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2022年越城区种养殖产业产值

2022年越城区种养殖产业产值

2011年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更新)

[可行性研究报告 - 统计公报]2022-09-21 13:03:18

前言

2011年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更新)

详情

绍兴市越城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面对国际经济增长减速,国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环境,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抓转型、重统筹、惠民生、促和谐、强党建”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宜居宜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先行区、城市管理精品区“三区”建设目标,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城乡统筹提升年”、“基层基础强化年”等活动,全区经济平稳增长,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中求进。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59837元。从三大产业看:一产增加值5.9亿元,增长1.5%,二产增加值69.98亿元,增长5.0%,三产增加值169.18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为2.4:28.6:69.0。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经济社会总体保持稳中求进良好态势。

财政收支同步增加。今年是我区实施新财政体制的第一年,通过进一步增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充分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植有效税源的积极性等举措,全区财政收入和支出同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9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7.7%。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0%,比上年增加3.5个百分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33.3%、18.3%、11.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4亿元,增长7.9%;教育支出4.8亿元,增长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61亿元,同比增长58.1%;医疗卫生支出0.53亿元,增长56.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2亿元,增长5.6%。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9.21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种植业产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畜牧业业产值3.25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0.31亿元,下降13.3%;渔业产值0.99亿元,下降9.0%;农业服务业产值0.16亿元,增长5.0%。农业增加值5.92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51%。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见表1)。

“两区”建设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有序推进,越城区现代农业综合区立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规划面积3.46万亩,规划建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3500亩,水产主导产业示范区3000亩,建设11个技术先进、投入集约、规模适度、管理水平高、体现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鸿港农业、兴隆水产特色渔业,辉达养殖、越州家禽特色畜牧,常青花木、丽谷林场特色林业等20个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计划。粮食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占地面积为4490亩的皋埠上蒋粮食功能区全面完成农田基础设施新建、农业服务中心扩建、“三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并通过省市验收。在皋埠、东湖、鉴湖三镇新启动建设4个粮食功能区,其中规划总面积1084亩的后堡粮食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基本完成。

特色农业效益良好。全区已建成种子种苗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原种场2家,省一级良种场2家,省二级良种场1家,形成了绍兴鸭、中华鳖、红宝鸡、浙东白鹅、兰花五个规模化、科技型、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2011年,种子种苗业实现利润1941.2万元,同比增长3.1%。专业基地效益倍增,实现成交额3.2亿元、利润3966.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7.7%和365.8%。休闲农业观光园总数达20个,总面积8120亩,年营业总收入3131万元。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启动以“两片三线”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进17个村(居)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建成15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完成鉴湖镇域中心集中解困房一期、二期安置,基本建成骆家葑、小皋埠等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房登记发证及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城中村二期稳步实施,完成大湖头村349户5万平方米拆迁工作和外山公寓59户2.3万平方米择房抽签工作,塘下赵村、东湖村拆迁前期工作推进顺利。江家?咀橥胖魈寤?本结顶,叶家堡组团部分楼幢已结顶,伟联组团完成基础工程。城中村改造一期安置房“三证”办理工作全面完成,累计办理10个组团10900套“三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平稳。按2011年新规上工业统计口径(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企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2家。产销同步增长,规上工业实现产值128.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9.41亿元,分别增长11.3%和10.3%;产销率达98.8%,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利润4.25亿元,同比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得分206.99分,比上年提高4.96分。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35家,比上年增加4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5家,比上年增加2家。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4.46亿元,同比增长0.6%,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9.1%;规模以上科技经费投入1.69亿元,同比增长131.0%;纺织服装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3.3%,较去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生态产业园工业主平台作用突出,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区比重达27.1%,较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组建越翔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切实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引导与金融扶持力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11家,比上年增加1家,天龙锡材、盛洋科技、虎王数控等3家企业被列为市级新兴产业重点成长型企业。全年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31.6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4.6%;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去年的20.29%提高到22.17%,提升了1.88个百分点,比重提高率列六个县(市、区)首位。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全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季保持下降5%以上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全年节能目标,为“十二五”节能目标打好扎实的基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降低率为12.78%,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7.4%;淘汰印染落后产能7194万米、织造产能1500万米、节约标煤7779吨,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获市区淘汰落后产能先进单位一等奖。积极开展环境隐患治理,关停生产小铅酸蓄电池企业1家、非法小熔炼企业118家。

