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南京辟谣全城静默

纪念馆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2018年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不足百人。2018年12月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秀英、赵金华、陈广顺举行熄灯、悼念仪式。泱波/中新社/视觉中国。南京大屠杀,已成为深深烙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一场悲剧,死亡、残忍、惨痛、灰暗,是共同的记忆底色。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日本官兵撤出村子前,全村共35人遇难。12月3日凌晨1时20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广顺去世,享年94岁。日军发布“安民”告示后,赵金华和家人回到妙峰庵。

##南京辟谣全城静默

南京辟谣全城静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二十条”提出科学精准防控,全国多地防疫措施已调整到位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全文公布了经党中央研究部署的“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科学精准”,是调整优化疫情防控系列措施的关键词。

新京报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自“二十条措施”发布以来,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海南等多地在人员管控、出入政策、隔离时间和方式、核酸检测等多个重要防疫工作领域,作出了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如北京、广东等地已将在管“次密接”解除隔离的政策落实到位,山东、海南等地则对照“二十条措施”,明确提出跨省流动实行“落地检”的出入政策。而上海、陕西、吉林、安徽等地一些地区明确发布通告称,“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11月15日,河北石家庄,市民在市内免费核酸检测点排队,等待接受核酸检测。图/IC photo

■ 关键词1:精准人员管控

在管“次密接”解除隔离,北京、广东等省份已调整到位

“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是“二十条措施”针对人员落位管控作出的一项重大调整。公开报道显示,北京、广东、上海等多地已明确落实解除在管“次密接”人员的隔离管控。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当天下午5时,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即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当日起调整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的隔离期限;不再甄别密接的密接,对目前在隔的“次密者”解除隔离。

近日,广东省明确在全省全面落实这一项人员管控政策方面的调整举措。11月15日,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疫情防控组发布《关于优化调整隔离管理措施的紧急通知》指出,即时优化调整四类人员的健康管理措施,及时安排在管符合条件人员解除隔离,并做好隔离措施调整实施期间的有序衔接工作。这份通知明确提出,广东全省“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在管的密接的密接立即解除隔离。”

北京市也向社会通报,从11月12日起,北京市立即调整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的隔离期限,不再甄别密接的密接,调整风险区等级和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对在管的密接的密接,经过风险评估后,及时解除了隔离措施。

11月13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发布”向社会发布了上海市落实“二十条措施”的最新举措,其中也明确,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此外,海南省三亚市也宣布,从11月11日18时起,调整密切接触者隔离期限;不再甄别“次密接”,对目前正在隔离的“次密接人员”解除隔离。

11月14日,广东广州,海珠区调整部分区域的疫情防控措施,部分地铁站恢复运营。陈楚红 摄/IC photo

精准的落位管控,还涉及风险区域的划分调整。

按照“二十条措施”不再划分中风险区域的要求,近日全国多地陆续将风险区域的划分调整落实到位。如北京市宣布,对在管的中风险区域,经风险评估后,依高、低风险区域判定规则,已及时进行调整。

新京报此前报道显示,“二十条措施”发布的第二天(11月12日),北京已有部分小区跟进落实,不再划定中风险区,原有中风险区自当日起解除管控措施,高风险区的封控时间也由7天调整为5天。

11月13日,上海市也在发布的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中明确,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即降为低风险区。

新疆乌鲁木齐市卫健委11月12日发布消息,决定自2022年11月12日0时起,新增(调整)高风险区47个,动态调整风险区357个。其中,高风险区降为低风险区的208个,中风险区降为低风险区的149个。

■ 关键词2:优化人、物流动措施

跨省流动实行“落地检”,多省份调整出入管理措施

保障人员、车辆的往来,是“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条措施”明确提出,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

山东省近期发布了调整后的“入鲁返鲁”政策,宣布不再查验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实行“落地检”。 11月15日零时,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山东疾控”发布近期疫情防控公众健康提示,明确对省外入鲁返鲁人员(包括出省旅游探亲返回人员)实行“落地检”和“5天3检”,取消了“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要求。

