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有什么地方文化和特色?
天门市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和棉花之乡。还是茶圣故里、状元之乡、竟陵派文学发源地,连续多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五十强之列。天门市位于湖北江汉平原。古称竟陵。
天门概况
湖北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上通荆沙,下接武汉,南濒江汉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紧衔107、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全市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人口173万;在长江,汉水经济开发带中,具有强大的接纳和辐射能力。
天门,古称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门。从秦置竟陵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县制历史。1987年8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批准为省直管市。
天门市是中国内地著名侨乡,湖北省的重点侨乡。天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有78,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有归侨500多人,侨、港、澳眷属82,000多人。
天门华侨出国始于18世纪末,先后经历了北上(欧洲)时期、南下(东南亚)时期和新移民时期等几个阶段。
天门市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之乡。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天门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54000多人,被誉为全国的“状元之乡”。
名胜古迹遍天门。境内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保存完好、气势宏伟,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龙寺,有纪念陆羽的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有凭吊钟惺、谭元春的钟惺墓、谭元春墓,还有景色秀丽的东湖、西湖风景区……。
天门物产
资源丰富,除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外,野生动植物约有1100余种,其中动物200余种,植物900余种。
农作物:
棉花、稻谷、小麦、大豆、大麦、蚕豆、荞麦、粟、玉米、薯类、花生、芝麻、苎麻、黄红麻、甘蔗、烟叶等。
动物:
兽类有黄鼬(黄鼠狼)、水獭、草兔、狗獾、狐、牙獐、貉、小麝鼠、豹猫、刺猬、家蝠、穿山甲、长吻松鼠计13种,其中,黄鼬、水獭是著名的毛皮兽,豹猫、穿山甲可入药。鸟类43种。鱼类64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鳅科次之,有不少重要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鲤、鲫、黄鳝、鳜、长江银鱼、红鱿、河豚等。软体动物15种,其中产于天门河的橄榄蛏蚌(俗名义河蚶)为名贵水产品,享誉全国;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分布在张家大湖等湖泊,是培育珍珠的优良母体品种。两栖动物4种,其中蟾蜍可入药。爬行动物11种,其中龟、鳖为贵重滋补品。蠕动动物2种。节肢动物5种,其中虾、螃蟹、蜈蚣经济价值均较高。虫类14种,其中蜜蜂、蚕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它30余种,不少是害虫天敌。
植物:
在900余种植物中,有药材9类152种,其中属国家收购的有20种,年收购量一般为31.8吨,其中野生半夏行销国内,有“荆半夏”之称,1976年采挖量达到155吨;枸杞远销江浙两广等地,1981年产量达到8吨;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荠、菱菜等。全市蔬菜有12类,70多个品种。果树30余种,其中无花果树、银杏(白果)树等为珍贵树种。花卉有7类,188个品种。
主要土特产
有黄花菜,1985年栽植14754亩,总产2511.7吨,1979年以来,每年上调到省的商品黄花菜,约占全省上调数的45%,还有蓖麻、药材、大豆和茶叶等。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风景秀丽的紫云山素有“佛国“之称,方圆二十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一十六座寺庙,最大的丛林为紫云山寺,现称为老祖寺,周边簇拥着七座山头,状若莲花,鼎盛时期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丈,僧众六百余人。
老祖寺开山和尚宝掌,来自印度婆罗门贵族,生于公元前414年七月七日午时,公元658年圆寂,享年1072岁,俗称"千岁宝掌",汉传佛教始祖,是人类史记最长寿的一位"凡人"。
我们返程至六朝古刹的山门时,发小有意放慢车速,问我们要不要进去看一下?大家表示下次再来。这座庙宇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的老家就在山东面十华里的地方,通过先人口传和本人的亲身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历程都印在脑海。
老祖寺近代的衰败,是从十九世纪中页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经过历次战火的袭扰,到新中国成立时几近荒废,残垣断壁,一片狼籍,大雄宝殿前面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依稀存在,班驳陆离的佛像露出狰狞的面目,吓哭无数小孩。没有香火,无人管理。
土地改革后,政府将庙产收归国有,兴办林场,植树造林。将原东向的一幢破殿改造成林场的办公、住宿场所,隶属五祖寺林场管辖。
六十年代末,县教育局根据国家教改指示精神,成立黄梅县林业中学,将北向的大雄宝殿和天王殿改建成教室和宿舍,学生半工半读,协助林场职工开挖防火线,栽种树苗。
七十年代初学校停办,随即成立大古公社茶场,公社革委会组织数百名青年会战紫云山,苦战三年开恳出一千多亩的优质茶园,使千年“云雾茶”重新焕发生机。
紫云山种茶 历史 悠久,当年宝掌和尚开疆拓土时,就开始种植茶叶,古老的茶园分别在寺庙的东西两侧,天然的酸性黑沙壤造就了千古闻名的老祖茶。
唐代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曾游历于紫云山,受到老祖寺方丈的接待,共同品尝切磋云雾茶,感叹:带得走老祖茶,带不走老祖水,将其著入《茶经》,化为千古典籍。
1975年春季,学校组织勤工俭学,赴老祖茶场采摘春茶。翠绿的嫩芽透出幽香,让人爱不释手,曾记得在教导主任柳老师的鼓动下,大家争上游放卫星,李同学在这块古老的茶园创造了奇迹,一天采摘36斤鲜叶,至今应该还没有人打破这个记录。只可惜这些茶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修建喷雪岩电站时被湖水淹没了。
改革开放后的七十年代末,国家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佛教信徒也陆续回归寺庙,国营林场和老祖茶场也先后搬出了寺院,同时还带走了一些千年基石和器具(石水槽及石桌凳等)。
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当初国家除了政策支持外,没有经费投入,“出木池"、“出米石",也没有象千年以前那样显灵,信徒们凭一己之力,白手起家,举步维艰。
记得早期入居的是一位蕲春人,俗姓吴,称呼为“吴师傅"(“师傅"是那个年代的尊称),五十开外,看上去身体还行,为恢复寺庙不辞辛劳,四处化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原大雄宝殿的位置上,盖起了两间茅屋,用以供奉佛祖和休 养生 息之用,吴师傅三年后离开寺庙另辟蹊径去了。
接着延续香火的是黄梅县城西郊一位女信徒,俗姓魏,人称“魏师傅",贤良好客,善解人意,深受施主们喜欢,不到一年功夫,即盖起了三间青砖瓦房,条件大为改善。中堂供奉菩萨,两边厢房为附近村民转运生活物质时提供方便,临时存放一些货物及解决茶水之需。
幼小时就从大人口中得知,有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老祖寺时,面对一片废墟说过:老祖寺道场的恢复,要等到寺庙背后的那片竹林发过山头,可以觐见山外的百里平川。
楠竹本是江南物种,大概于宋末移植到大别山,六七百年时间的繁殖,才辐射到寺庙周边300米以内,离山头还有两里地的距离,加之当时的时局,怎么也不会相信能成为现实,简直是天方夜谭,遥不可及。
斗转星移,时间进入到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全球和平盛会,紫云山的楠竹也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越过了山岭,"佛国"的一隅迎来了净慧大师,受县委、县政府之托,先后投资数亿元,恢复了寺庙,开劈出三条通往寺庙的 旅游 公路。
而今掩映于苍松翠竹中的寺庙,古色古香,恢宏气派,弘扬佛教,庄严国土,使沉睡百年的莲花重新向阳开放。
如今入住寺庙的再不是普通的善男信女,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佛系弟子。俊男靓女,今非昔比;信仰自由,爱我中华。
气象万千的紫云山,风光无限,像神一样地存在,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暂时搁笔)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