建筑业平稳发展。年末共有建筑业资质等级企业89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利润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税金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61.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41亿元,扣除价格指数后比上年增长2.2%。

四、三产服务业

三产发展不断提升。全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8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2.0%,增幅逐季加快,三产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2%,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9%,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服务业份额不断上升,体现了我区“三产强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全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住宿餐饮业增加值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分别拉动第三产业增长3个和0.8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回归平稳。随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的相继退出,汽车和家电消费结束了近年来增速不断提高的趋势,降温明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市场零售总额142.80亿元,同比增长17.3%;乡村市场零售总额3.23亿元,增长18.2%。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汽车类增长2.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9%,增长较快的金银珠宝、五金电料类、石油及制品,同比分别增长45.1%、26.8%、22.9%。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稳定。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7个,全年共实现成交额1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实现利润5.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0%,上缴税金1.22亿元,比上年下降0.3%。超亿元市场10个,实现成交额131.86亿元,同比增长3.6%。

社区服务业积极探索。以“诚信一百”家政服务平台为基础,投资150万的绍兴首个家庭生活服务网络平台正式运行;绿味生态农业实行新鲜蔬菜直供社区的新型营销模式,网点规模不断扩大;蕺山街道日晖桥社区成功创建为我区第三个“全国商业示范社区”;书圣故里社区旅游列入全省社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按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计划总投资额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45亿元,较上年增长32.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97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8.08亿元,增长20.0%。市内企业投资13.8亿元,同比增长35.8%;服务业投入(除房地产)18.92亿元,同比下降6.6%;重大服务业项目投入10.1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共15只,实际完成投资额13.0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4%;区级重点建设项目共20只,实际完成投资额14.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1.2%;全区市重大“三年计划”项目共9只,实际完成投资额7.8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3%。绍兴远洋化纤有限公司无纺布制品生产线项目、鉴湖镇综合市场项目、越州家禽生态养殖精品园、荣海建材等一批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金帝·海曼城、绍兴港现代物流园、解南公路2号地块度假酒店及配套开发项目、城西商贸中心、天宇名都大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推进。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9.44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其中自营出口18.68亿美元,增长28.1%。出口额增幅列六县(市、区)首位,全区出口额除2月由于春节假期因素,其余各月出口额均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月份累计增幅保持在25%以上;外贸流通企业出口占主导地位,全年外贸流通公司自营出口达13.4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1.7%,同比增长26.9%;生产性企业自营出口达5.2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8.3%,同比增长31.2%。

外资利用有所减弱。全年新批外资企业4家,合同利用外资187.4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1.4%,实到外资11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8.5%。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设施优化改善。投入1.22亿元城西小学新建工程、柯灵小学三期扩建和斗门小学迁建工程,均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总投入1500万元树人小学北校区“改幼”工程、少儿艺校综艺楼建设、投入1300万元的英才民工子女学校(群英小学)改造等工程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全面启动城北小学、灵芝小学、皋埠镇中学和马山镇中学新建工程;对照新的省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对全区58所学校进行摸底调查,分两批共申报41所学校参加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定,70.6%的学校创建成功。至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总体略有增加(见表2)。

科技事业创新提升。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创中心辐射力和带动力,区科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省内首家、全国第二家农业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1年新引进入驻单位5家,累计引进单位达33家。全区新认定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家,新认定各类科技型企业29家,其中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含省级新产品)6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754件、1112件。成功举办“2011绍兴市越城区科技商贸服务节”。

创牌贯标继续增加。今年共认定省名牌3只,绍兴名牌16只。服务品牌成新亮点,如新评的省名牌“鲁迅纪念馆景区服务”,绍兴名牌“沈园堂足浴推拿”和“越王珠宝首饰零售”等;书圣故里社区旅游列入全省社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我区“马仁和”和“孟大茂”两家企业(品牌)成功入围全省第三批老字号(品牌)。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东湖镇白莲岙村休闲公园、鉴湖镇王家葑村全民健身广场、蕺山街道蕺山社区文化广场相继落成,皋埠镇文体中心主体结顶。圆满举办首届全民运动会、第八届“绍兴越城邻里节”、第三届鲁艺节文化展演活动。社区元宵灯会、“书圣大舞台”等活动广受好评。骑游队、鼓舞队、排舞队等特色文体队伍日益壮大。全区共有老年体育协会、国际象棋协会、围棋协会、乒乓球协会、桥牌协会等19个单项体育协会。2011年10月成立了越城区体育总会,设体育总会秘书处,负责对各单项协会进行管理和指导。2011年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区。