海南省近日也针对“入琼人员”管理在新政中明确,坚持抵琼后的“落地检”和分类管控措施。所有人员抵琼后落实“落地检”,即采即走、尽快检测,居家或在酒店等待结果,其间做到不外出、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保障人员和物资畅通,也是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提出,“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等情况属于严禁的“层层加码”行为。

11月15日,江苏南京,南京火车站出站旅客按照防疫要求进行“落地检”。图/IC photo

11月11日,就在“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全文公布后,交通运输部党组随即召开了扩大会议,明确提出持续加强交通物流运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层层加码”“一刀切”、过度通行管控等行为,立即采取措施督促核实整改,迅速解决物资运输不畅的问题。

记者发现,近日,多地也在“交通保畅”等方面的政策上作了调整优化。如宁夏出台了“二十条措施”的落地细化方案,科学防控保畅保供,启动周边省(区)物流保通保畅部门联动机制,推动解决跨省物流运输困难问题,全力打通“大动脉”,确保跨省运输畅通,确保全区52条干线公路、186条通乡达园道路、324条“绿色通道”通畅。为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宁夏多部门还建立了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名录,将1041家企业纳入优先保障管理,并优化交通检查点查验流程。

河南郑州也指导各大市场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坚持“人、物、环境”三链同防,为保供企业发放8000张通行证,减少疫情给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内蒙古呼和浩特则增设查验通道,增加查验人员,通过“人车分流”提高通行效率。

■ 关键词3:调整隔离时间、方式

调整隔离时间和方式,有地方还细化居家隔离的具体要求

11月13日,上海发布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七条举措,对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对入境人员,管理措施则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5日发布最新通知,明确了入境人员隔离政策——入境人员实施“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继续集中隔离,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员在省外完成隔离的,入琼后不再重复隔离。

山东省调整后的最新防疫政策明确,对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由集中隔离变为7天居家隔离,其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还有的地方疾控部门,在落实调整隔离管控天数时,专门对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等的具体实施方法作出解释。如长沙市疾控中心近日就向社会发布解释,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不得外出,由社区组织采样人员上门采集核酸,并及时推送核酸检测结果。3天居家隔离期间,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长沙市还对隔离房间、共同居住者等相关政策逐项进行了解释说明。

对于一些特殊人员,长沙市还作出细化规定,明确如果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有基础疾病的人员和老年人不能作为儿童、孕产妇、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等人员的陪护人员。

关键词4:调整核酸检测范围

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多地核酸政策调整优化

“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明确要求——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11月15日,北京朝阳,当地疫情仍在发展,人们有序排队进行核酸采样。图/IC photo

公开报道显示,近日来,多省份和地方已明确调整优化了核酸检测的相关工作。

上海市在其发布的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七条举措中明确,一般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进一步组织好常态化核酸检测和社区便民筛查。同时,上海还提出优化校园核酸检测频次,中小学(含中职校)和托幼机构每周一、三、五进行校内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相关要求会根据疫情形势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据媒体公开报道,11月12日,在上海市发布“七条优化措施”的前一天,上海市徐汇区已宣布,原定于11月13日开展的全区全员核酸筛查取消。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在11月11日“二十条措施”发布当天,即有地方宣布取消以辖区为单位进行的全体居民核酸检测。《海南日报》公开报道显示,11月11日,三亚宣布取消原定于次日开展的三亚市辖区内全体居民和游客的核酸检测。

连日来,全国又有多地发布通知,明确“停止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或提出“原则上暂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11月12日,陕西省镇坪县防疫办发布通告,宣布取消当日的县城区第十六轮全员核酸检测。同日,江西省广昌县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也发布消息称,鉴于11月8日-10日三天区域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根据上级最新相关文件精神,经专家组综合研判,决定取消11月13日-14日的区域核酸检测工作。

11月13日,吉林省延吉市发布通告,延吉市于11月14日起停止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11月14日,“合肥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有关专家表示,合肥全市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原则上暂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吉林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也发布通告,宣布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于11月14日起停止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今日,南京!这一刻,时间静止

