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张丕介详细资料大全

张丕介(1905~1970),字圣和,山东省馆陶县人,土地经济学家、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张丕介详细资料大全

1926年,张丕介任国民党中央党部联络员、山东省党部改组委员兼宣传部长。后在德国福莱堡大学留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教育部农业教育委员会专任委员、西北农学院院务委员、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赴香港定居,与钱穆、唐君毅等人创办新亚书院。历任新亚书院总务长、经济学系主任、新闻学系主任、商学及社会学院院长,并兼任历届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合计在香港任教达二十年之久。1970年病逝于香港,享年66岁。

主要著作计有:《垦殖政策》、《土地经济学导论》、《经济学讲座》、《中国之土地问题》、《中国人口问题》、《中国经济社会背景》;译有:《国民经济学原理》、《农业经营学》、《人口学》、《论国民经济学》。

基本介绍 本名 :张丕介 字号 :字圣和 出生地 :山东省馆陶县 出生时间 :1905年 去世时间 :1970年 主要作品 :《垦殖政策》《土地经济学导论》 主要成就 :创办新亚书院? 人物经历,创办新亚书院,临终遗言, 人物经历 张丕介(1905~1970),字圣和,山东省馆陶县人。幼年入武训义学就读。一九二〇年高等国小毕业。毕业后考进山东省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时即参加中国国民党。一九二六至一九二八年四月,历任山东省党部重要职位。一九二八年冬季,前往德国留学,进福来堡大学深造。一九三五年,获德国经济学博士学位。次年应南通学院之聘,讲授经济学及农业经济学,并与同好合作创办“濠上半月刊”。 抗日战事起,随教育部迁至四川,任教育部农业教育委员会专任委员。教育部在陕西省创设西北农学院时,奉派参与筹设工作,担任院务委员。国立西北农学院正式成立后,留任教授兼训导长及经济学系主任。一九三八年,该院改组,即返四川重庆。次年夏季,张氏与萧铮、汤惠荪等组织「华西垦殖公司」。从一九四〇年至抗战胜利之期间,一直任教于中央政治学校,并曾于一九四一年,担任农林厅垦务局西北调查团团长,到河西走廊一带,调查可垦荒地;一九四三年由国立贵州大学借聘,任农学院院长,并兼农业经济系主任及农场场长。 一九四九年,大陆局势逆转,辗转赴香港定居,与徐复观创办《民主评论》。同年的秋天,与钱穆、唐君毅等创办“亚洲文商专科夜间学校”。次年春天,改组为“新亚书院”,钱穆任院长,张氏任总务长兼经济学系主任。一九五九年,新亚书院改为专上书院。一九六三年,香港 *** 合并新亚、联合、崇基三所书院,组成“香港中文大学”。张氏历任新亚书院总务长、经济学系主任、新闻学系主任、商学及社会学院院长,并兼任历届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合计在香港任教达二十年之久。一九七〇年病逝于香港,享年六十六岁。 创办新亚书院 新亚研究所1979届校友、台湾东吴大学教授黄兆强说,新亚草创时靠的是三根支柱,前两根是钱穆和唐君毅,第三根就是张丕介先生。用徐复观的话来说,新亚是靠钱穆先生的名望、唐君毅先生的理想和张丕介先生的顽强精神而支撑的。 新亚书院 1935年,31岁的张丕介获德国福莱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南通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中央政治学校地政系主任等职。回国任教后,张丕介注重土地改革问题研究,并多方试验。1940年代初,国内一班地政研究者成立了中国地政学会和中国地政研究所,张丕介任秘书长。 后来的台湾土地改革即由中国地政学会和中国地政研究所策划及主持,而土地改革方案,则是张丕介等人积十年之努力研究所得,并获广泛采纳。