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深入推进。实施皋埠镇、北海街道、蕺山街道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书圣故里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目前全区完成48个站点建设任务,规划完成率和标准化建设率均达100%,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一是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每门诊人次让利23.04元,门诊均次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下降15.31%和12.69%,门诊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12%。二是传染病防控措施有力。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93.43/10万,同比下降7.73%;麻疹疫苗补种率达到96.06%,脊髓灰质炎疫苗补种率达到96.51%;及时处理各类聚集性疫情23起,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三是卫生监督执法成效明显。开展了餐饮业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摸排和专项治理行动,经营者守法意识明显提高,未发生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地沟油”等违法经营行为;对区属医疗机构实施依法执业分级监管,分级率达100%,取缔无证行医窝点11个,立案查处2起,其中移送公安机关1起,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四是妇幼卫生主要指标稳中有升。孕产妇建建卡率99.85%,产检率99.07%,早孕建卡率95.34%,产后访视率98.84%,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02%,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全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5.5%,母乳喂养率88.73%,婴儿死亡率3.73‰。五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建立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30万份,建档率达到75%;第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65%;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育龄妇女叶酸补服完成年度计划数;继续开展“一站式”婚前医学检查工作模式,婚检率达到100%。六是居民健康教育到位。编印发放公民健康素养读本、健康66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各类健康教育资料61种20万份,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卫生知识知晓率。

计生事业积极促进。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6‰。今年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录用上加大了工作力度,通过选调和公开招聘,90余名卫生技术人员被录用,为基层卫生工作的推进提供了人力保障基础。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所增长(见表3)。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据区公安分局统计,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09764人,其中男性201714人,女性20805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2%和50.8%;非农业人口322664人,占总人口的78.7%。据区人口计划生育和卫生局统计,全年全区人口出生率6.81‰、死亡率5.55‰,人口自然增长率1.26‰。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68元,同比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6917元,同比增长15.1%,增幅比上一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倍数为1.85倍,较上年缩小0.025倍。

劳动就业体系日臻完善。全面深化充分就业社区(村)、劳动关系和谐村(居)、创业型城市创建。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4255人,新增城镇就业5550余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940余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6%。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已建立起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主体,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为补充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实现了全覆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圆满完成市里下达的各项参保目标任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区城乡居民。加强基层低保救助规范化建设,向全区2712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985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医疗救助单位由1家扩展至22家,全年核发医疗救助金153.3万元。积极开展慈善救助,累计发放慈善款物122.8万元,受助困难群众5000余人。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全面。创新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已有38498名企业退休人员到社区登记,赢得退休人员的满意和信赖;加快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新建6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善45个已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93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的运行;全区146位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100%实行集中供养。

2011年,我区还圆满完成了区、镇(街道)、村三级换届,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六五”普法全面启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创新开展,“生态区”、“平安区”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绍兴市丰升水产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博湖县因拥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县名。县辖五乡两镇,驻县单位有巴州种畜场、农二师25团、27团种马场、宝浪油田项目开发经理部等,总人口5.66万人,由汉、蒙、维、回等18个民族组成。全县总面积380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现为16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2%。县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水产、芦苇、旅游、石油为主的资源优势,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湖内有鲤鱼、池沼公鱼、草鱼、鲢鱼、赤鲈等30多个淡水鱼类品种,是博湖县优势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博斯腾湖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加大水产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推进水产产业化进程,把作大作强水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认识培育水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

博斯腾湖具有良好、无污染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资源,适合鱼类生长繁衍。博斯腾湖水产业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过程。80年代前利用原始渔业资源;

80年代后建立渔政管理体制,实行渔业许可制度,走以法治渔的道路;

90年代以后进入渔业捕捞、加工经营新阶段;

到目前的养殖、捕捞、加工、销售综合经营的产业化初级阶段。博湖县水产产业化体系虽已初步形成和建立,但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供、销一条龙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机制不健全。博斯腾湖目前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其巨大的资源极不相称,巨大的资源开发空间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