纪念馆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2018年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不足百人。

2018年12月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秀英、赵金华、陈广顺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泱波(江苏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文|新京报记者周世玲潘闻博王洪春李阳

编辑| 林野校对| 范锦春

本文约3465字,阅读全文约需12分钟

12月6日上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熄灯仪式。

照片墙前,菊花**明媚,花瓣微微颤抖,照片墙上,老人音容犹在,恍如昨日。

静默中暗涌着悲伤,人们鞠躬、哀悼、眼里含着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的灯,有三盏在人们的注目中缓缓熄灭。过去一个多月,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世,他们是陈广顺、赵金华、王秀英。

南京大屠杀,已成为深深烙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一场悲剧,死亡、残忍、惨痛、灰暗,是共同的记忆底色。对于亲历者本身、对于幸存者而言,日军丧失人道的残暴行为,永世无法遗忘。

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馆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2018年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不足百人。

坚持讲那段历史

1937年,南京西岗头村。为躲避日本兵的扫荡,村民们都上山躲避。24位村民因为想家,悄悄返回了村子,时年13岁的陈广顺也跟着下山煮山芋——山上什么都没有,陈广顺不得不每天晚上偷偷从山上跑回家煮山芋,再带回山上给家人吃。

因为太累,陈广顺靠着炉子睡着了,醒来发现屋里站着5个日本官兵,陈广顺后来猜,是山芋的香味把日本人吸引来的。

日本官兵用刺刀逼着陈广顺把山芋和4只老母鸡装起来,跟着他们走。走到村里的小学篮球场,陈广顺发现24位村民排成两排跪在篮球场,惨遭射杀。

陈广顺坐在一旁,害怕到紧紧抓着鸡。一日本官兵看到山芋,示意陈广顺先吃一个,“他怕我在里面下毒”,见陈广顺吃了没事,日本官兵们就把山芋分了。一个吃饱了的日本官兵突然向他挥了挥手,说“开路”,陈广顺撒开腿往山上跑,枪声意外地未响起。

在这次扫荡中,陈广顺的三哥陈广寿遭难,陈广寿躲在家中,听到扫射声害怕得跑出来,被一枪击中,在地上挣扎了好一会后断气。日本官兵撤出村子前,全村共35人遇难。

新中国成立后,陈广顺先是担任江宁青林乡乡长,后又在医院和储运公司工作,1978年病退。

孙子陈冬觉得爷爷晚年过得还是开心的。早几年陈广顺喜欢吃零食,陈冬经常给他买。晚年的陈广顺没什么事就泡一壶绿茶,躺在院子里的躺椅晒太阳,有人在,就和人聊聊天,也喜欢小辈们喊他“爷爷”,听到就会很开心。

生命最后一夜,陈冬把爷爷从姑妈家背回家,路上还能讲话,躺到床上后就不说话了,陈广顺是自然老去的。

在孙辈们看来,陈广顺性格开朗,做事踏实,为人正直。正直使他晚年坚持站出来讲述过去,孙辈们都听爷爷说过那段经历。但一如经历过这场悲剧的所有幸存者,他的心口有创伤,每次回忆,陈广顺都会流泪,但他还是坚持要讲,“他希望大家能记住历史”,陈冬说。

“像我们这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已经不多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那段历史。”陈广顺曾说,“现在还有日本人不承认。他们一天不承认,我们就得讲下去。”

也因为这份坚持,2005年,陈广顺受邀赴日本访问,出席讲座讲述自己经历,回国后,陈广顺和村民自发在西岗头村为35位遇难者立了一块碑,背面刻着所有人的名字,每年清明节和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陈广顺和村民们都自发祭扫。

12月3日凌晨1时20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广顺去世,享年94岁。

临终时眼角有泪

1937年冬天,日军攻占南京之时,家住南京妙峰庵的赵金华年仅13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记录了她的经历。

