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资源与灌溉水源对农作物影响的区别
水热资源是以蒸气为主的地热资源和以液态水为主的地热资源的统称。
灌溉水源:天然水资源中可用于灌溉的水体。 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 一般以地面水为主要形式。 地面水包括河川径流、 湖泊和汇流过程中拦蓄起来的地面径流;地下水主要是指浅层地下水。污水和回归水用于灌溉,是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轩辕氏黄帝这面大旗。于是,一朵朵绚丽的文明之花,便从黄帝这个人文始祖中先后开出。黄帝植谷,黄帝造车,黄帝捕鱼,黄帝制镜,黄帝纺纱……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帝的剪影。
同时,中华民族的另一远古英雄也出现在这黄土高原上。他就是炎帝。史传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作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而治百病,所以又称为神农氏。在他率领下的原始部落,于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种植百谷百蔬,使这一带的黄土地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后来,炎、黄二帝联合起来,在涿鹿大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而在孤泉大战中,黄帝又打败了炎帝。黄河流域经历了大裂变和大融合,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黄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据说,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充满灵光的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都是黄帝后裔。而进入阶段社会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也都是黄帝子孙。他们自称为“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而把黄帝奉为始祖,又自称为“炎黄世胄”或“黄帝子孙”。凝重的黄土地上,因此而开掘出了一个农业中国。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唐代诗人李白的这两句诗,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于黄河的深厚感情,的确,黄河从“世界屋脊”上的巴颜喀拉山到太平洋西岸的渤海湾,河水奔腾,一泻千里。有时候它野性不驯,泛滥成灾,被人们称做“孽龙”、“祸河”。但是,黄河洪水又造成了千里沃野,暴烈的性格里深藏着慈母的胸怀。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劳动、斗争,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以人们又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在汉代以前,还没有“黄河”这个名字。那时候,人们把黄河称为“河”,用“川”字来泛指一般的河流。所以,古书只说“河出昆仑”。黄河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但是,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通地称它为“黄河”,简称就叫“黄”。这大概是黄河所含泥沙特别多,河水发黄,和其他河流不同的缘故。可见,黄河含沙量大,早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黄河为什么含沙量特别大呢?这要从它的源流情况说起。
黄河上源出自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利津两县间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穿行在海拔4千米的青海高原地区的时候。是一条流速缓慢、水流清澈的小溪,流出青海高原.汇合大通河、谨水和挑河以后,水量才大大增加。经过河套平原,到了内蒙古河口镇以下,黄河进入中游。这一段黄河穿行于晋、陕两省之间的黄土高原峡谷中,水量剧增,急流滚滚,沿途冲刷着黄土,再加上大小支流带进来的大量泥沙,使河水变浊,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泥河”。水利工作者在河南陕县测量时,平均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达37.6千克,洪水期含沙量最大的时候.每立方米竟有650千克。黄河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有16 亿吨,含沙量之大确实惊人。
黄河从河南孟津以下进入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区。由于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有的河段竟高出两岸农田三到四米,有的地方甚至高出十米以上,形成“地上河”。这样,到了洪水季节,河水就很容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在历代反动阶级统治下,黄河得不到治理,两千多年间曾决口150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抗日战争中的1938年,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为了自己逃命,丧心病狂地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使黄河改道南下,造成豫东、皖北、苏北44个县被淹,89万人死亡,千里沃野变成了荒凉的“黄泛区”。只有在解放以后,黄河回到了人民手中,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