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文言文
1. 郑国渠文言文翻译 谢谢
译文:
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风作浪(对邻国兴兵),便打算使秦国力疲惫,不使他向东来征伐韩国,便派遣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国,叫秦国开凿泾水,从中山西起一直到瓠口,开一条河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可用河渠之水灌溉田地。秦国在凿渠工程到一半的时候,觉察到这是中了韩国的计谋,于是想杀死郑国。郑国说:“我当初是间谍,但是渠凿成后,也是对你们秦国有利的。”秦国认为郑国的话不错,于是,命令继续凿渠。渠修成后,用渠中积蓄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有一钟。于是,关中的田地都成为了肥沃之地,没有灾害之年。秦国从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那些诸侯国。因此,秦国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2. 文言文中“渠阁“是什么意思应是石渠阁,阁名。
西汉 皇室藏书之处,在 长安 未央宫 殿北,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由汉初丞相萧何主持建造,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收藏刘邦军进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的图籍档案。之所以叫石渠阁,是因为建筑特点得名,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渠中导入水围绕阁四周,对于防火防盗十分有利。
汉武帝以后由单一的档案典籍收藏机构发展为兼有学术讨论性质的场所。至宣帝时,石渠阁更受到尊崇,开始在阁中绘功臣贤大夫像,以霍光为首,苏武第二排列。
1952年西北大学历史系师生在西安附近汉代未央宫背面发现了石渠阁遗址。
坎儿井的诗句有:处处坎儿井,林公泽惠坎儿井。
坎儿井的诗句有:处处坎儿井,林公泽惠坎儿井。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ㄎㄢˇㄦ_ㄐ一ㄥˇ。拼音是:kǎnérjǐng。结构是:坎(左右结构)儿(独体结构)井(独体结构)。
坎儿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坎儿井kǎnrjǐng。(1)新疆利用地下水的一种灌溉工程,古时候叫“井渠”。山坡到田地里挖一连串的井,井底相通,把山上的溶雪和地下水引来灌溉。
二、引证解释
⒈维吾尔语kariz(源于波斯语karez)的音译。新疆一带的一种灌溉工程。从山坡上直到田地每隔二、三十米挖一竖井,再把井底挖通,连成暗沟,把山上溶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来浇灌田地。引茅盾《风景谈》:“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郭小川《西出阳关》诗:“坎儿井哟,如颗颗银针,把荒野缝成了暖人的被衾。”
三、国语词典
新疆一带因气候干旱而采行的一种灌溉工程。从山坡到田地挖成一连串的暗沟,将雪水渗透到地下水通向农田中,以供灌溉。
四、网络解释
坎儿井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关于坎儿井的诗词
《坎儿井·海溢蒲类见陆沉》
关于坎儿井的成语
坎坷不平坎井之_井井有方坎止流行流行坎止坎井之蛙
关于坎儿井的词语
坎井之蛙避井入坎坎止流行坎坷不平流行坎止宁馨儿坎井之_
关于坎儿井的造句
1、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针对研究区的现状,分析坎儿井衰减的原因,提出保护对策。
2、坎儿井一般由暗道、明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织。
3、戈壁看似缺水,然而分布较多的却是坎儿井,这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将盐碱地变成肥沃的良田与果园。
4、坎儿井是由一组暗渠连接的竖井构成。
5、坎儿井作为一项地下水利工程,具有高的人文价值。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坎儿井的详细信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2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