赵金华父亲是菜农,全家以种菜为生。敌军兵临城下时,母亲带她和兄弟姐妹逃往江北浦口乡下,住在一位帮工家里,父亲则因顾着养猪种菜没有离开。日军发布“安民”告示后,赵金华和家人回到妙峰庵。

日本兵常出来找“花姑娘”。为避免被抓,赵金华剪短头发,往脸上抹灰,装成男孩模样。一回,几个日本兵敲响赵金华家门,她和母亲惊惶之际,逃到南京城墙边的大坟堆。

“日本兵要爸爸带他们找‘花姑娘’,但没有找到。”赵金华说,“我们害怕极了,最后(他们)把父亲抓走杀害了。”

赵金华的一个姨奶奶住在三汊河,已年逾古稀,“长得有点胖”。日本兵将她带走强奸,用刺刀刺伤臀部,将她推进河中。年幼的赵金华目睹了这一幕。

赵金华在浦口逃难时,看到日军在乡下烧杀抢掠。农村家家挖地洞,一听狗吠声,知道日本兵进村,就躲进地窖里。赵金华回忆,她和家人回南京妙峰庵,经过长江时,看到下关江边柴洲里尸体横陈,“很多都没有埋。”

赵金华的女儿赵敏,用“非常痛苦”形容母亲的前半生。1945年抗战胜利,赵金华结婚,后育有6个子女。

时隔多年,赵金华不太愿提及这段回忆,只在看到抗日题材电视剧时,情绪会变得激动。“她会说确实是这样,日本兵就是这么坏。”赵敏说,“‘我的乖乖,好吓人啊。’她这样讲。”

晚年的赵金华生活平静。她住在秦淮区白下路一套房子里,庭院里是她种的花草,有月季、茉莉,还有桃树和腊梅。闲来无事,赵金华会给花草修枝剪叶,或是与邻里老人拉拉家常、打打麻将。

赵金华爱旅游,89岁那年,还跟团独自一人赴京游玩。在赵敏印象里,母亲胃口很好,“不挑食,喜欢吃海鲜,平时一碗饭不成问题。”

每年清明节,赵金华要到位于迈皋桥的父母墓地祭扫。偶尔,她会回到妙峰庵,看到幼时身边的一切已不复存在,母亲曾感慨变化实在太大。

12月2日凌晨,94岁的赵金华因病在南京鼓楼医院去世。赵敏记得母亲临终时,眼角流下了两行眼泪。

为教育重谈往事

“真主托靠。”10月31日5点36分,王秀英离开人世前,留下了这句话。作为回民,小儿子马明强听懂了母亲最后的祈祷:“保佑我们。”

1937年冬天,日本兵闯进南京大方巷的难民收容所抓走王秀英的伯父和堂哥时,她或许也这样祈祷过。马明强回忆,那是令母亲一说起来“马上掉眼泪”的记忆。

南京沦陷后,自幼失去父母的王秀英与伯父一家人躲进大方巷避难区避难,伯父、堂哥等亲人被日本人带走后再未回来。她的伯父以卖菜为生,扛担子把背上磨起了老茧,这在日本人看来就是败兵的痕迹——扛过枪的人背上也有老茧。

当时,王秀英60多岁的奶奶跪地求饶,但无济于事。她曾在采访中提到:“就像赶鸭子一样赶走了,一起被绞死了,长江水都红了。”那年她十二三岁,看到马路上、河里到处都是死尸。她的奶奶和大伯母在尸体堆里翻找被杀的儿子和丈夫,只能靠衣服辨认,但未找到。

马明强回忆,媒体采访勾起往事后,母亲开始睡不好觉,眼睛一闭全都是过去的场景。为此,她一度不再接受采访,也拒收任何慰问金。后来才慢慢有所缓解,考虑到爱国主义教育,才重新谈起这些事。

在马明强看来,母亲很理智,心地也善良。虽然她特别恨日本人,但是她也知道,不一定整个民族都是这样的。“以史为鉴,希望今后不再发生战争。她是这么跟我们说的。”

