄,质地细密紧实,口嚼无渣,气味浓郁深厚。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哈达铺当归”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3、红川酒?

红川酒,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红川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川酒历史悠久,早在唐乾元年间就已出现。明清时期,横川酒的酿造规模空前盛大,烧酒作坊多达三、四十家。2013年0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红川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4、成县核桃?

成县核桃,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县核桃大而皮薄,核桃仁浅黄或琥珀色,肥厚饱满,无异味无生涩,香甜可口,含油率一般在63—69%之间。经检测,成县核桃富含氨基酸,同时,铅、汞、镉、多菌灵等检验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属于无公害产品。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成县核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5、武都橄榄油?

武都油橄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975年,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的陇南市武都区开始引种油橄榄,当时引进30多个油橄榄品种,分别在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沿岸海拔700至1300米范围内进行试验栽培。

2005年12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