“九五”期间,自治州提出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博湖县在对博斯腾湖经过多年开发利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提出了“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强化管理抓水产”的思路,博湖水产业日益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2001年县第六次党代会上,将水产业做为我县的五大支柱产业提出,并做为当前首要扶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提出了“湖泊经济”的发展 口号 。近几年,我县经过对水产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利用,水产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到2002年,博斯腾湖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余万元,比建县初期增长了一倍多。

二、积极创造水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

为进一步挖掘博斯腾湖水产资源潜力,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出水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加强水产养殖开发的组织领导。2001年底成立了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水产养殖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沿湖滩涂、沼泽地和被淹没土地进行实地勘察,初步划出了4万亩适宜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地带,由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进行实施。二是积极制定水产发展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博湖县水产养殖开发带优惠政策》(博党办[2001]142号)、《中共博湖县委员会、博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博党发[2003]7号)、《关于博斯腾湖围栏养殖管理的实施意见》(博政办[2003])60号)等一系列文件,采取水产养殖政府每年贴息50万元,大湖苗种投放资金政府每年保证不少于100万元,配齐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以及水、电、税收、水产基地建设和水产市场开发等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县内外水产发展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建立与水产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与技术交流。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水产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县在多年的水产合作过程中,与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水产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县进行授课和实地考察。同时聘请了本地多年从事水产工作的3名退休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开发博斯腾湖水产资源。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品种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无污染的天然绿色水产品前景广阔,名、特、优水产品的发展潜力也日益增强。为此,我县一是在稳定天然捕捞量的同时,采取一年四季活鱼上市的方式,保证天然野生鱼类的均衡上市。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湖滨水产养殖的自然优势,大力引进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引导渔民和农牧民打破常规传统的养殖方式,精养名特优水产品种,以无公害产品为主,主养赤鲈、云斑鮰、虾、蟹、乌鳢等。减少鲤、鲫、鲢、鳙鱼等常规鱼类养殖。目前沿湖水产养殖户已达70余户,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名特优品种占到了30%以上。三是通过不断探索水产开发wenmi.net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水产发展理念、经验和技术,多渠道快速实现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经过对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多年开发、管理、利用经验,2003年,经自治区水产专家组论证同意,我县对博斯腾湖西南小湖区整体承包经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商,引进了浙江绍兴市多年从事水产发展的投资商。通过浙江发展水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方式以带动和发展沿湖的水产发展,尽快扭转我县传统土地为本的发展观念,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快速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县已吸引内地3名大户来博湖县投资开发水产养殖,他们成功精养的蟹、虾等名特优品种,极大地带动着我县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的信心。这是外来户的加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而且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通过西南小湖区整体经营承包的成功运作,使我县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成功缔结为友好县区,这将为联合开发博斯腾湖水产等自然资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不断发挥水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我县在建立水产业龙头企业之前,一直以捕捞鲜鱼,出售冻鱼的传统生产方式缓慢发展,年产量停留在2000—2200吨左右,渔业生产工具原始而单一,经济社会效益很低。80年代,初步建起了鱼制品企业,开始生产商品鱼罐头,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使鱼制品产销量很低,水产渔业效益低下。随着池沼公鱼资源的迅速壮大,1998年在原有的鱼罐头食品厂、水产饲料加工厂、水产供销中心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以水产产业化为目标的水产龙头企业---蓝翔水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抓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实施对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完善设备,建设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积极与国内先进省区市进行横向技术交流和合作,实现了加工技术的顺利嫁接和有效跨越,拥有了自己的水产品牌—“斯腾”,取得良好效益。1999年,蓝翔公司生产的水产加工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也由原来年产量250吨的鱼制品厂发展到年产3000吨的现代综合水产企业。形成了冻烤系列出口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其中池沼公鱼制品在日本市场被评为特A产品。池沼公鱼产品出口也填补了新疆鱼类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一项空白。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2002年初,我县以内引外联的方式引进辽宁丹东诚丰公司,组建成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企业整体产权出让,使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做强做大。公司拥有罐头厂、养殖场、烤鱼车间、急冻车间,以池沼公鱼深加工为主,年生产能力在3000吨左右,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年出口创汇200—300万美元。主要产品包括公鱼系列和鱼制品罐头食品,其中公鱼系列散烤公鱼、带卵气烤公鱼、油炸公鱼、水煮公鱼、单冻公鱼、串烤公鱼、鲫鱼串、烤麦穗鱼、河虾串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深受欢迎。目前,在各种水产品的出口的同时,国内各省区都有“斯腾”品牌的产品。2001年公司所产的辣味鱼罐头被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公鱼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腾湖”水产品被评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公司采用绿色环保加工工艺,开发绿色特色水产食品,已取得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正在积极申报NACCP认证。2002年,企业经自治区外经贸厅审批获得产品直接出口权,实现了为当地直接创汇的能力。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不断地调整博斯腾湖水产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龙头带动作用。

