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的翻车
原文:翻车,今人谓龙骨车也。《魏略》曰:「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后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设机引水,洒南北郊路,则翻车之制又起于毕岚矣。今农家用之溉田。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此翻车之制。关楗颇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其起水之法,若岸高三丈有余,可用三车,中间小池,倒水上之,足救三丈已上高岸之田。凡临水地段,皆可置用,但田高则多费人力,如数家相传,计日趋工,俱可济旱。水具中机械巧捷惟此为最。
解释:翻车的车身是利用木板作一长槽,而此槽长二丈,宽则没有一定的长度,有的四寸,有的七寸,高则约一尺。此长槽中架有行道板一条,而这个行道板的宽度大约与长槽的宽相等,但是长度却比长槽的二端各短一尺,而比长槽短的地方,则用来放置大、小两轮轴。此外,行道板的上下通周都系有龙骨板。大轴置于岸上,而大轴的两边各自连接着有着四根柄状小木棍的拐木,只要人依靠架子,踏动小木棍,就会踏动拐木,而踏动拐木的同时则会带动龙骨板,这时龙骨板就会绕着行道板而转动,藉此刮水上岸。
此外,若田地不在岸边,而在离水较高的高地,则可以利用三架翻车来灌溉。而这三架翻车与翻车之间,以小池子作为联系,如此环环相扣,取水上岸。用这种方法,可以灌溉至三丈以上的高岸之田,解决高地无水灌溉之苦,可以说是中国先祖智慧之结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工具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平时农作物灌溉主要依靠自然的降雨降雪,但气候并不由人控制,更多的时候需要进行人工灌溉。那么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样给庄稼浇水的?
常见的、比较出名的古代灌溉工具有:商代的桔槔,周初的辘轳,汉代的人力翻车。
桔槔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取水工具,作用原来就是有名的杠杆原理,早期的桔槔主要用于园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瓮等来汲水灌田,后来也应用在湖、河、塘、溪的边上汲水。应用桔槔的汲水过程主要是借助人的体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减轻了人们提水的疲劳感。桔槔作为汲水工具虽然简单却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得以降低,因而是古代中国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农田耕作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桔槔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其满足不了当时的农田灌溉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灌溉工具——辘轳。主要是利用轮轴的原理来控制井底汲水提上来的一种起重装置。辘轳便于深井汲水,弥补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满足了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进一步需求。
农田耕作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需要灌溉的田地越来越多。为了将低处的水连续地提升到高处,满足了大面积田地的灌溉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水车这一灌溉机械。翻车也叫龙骨车,是利用链轮传动来带动水槽内的刮板翻转从而将低处的水引向高处的灌溉机械。水车的出现使得农业灌溉能力大大提高,并使农业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古代灌溉工具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人造物的设计思想,折射出人与自然之间纯朴而和谐的关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