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郑国渠的价值有多大,秦国为什么明知耗费巨大还要修?

郑国渠是位于我国陕西省的大型水利工程,246年战国后期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秦国大力支持耗费巨资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主要作用是将静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江水向东引入洛水,水渠长达300多里,能够灌溉4万顷良田。兴修水利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冷兵器时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有政治军事需要的工程,时期,中原地区国家。有像建立统一国家方向,发展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治中原,兼并战争十分的剧烈。而中原的正中就是秦国的基地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能够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封建时期农业发展成为了国力强盛的关键。因此秦国就开始发展农田水利,以此来提高自己国家的粮食产量。

郑国渠的价值有多大,秦国为什么明知耗费巨大还要修?

郑国渠的来历

韩国位于秦国的东部战国末年时期,秦国实力强悍而韩国则是不堪一击,随时都会被秦国吞并,因此在韩王走投无路时有人献计将韩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大师郑国作为间谍派入秦国,游说秦国在泾水与洛水之间修建大型灌溉渠道,可以发展秦国农业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实际打的小算盘是以此来消耗秦国实力。而这时的秦国本来就想大兴水利,因此很快任命郑国主持新建工程,并且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只是在施工过程中,韩国阴谋败露秦王大怒但是秦国水利工程技术落后,因此还需要郑国所以继续对他委以重任,经过十年努力才全部完工,因此这条区也被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的意义

郑国渠的存在将关中平原地区北部形成了像蛛网式的灌溉系统,即使是在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农田也能够得到灌溉,大大改变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是农业落后的关中地区迅速发展,并且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的原理是什么?

秦朝郑国修的渠是郑国渠。

郑国渠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水利建筑,是最早在关中一带修建的大型水利建筑,对于关中一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国渠最早是在战国末年的时候由秦国开凿的,整个工程由韩国水共郑国主持,大约耗时10年。

作用

郑国渠西引泾水,东引洛水,绵延300多里,郑国渠利用关中平原地带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自然的分布在了最需要灌溉的地区,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灌溉面积,同时还是完全自流灌溉,无需手工操作,受到郑国渠灌溉的良田多大四万余顷。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缘岷江由山谷进入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修建之前,雨季岷江河水冲入平原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为了变害为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总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都江堰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是修筑宝瓶口引水工程,将岷江水流分为两道,使岷江水流向东边的成都平原,同时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成都平原的干旱,灌溉那里的良田。

宝瓶口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鱼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宝瓶口。

鱼嘴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道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扩展资料: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 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参考资料:

都江堰-百度百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8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