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种植大麦?
1.精选良种:挑选适合麦草专用型或兼用型大麦品种,如:闽麦2号、福大麦1号、福大麦2号。播种前精选种子,挑选饱满、色泽好的种子,去除病粒、瘪粒、烂粒,并选晴天晒种1-2天。播种用种的种子纯度为≥99.0%,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0%。
2.土壤选择:选择地势平坦、耕作层深厚肥沃,活土层25厘米以上,且土地结构良好,无耕作障碍因子。选择种植的地块不存在重金属超标。
3.适时播种:在福建省的气候条件下,当土壤温度在10-20℃皆适宜播种。若土壤湿度小,播种后必须浇灌1次出苗水。
4.合理密植:播种量一般为135-180千克/公顷,基本苗控制在225万/公顷左右为宜,有利于麦苗较早蔽土,优化麦苗的种植空间。这有利于抑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可提高麦草的产量和质量。实际播种量还应根据播种方式、施肥方式、地理条件等因素而调整,通常采取低畦开沟条播为主。
5.合理施肥:在肥力中等的田块,建议施肥量为纯氮肥285千克/公顷、五氧化二磷120千克/公顷、氧化钾285千克/公顷,要施足基肥,促进麦苗能早生快发,构建良好的麦苗群体。考虑到麦苗的质量和再生能力,必须多施有机肥。对保肥性差的土壤,要多次追肥,一般在割麦苗后追肥,即每割1次就需追肥1次,以满足麦苗的营养生长。
6.适时割苗:一般在大麦分蘖盛期割苗为好,此期大麦苗与幼苗相比较其营养下降少,同时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且麦桩的再生能力强。通常只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大概20天左右再次收割,一般大麦苗生产期间可以收割3次。
7.适时除草:为了保证麦草的食用安全,一般不建议施用除草剂。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麦草的生长势比杂草强,个别生长快的杂草可以人工拔除。
8.田间管理:麦苗生产需水量较大,要尽量保持田间处于湿润状态,尤其是在割苗后,要保持土壤湿润,若此时土壤比较干必须浇灌,以满足麦苗再次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一、看苗追施肥:冬前长势较差、早播徒长脱肥的麦田,应早施、重施返青肥,一般在地表开始化冻时亩追碳铵20公斤左右,缺磷麦田混合追施过磷酸钙15公斤左右。麦苗叶色嫩绿,叶片披垂、无脱肥现象、群体较大的麦田,一般不施氮肥或少施氮肥,可追施磷、钾肥料10—12公斤;土壤肥力差,受阴雨影响播种偏迟,苗相长势较差,单株分蘖少,群体数量小的麦田,应每亩追施尿素6—8公斤,并配合追施过磷酸钙和氯化钾5—6公斤;苗数较多或偏旺而未脱肥的麦田,则不施返青肥,推迟到起身期追肥,控制无效分蘖,达到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地目的。
二、看麦田肥力基础定施肥品种: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基肥施用足量有机肥,春季要少施或不施氮肥,只施用磷、钾肥料;土壤肥力较差,基肥施用量不足的麦田应多施一些氮肥,并配合使用磷、钾肥料。
三、看麦苗发育阶段,定施肥时间:一般4月上旬是施用拔节肥的最佳时间。此时施肥能促进大蘖成穗,提高成穗率,促进小穗、小花分化,争取穗大粒多,同时促进顶三叶的生长;保水保肥力强的麦田,可以适当早施;保水保肥力差的沙壤土,可适当晚施。
四、看气候及土壤墒情定施肥方法:追肥选择天气晴好的中午进行,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可将肥料撒施后立即灌水,无灌溉条件的田块要深施到地表5—8厘米地下。
五、根外追肥:根外追肥时期,选择的肥料品种和喷施浓度,要根据小麦长势、土壤养分状况和气候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抽穗到乳熟期,如叶色发黄、脱肥早衰麦田,重点喷施氮肥,亩喷施1—2%的尿素溶液或2—4%的硫酸铵溶液50—60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没有早衰现象的高产麦田,不用追施氮肥;有可能贪青晚熟的麦田块,不要追施氮肥,应亩施亩喷施0.2—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5%的草木灰水50—60公斤,均能获得一定的增产效果。施氮肥较多的缺磷麦田,重点亩喷洒2%—4%的过磷酸钙溶液或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60公斤,也能达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的效果。中、低产麦田可用氮、磷混合喷施,对促进籽粒灌浆、延缓植株衰老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