五、继续强化水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不断强化提高两个渔场和一个养殖场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确保苗种供给、捕捞这一基础性水产经营环节的正常运转。通过养殖场多年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逐步实现了养殖品种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目前养殖场已经成为我县一个重要的优质特色养殖基地。自2001年以来,我县已完成本地野生名特优品种赤鲈、云斑鮰的人工繁殖及人工驯养科技攻关,2002年实现人工繁育赤鲈苗100万尾,云斑鮰20万尾。2002年,成功完成了南美白对虾、云斑鮰、赤鲈、翘嘴红舶、加洲鲈、螃蟹、湖藕等7个项目的科技攻关,为今后大面积规模化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发建设博斯腾湖水产苗种早繁基地。该工程已于2003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年底竣工。早繁基地主要是利用博斯腾湖特色优良鱼类品种及国内外名特优品种建设年产早繁良种鱼(虾)苗1—2亿尾,培育大规格优良鱼类品种100吨,供应本县养殖开发带、大小湖资源增殖及南北疆市场所需的优良品种,示范养殖部分名、特、优商品鱼的综合良种生产基地。基地的建成,将为博斯腾湖乃至新疆的渔业发展起到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工建设的博斯腾湖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也将于今年完工,该中心将集科研、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生产以及保护动物经营于一体,3—6年可实现博斯腾湖流域水生野生动物放流及鱼类生物学、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饲料、鱼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极大地改善博斯腾湖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是加大水产品牌宣传促销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和原产地保护意识,积极申报博斯腾湖野生鱼类绿色水产品认证。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加大“博斯腾湖牌”、“斯腾牌”、“西海牌”商标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扩大博湖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今年采取了设立博湖鱼销售专营网点,县财政补贴网点建设经费10万元的方式,建立建全营销网络,保证常年供应博湖鲜活鱼、冻品鱼和软包装半成品鱼,通过产品均衡上市,树立博湖鱼的品牌,把博湖绿色水产品更好地推向了市场。

六、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

良好的水产技术服务是发展水产养殖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我县水产养殖起步晚,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顾虑较多等因素,我县在积极扶持鼓励和大户带动的情况下,在水产养殖开发工作的重点乡、镇配备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或挂职。基本上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使每一个养殖村都产生了1—2名养殖技术骨干。同时渔业科技人员每年到乡、镇举办3至4期养殖技术培训班,年底统一举办养殖技术研讨会,促进农民养殖技术提高。通过加强渔业科技部门和养殖户的结合,参与或带领养殖户举办水产专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在农牧民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渔业科技部门及时总结制定重点养殖品种的规范化养殖技术,定期向养殖户提供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资料,更好地促进生产和销售。

七、积极推进水产资源整体开发经营步伐,加快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

按照整体整合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目标,大力实施水产产业化经营战略,根据目前湖区水产渔业资源由我县统管的经营管理现状,加快资源整合和生产经营优化组合步伐。充分利用博斯腾湖资源优势,实现博斯腾湖资源的增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实现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产业化整体经营目标。通过主攻大湖增值与保护,发展湖滨、湖湾养殖,提高大湖产出能力,规范小湖生产经营,搞活流通加工,树立品牌形象,强化以法治渔,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水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

到2005年,实现水产业(含芦苇业)占农业总产值由目前的13%提高到18%;

到2010年,实现水产业(含芦苇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通过整合实现全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体经营,实现水产业的飞跃发展,力争把我县建成疆内乃至西北最大的集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生产、批发、销售为一体的水产基地,把水产业做成博湖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为推动博湖乃至巴州的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

绍兴市丰升水产专业合作社是2010-09-19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藕泾村。

绍兴市丰升水产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3306025633104321,企业法人钱荣,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绍兴市丰升水产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水产养殖;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为成员提供与生产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在浙江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18991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302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绍兴市丰升水产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