除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身份,王秀英其实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太太。早上7点左右起床,吃碗馄饨或几个牛肉包后下楼慢悠悠地转上两个小时,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和老人们一起聊聊天。有时,她还会自己做饭,烧个拿手的牛羊肉。空闲时,她会开着收音机听戏曲。今年春天,马明强特意带着她去江苏大剧院看了一场越剧。留下的照片里,王秀英戴着眼镜一脸笑容,偎在她身边的马明强也露出一口白牙。

老太太身体一向硬朗,90来岁还完全能自理。马明强没想到,母亲会走得这么突然。今年10月,老太太感冒后入院治疗了一段时间,10月26日出院回家,没过几天再次住院,31日人就没了。生病后,马明强曾和兄弟姐妹们商量如何照顾母亲。老太太听说后,觉得自己给孩子们增加了负担,直说自己年纪大了,马明强当时还宽慰她。母亲走后,马明强十分悲痛:“她就不让孩子遭一点罪,最后还是这么为家人着想。”

12月11日是王秀英去世40天纪念日,按照回民的规矩,马明强一家人去清真寺做了祈祷。他说,如果母亲还能听到他的话,他想再说一句真主托靠:“真主会保佑她,在天堂一定会过得很好。”

好家庭个人事迹材料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好家庭个人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好家庭个人事迹材料1

 陶德萍,女,中共党员,1965年7月26日出生,1985年7月登上三尺讲台,至今已近30个年头,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并赢得同事、领导的认可。其丈夫欧强同志在兵团机关工作,两人自1988年年结婚以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同甘共苦,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一、爱岗敬业、相互促进,无私奉献

 陶德萍1985年7月登上三尺讲台,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是她人生的目标,做一名优秀教师,是她一生的追求。近30年的时光中她扮演三种角色:一是孩子的亲人(从大姐姐到慈母),处处关心他们,注意培养他们各种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孩子的导师,处处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处事,引导他们追求上进,掌握学习的方法;三是做孩子的朋友,用诚心去交换童心,让孩子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乐意与老师交流。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平凡和朴实中奉献着,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并赢得同事、领导的认可。在兵团农三师中学的16年教学生涯中,曾多次获得了诸如"优秀班主任"、师级"先进教师"等多项殊荣,特别是2001年8月调入兵团二中,六年的班主任工作和近七年的年级主任工作让她倍感忙碌和充实,她克服种种困难,踏实付出,年年坚持出满勤,特别是2006年和2009年两次查出身体病兆(多发性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需要动大手术,但她怕耽误学生中考,一直拖到暑假才去医院做了摘除大手术,手术后医生要求至少在家休息一个半月,可她放心不下毕业班,只在假期休息了10天就撑着虚弱的身子来到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被她深沉、无私的爱所感动,更加用心的投入,加倍的努力,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她为"陶妈"。

 年级组的工作繁杂、琐碎,需要用心细致、周到的服务意识,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才能得以良好运作,她奉行"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蜜蜂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的蜡烛精神,率先垂范,年级组全体老师通力协作,年级组工作进展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她勤奋努力,踏实工作,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获"优秀***员"称号,在2013年获得兵团二中首届"德育标兵"荣誉称号。

 常言道:"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女人的支持"。陶德萍的丈夫工作忙,经常出差,工作时有变动,家里的一切事情无暇顾及,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她主动承担了所有家务,家里家外操持得有条不紊,既是家中的贤内助,更是丈夫努力工作的坚强后盾。

 1999年,她丈夫因工作需要到兵团机关工作,当时孩子尚小,父母年老有病,公婆忙于工作,弟妹都还没有固定的工作,可谓困难重重,但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协商,做好"教师""慈母"、"孝女"、"贤妻"、"好媳"各种角色,解除了丈夫的后顾之忧,使丈夫的工作才干的以发挥,深得单位领导的认可。两年后家人才得以团聚,生活步入常规。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女儿快乐成长,顺利考上北京重点大学,毕业后又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家庭成员共同相助,若说"成功人士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人支持",这应该是"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在支持。

