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养三文鱼的吗
有的 素有“活三文鱼”美称的淡水“鱼王”———虹鳟鱼不能在我国南方地区养殖的“神话”日前被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打破。这种淡水“三文鱼”不久就能在江苏大量上市。
虹鳟鱼(Salmogairdneri)原产于北美,为世界性主要养殖鱼类之一,与俗称三文鱼(salmon)的海水鲑鱼同属鲑科鱼类,且英文名称相近,也可加工成生鱼片食用,素有“活三文鱼”的美称。虹鳟鱼肉质鲜嫩,无肌间刺,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世界上一向将其列为高档鱼类,所以又有淡水“鱼王”之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鱼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生鱼片需求量极大,国内每年“三文鱼”需求量达数千吨之多,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虹鳟鱼在国内外市场的潜力巨大。但是,由于虹鳟鱼属冷水性鱼,25℃以上难以生长,因此我国自从国外引种以来,只在北方部分省份有少量养殖,年产量不到5万吨。
江苏于2001年由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首次引进虹鳟发眼卵和鱼种,先后在常州、宿迁、徐州、连云港等地进行试养,通过三年多的试验探索,掌握了虹鳟鱼发眼卵在江苏的孵化技术,采用半封闭式的养殖模式,突破了国内传统的露天流水养殖方式,解决了虹鳟鱼在江苏度夏难题,形成了一套鱼病防治技术和适合江苏地区的高产养殖技术,并开发出鱼片、熏鱼、烤鱼等加工产品。试验结果表明,只要养殖条件适宜、管理措施得力,虹鳟鱼完全能在江苏养殖,而且生长速度快,畸形率低,口感良好,亩产可达30吨以上,亩效益20万元以上。作为全省三项更新工程项目,这一“虹鳟鱼的引进及产业化开发技术”日前通过了专家验收。该项目的实施对促进江苏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产业化开发及发展外向型渔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在水产业中的比重也正在日益提高。中国淡水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已有《养鱼经》问世。淡水养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池塘精养鲤科鱼类,以投饵、施肥取得高产,并将各种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以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另一类型是在湖泊、水库、河沟、水稻田等大、中型水域中放养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饵料获得水产品。1986年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约4600万亩(约占可养面积的61%),其中池塘占35%,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湖泊占17%,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内蒙古地区;水库占37%,分布全国;河沟占9%,主要在江苏、浙江水网地区。淡水养殖总产量多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以22%左右的速度递增,1986年产量为295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36%。其中池塘占74%,水库占 8%,其余为湖泊、河沟和水稻田的产量。
中国淡水养殖对象除传统的鲤科鱼类外,还增加了非鲫、虹鳟、银鲑、白鲫、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淡水珍珠贝等。人工繁殖技术和网箱培育方法的采用,为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
中国的海水养殖也有较久的历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养牡蛎和藻类养殖的记载。1986年已进行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为488万亩(占可供养殖面积2000万亩的24%),产量为85.8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10%。其中海带占23.7%,紫菜占1.6%,贻贝占24.5%,牡蛎占6.4%,蛏和蚶占17.5%。此外还养殖鲻、鲮、鲈、遮目鱼、对虾、海水珍珠、鲍、扇贝、海参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