张丕介逝世后,徐复观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后十余年,台湾有土地改革之举,其基实奠自君。”香港树仁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宋叙五总结,张丕介等人提出的土改政策核心在于“耕者有其田”政策。 *** 首先晓谕民众,今后唯有耕者有其田, *** 不再允许佃农和地主存在,由 *** 征购地主土地。佃农可分期偿还土地购买价,如愿意也可提早偿还成为自耕农。后来的实践证明,台湾的土地改革非常成功。 1949年初,张丕介来到香港。当年6月,徐复观筹得一批钱,在香港创办了一个杂志,张丕介做主编,靠著杂志稿费,新亚一班人的生活才得以勉强维持。以钱穆和唐君毅为例,当时他们初到香港,几乎每期都有写稿,有稿必登。且在无稿之时,可以预支稿费。预支稿费的数目是:钱穆每月1000港元,唐君毅每月800港元,当时一个刊物的校对,每月薪水只有80港元。除了钱、唐二人,初来香港的不少学术界中人,也可以借着给杂志写稿,以维持生计,再慢慢找出路。早期创办新亚书院的一班学者中,只有钱穆一人是专门为了办学校赴港。但到港不久,早先商量好一起办学的浙江大学教授张其昀去台湾做官,钱只好另邀当时在港的唐君毅和在广州新认识的张丕介等人共同创办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社员大会合照(1957年) 新亚草创时,除了出任经济系主任,张丕介还身兼新亚的大管家——总务长一职。用宋叙五的话说,钱、唐都是理想家,张丕介则是实行家。张丕介后来在《粉笔生涯二十年》一书中回忆:“新亚书院的诞生,可以说是少数书生的冒险,教育理想和社会需要,是她的先天基础。但是她自始就缺乏应有的物质条件。于是她的穷成了她的最大特点,也成了她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危险。最初四年的情形特别坏,有时坏到使人几乎绝望的地步。” 当时,新亚的学生都刚到香港,生活毫无着落,课外工作机会又很少,免费入学之外,连自身的生活也要学校帮忙解决。张丕介称,看他们那种精神沮丧与体力衰退的情况,钻石人也要为之辛酸。最困难的时候,张只好把妻子的首饰等物拿出来典当。1956年暑假后,新亚最困难的时期已过,学校从桂林街搬到了农圃道的新校舍。在桂林街时期,新亚以“存活”为最高目标,一切口号都没有实际意义,到了农圃道时期,学校的经费已相对宽裕,钱穆即时提出了三个口号:行政制度化、学术研究化和生活艺术化。 有了口号,要付诸实行,这一次将这三个口号变为现实的也是张丕介先生。当时,张先生已卸下总务长的 *** ,出任章则委员会主席,为学校制订各类章则,作为一切行政措施的依据,将钱穆的“行政制度化”要求落到实处。为了达成钱穆“学术研究化的要求”,张丕介创办了《新亚书院学术年刊》。张丕介还是1958年5月创刊的《新亚生活双周刊》的创办人和首任主编。该刊物名为《新亚生活》,就是为了回响钱穆“生活艺术化”的号召。至今,该刊还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出版。 临终遗言 张丕介临终遗言,托付其学生孙南等五位先生,愿将其毕生心血之积蓄奉献祖国,捐助家乡的教育事业,造福于子孙后代。1992年孙南等五位先生遵循先师遗训,闻悉祖国大陆开展希望工程活动,便主动与艾寨村有关人士联系,将张丕介先生遗产50万元港币捐助艾寨学校。丕介先生之遗愿,逝世20余年后终于实现。张丕介夫妇葬于九龙苓湾之墓地,有徐复观先生所作墓志文。

全国共有 1207 个张新亚

北京市(9人) 天津市(6人) 河北省(54人) 山西省(13人)

内蒙古(7人) 辽宁省(6人) 吉林省(6人) 黑龙江(13人)

上海市(8人) 江苏省(136人) 浙江省(30人) 安徽省(123人)

福建省(7人) 江西省(7人) 山东省(72人) 河南省(471人)

湖北省(52人) 湖南省(15人) 广东省(6人) 广西(0人)

海南省(1人) 重庆市(2人) 四川省(9人) 贵州省(11人)

云南省(6人) 西藏(0人) 陕西省(102人) 甘肃省(11人)

青海省(0人) 宁夏(4人) 新疆(15人) 其他(5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