 面临新疆当前严峻的反恐形势,他们积极支持乌鲁木齐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她丈夫积极报名下乡,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的和田农十四师47团连队为民服务,她唯一的弟弟也下乡去了阿克苏温宿县的一个乡镇,家中留下了年老多病的老母亲和老婆婆,可她没有任何怨言,更加努力工作,尽心照顾老人,勤俭持家。

 二、互敬互爱,和谐为家,弘扬家庭美德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爱和善,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陶德萍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也是亲身去做的,她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夫妻二十多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敬如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

 由于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为方便照顾父母,夫妻两将他们从团场接到自己并不宽敞的家中共同生活。1996年陶德萍年迈的父亲身患癌症,要动手术治疗,他们悉心照料,四年中精心治疗,虽为父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巨额的医疗费,但父亲最后还是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从此他们更加用心的照顾老人,一边工作一边尽孝。2011年,陶德萍唯一的妹妹与丈夫离异,一人带着儿子调到昌吉工作,面临很多困难,为让妹妹安心工作,他们又主动将外甥带在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辅导他的学习,忙得像旋转的陀螺,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外甥去年考上了北京内高班,老母亲的生活状况很好。众人交口称赞。

 陶德萍对自己的娘家尽心尽力,对婆家也是无可挑剔。有人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相处,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陶德萍的言行对此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作为长嫂,一身作则,日常生活中她对公婆尊敬有加,从结婚至今从未和公婆红过脸,婆婆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她细心照顾,只要回家看公婆,总是抢着干活,做饭。为方便照顾婆婆,他们在乌市为婆婆买了房子,让婆婆来到身边居住。2012年她的婆婆因高血压、心脏病在兵团医院住院,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婆婆,因两位叔子和小姑子均远在喀什,身边只有她和丈夫两人,所以忙得团团转,平日下班赶到医院看望,休息日全天伺候,最终婆婆痊愈回家。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中,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综上所述,陶德萍同志家庭事迹典型,各方面表现突出,特评他们家庭为"最美家庭",呈报上级组织表彰,同时也愿天下所有家庭都能成为最美家庭,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满。

 好家庭个人事迹材料2

 我叫羊亚要,来自海南省白沙县七坊镇长龙村委会长龙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爱人和我,还有三个活泼懂事的子女。我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我们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二十多年来,我和我的丈夫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丈夫爱岗敬业,事业有成,子女热情上进,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身为人妻、人母和人媳,我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孝顺和勤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关心体贴丈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为了让丈夫能安心工作,平日里,我会主动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务,同时协助丈夫管理好家里种植的六百多株橡胶和几亩水田。每逢割胶时,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我倍感欣慰。孝敬老人长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虽然公公婆婆都已不在人世,但对于家里的老人长辈我都能尽责尽孝,每当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我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只要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我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我一直主张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作进取来共同发家致富。在2002年,村里办了一个竹编企业,我很幸运地成为了竹编厂的技术骨干,并且有幸接待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我的经历也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妇女努力提高素质,实现自我追求。

 我的丈夫是村委会书记,工作非常积极努力,严肃、敬业、奉献是群众对他的评价。连续三届当选村委会书记以来,团结带领着村两委班子,用心做实服务,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联合当地群众办起了一个集养猪、养鱼为一体的养殖合作社,每年包本包利收入三十多万元,带领着全村村民发家致富。由于工作比较繁忙,丈夫照顾家庭的精力相对较少,但我并不埋怨他,看到丈夫为村民办实事,看到周围的村民一个个富裕起来,我的心里也非常骄傲,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喜悦和幸福。对于丈夫的工作,我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为丈夫能够有机会为村民服务而感到荣幸,希望我的支持能成为他努力工作的动力,也希望我的默默付出,能使得他把村委会的工作做得更优秀、实在。虽然他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在家,都会主动地帮我,承担起丈夫在家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等大事小事,他总会主动与我商量,互相配合,很少因生活琐事而吵架,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我育有一子二女,说起儿女,是我和丈夫最大的骄傲。子女们非常地听话懂事,平时他们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不用我操劳,若是碰上割胶的时候,他们也都会主动地去帮我收胶水,大儿子有时候还会主动和我一起去割胶。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大儿子2009年考上了政法学院,大女儿幼师毕业后边工作边自学函大,小女儿正在上高三,立志向一本、二本冲刺。虽然儿女们在家的时间少了,但是在外的他们总是常打电话回来提醒我和丈夫注意身体,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我们。看到孩子们都如此孝顺和有出息,自己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乡邻们有时会问起我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其实我也没什么诀窍,但我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而且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时哪怕再苦再累,我也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争取做到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孩子要付出许多,但是也可以获得许多幸福。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我们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我们知道的,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我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我的努力也让我收获了幸福和温暖。愿每一天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得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好家庭个人事迹材料3

 陈宏瑞是大通区洛河镇淮建村村委会主任,同时还是淮南市绿佳园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不仅是因为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还因为他和他的家人有很强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绿色环保,从我做起”,是陈宏瑞一家的响亮的口号,他们不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树立环保意识,节能环保从点滴做起

 陈宏瑞是做园林工程的,所以他有极强的环保意识,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陈宏瑞和他家属在家庭中带头开展环保行动,并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教育、感染孩子,经常提醒家庭成员在各方面从环保定位,从思想上营造绿色氛围,生活实践中创建绿色家庭。

 他们平时注重学习和运用环保知识,并把环保落实在行动上,处处以环保标准为依据。购买家电首选环保节能产品,购置电脑选防辐射的显示器,购置电视机选择防静电产品,电冰箱也是无氧的绿色冰箱。在节能方面,家里的厨房和厕都按上节水龙头,大厅里使用的是节能灯,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平时,用过的洗菜水和洗衣水都存着用来拖地;冲淋浴时站在洗澡盆里,节省下来的水用来冲厕所,淘米的水用来浇灌花木。用他的话说,这是“废物利用”。为了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他要求家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为了降低白色污染,他坚决不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他是这样做的,并且时时提醒身边的人,向别人宣传节能环保知识。

 二、将“绿色”引入到淮建村经济发展中

 淮建村有三十多年蔬菜种植历史,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千余亩的基地规模,是淮建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村民致富的主要来源。但是多年来,菜农们一直沿袭旧时的蔬菜种植技术,旱了就漫灌,大量的施化肥、喷洒农药,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而且这样种出来的菜还卖不上价。这个问题急坏了一直以“节能环保”为宗旨的陈宏瑞,他经过苦思冥想,多方打听解决方案,最终带领群众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引导菜农施绿色肥,到淮南农场拉奶牛粪便制作绿色肥,不仅能减少污染,还能减少农药对人体的伤害;他请来市农委和农科所的专家,教授如何通过物理方法解决病虫害的问题;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他多方筹资,为蔬菜基地修建了石渠,并引导菜农采用科学方法浇灌蔬菜。如今淮建村的蔬菜不仅打出了自己的市场,注册了“淮建村”品牌,还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淮建村被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三、大力提倡沼气池建设,建设绿色环保新农村

 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池:能有效地节省燃料,据统计,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以解决一家5口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燃料,农户每年累计节省燃料费用约1500元;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座沼气池年产沼肥约27吨,相当于尿素300公斤,磷肥500公斤,硫酸钾200公斤;能提高土壤肥力,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能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沼气后,农民用沼气代替柴草为燃料,从而换来了青山绿水,促进林业生态的发展。总之,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陈宏瑞在了解了建沼气池的好处后,他大力提倡村民“改厕、改厨”,走村串户宣传建沼气池的好处,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经过他的宣传发动,淮建村有50户村民建立沼气池,并在使用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淮建村建设绿色环保新农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陈宏瑞一家,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时刻牢记“节能环保”的宗旨,并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他人,是不少村民的模仿、学习对象,为我们村百姓养成节能绿色的生活习惯做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