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红梗叶甜菜的栽培种植

适宜地区

红梗叶甜菜的栽培种植

适应性强,全国各地均可种植,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冬季可进行保护地栽培,其余季节可露地种植,长江以南地区可常年在保护地、露地栽培。

红梗叶甜菜分为春秋两季栽培,以秋季栽培为主。在长江流域,从8月上旬至10月均可播种,早播的当年可以采收,晚播的以春季采收为主。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以采收幼苗为主。此外,夏季也可于6月播种,但由于气温高,应采用遮阳网栽培,8~9月上市。一般品种播种适期为10~11月。

栽培技术要点

1. 露地栽培。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栽培,北方地区春、夏、秋可以在露地栽培,收获小植株的,播种后50天左右即可收获;擗叶收获,一次栽培可以多次收获,一般春季2—3月播种,4月开始收获,一直收获至入冻前。

2. 保护地栽培。一般在北方的冬季日光温室中进行,选用红梗牛皮菜品种,擗叶收获,在元旦至春节期间作为特菜供应。8—9月播种;9—10月定植,元旦至春节供应。

3. 育苗。采用苗畦、营养钵育苗均可,或者用直播苗畦中间拔下来的小苗,因播种材料是叶用甜菜的果实,个体较大,播种时覆土宜深,1~1.5厘米,每粒“种子”出苗3株左右,定植时分开定植。育苗移栽每667平方米用种量约0.5千克。

4. 直播。小株一次采收一般采取直播的方式,条播、撒播均可,播后覆土1~1.5厘米,覆土后镇压,然后浇水,即可等待出苗。直播每667平方米用种量约2.0千克。

5. 苗期病害与预防。叶用甜菜苗期很容易发生病害,主要有两种病害:甜菜黑脚病和甜菜根腐病。

①甜菜黑脚病。又称蛇眼病,茎基和根部染病,发芽后不久即显症,严重的未出土即病死,病株幼苗接近地面的胚茎变褐,后茎部缢缩,引起猝倒。病原菌为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流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发病适温19℃,土壤干燥易发病,施肥不当、生长衰弱、土壤偏碱发病重。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消毒,用52℃温水浸种60分钟。二是繁种时采用无病母根。三是加强栽培管理,有条件的每667平方米施硼砂0.1~0.6千克,可提高抗病性。四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②甜菜根腐病。幼苗和大苗均可发病,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由腐霉菌为主的可引致猝倒,由丝核菌引起的多不呈猝倒状。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有时两菌复合侵染,致幼苗根部很快腐烂,后期染病常常引起干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终极腐霉和立枯丝核菌均为土壤习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青梗甜菜、白梗甜菜等品种。选耕作层厚、土质肥沃、pH6.5~7.2、排渗水好的地块种植叶甜菜。二是种子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按种子重量1%拌种消毒。三是播前对土壤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6千克消毒,均匀撒在土壤上耙入土中后再播种。四是发病初期浇灌50%福美双300~400倍悬浮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粉剂800倍液,效果优异,每株灌对好的药液300~400毫升。

6. 整地、施肥、做畦。叶用甜菜虽然耐瘠薄、耐盐碱,但也喜欢肥沃、疏松的土壤,播前应平整土地,深耕土壤,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5000千克、复合肥50~100千克,均匀铺施地面,用旋耕机或人工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做成宽1.3~1.5米、长8~10米的平畦。直接播种的畦面应细、软、平。

7. 定植与定苗。育苗移栽多次采收的,定植株行距为25~30厘米×30~40厘米。直播一次性采收的,播种后须分次间苗,播种后30天左右的小苗间拔采收即可上市销售,定苗株行距为10~15厘米×15~20厘米。

8. 田间管理。叶用甜菜为栽培容易的蔬菜,稍加管理,就能生长良好。叶用甜菜定植或定苗后,要及时地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湿润,一次性小株采收的,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收获前3~5天应停止浇水,以保证商品质量。育苗移栽的除基肥施足外,生长收获期间还要追肥,可在每次收获以后,进行追肥,每次每667平方米施用尿素10千克左右。温度低时生长慢、收获少,宜少浇水少施肥。温度高时,生长快、收获多,宜多浇水多施肥。具体的管理,应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一、垄作甜菜栽培的优越性 1.采取秋季起垄,人工点播,延长甜菜的生育期。起垄栽种解决了因机力下地晚、气温低造成的播期晚、不易保苗、产量低的问题,且由于起垄后地面采光面增大,地温比平播的高,增加有效积温,利于积雪早融化。早春一能下地即人工进行点播,比陆地播甜菜可提早20天左右,前期积温高,生长快,有利于甜菜早发早长,比平播甜菜的生育期延长12天。垄作栽培无论地面是否平整都可确保每穴有种子,垄沟进水避免地不平造成积水,干旱季节也可在沟中灌水浸垄,阴雨气候,利于排水,确保全苗,为甜菜高产高糖奠定基础。

 2.增加了土壤厚度和肥力,透光通风效果较好,充分发挥垄作甜菜的边际效应,促进根生长快,个体大。与平作相比,每一行垄相当于一个小边际,充分体现了大田的边际效应,增加了通风透光性,光合作用强,促其块根膨大,提高单株产量,增产效果较明显,有利于形成高产高糖。

 3.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甜菜含糖率。甜菜的含糖率在一定范围内与密度成正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甜菜含糖率呈上升趋势。通过缩短行距,人工点播,提高保苗率,667平方米保苗6670~7411株,比平作667平方米保苗增加1000~1500株,增加了667平方米保苗密度,将甜菜的单株重控制在1~2千克,其含糖率最高,在地下水位高、盐碱地、土质粘重的地区,增糖效果显著。在我团,甜菜含糖率提高2个百分点。

 4.合理灌溉,减少水害,降低后期褐斑病的发生。甜菜喜水,但也怕水淹,由于地不平,采取平作不易控制灌水量,水过多促叶生长,易造成水淹烂苗、腐烂死苗,降低含糖量;水过少不利肥料吸收。垄作种植后可根据甜菜不同生育期灌水,做到勤灌,少灌,有利于甜菜块根膨大。

 5.机力起垄易采挖。平作时由于土质粘重,用机力起拔后人工不能直接拔出,仍要用铁锹才能起出,起垄后土壤厚度增加,较易采挖,便于收获。

 二、主要技术指标

 1.产量指标

 667平方米产6000千克。

 2.产量构成

 上等肥力的地块667平方米保苗4500~5000株,中等肥力地块保苗5000~5500K,下等肥力的地块保苗5500~6000株,收获株数5000株左右,单株块重1~1.2千克,块根含糖率14~15%。

 3.品种选择

 根据地理特点一定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4.肥水指标

 全生育期施标肥150千克,有机肥2000千克以上,氮、磷、钾比为1∶0.5∶0.15,全生育期浇水4次。

 三、播前准备

 1.土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中上等肥力、灌排条件好的砂壤土和轻粘土,严禁重茬和迎茬,实行3~5年的轮作,前茬以麦类、豆类、油菜、瓜类为宜。

 2.施肥

 667平方米施腐熟厩肥2000~3000千克、二铵25千克、尿素10千克、钾肥8~10千克,于冬翻犁地前一次性施人。

 3.整地

 早春土地解冻时,机力耙、耱、镇压,达到“六字”标准。

 4.起垄

 垄沟距90厘米,沟高30厘米,垄面宽50厘米,做到垄面上细、碎、无坷垃,冬前起垄。

 5.种子处理

 采用种子包衣技术,预防短期苗期虫害及病害。

 6.适期早播

 早春气温回升快,风多,土壤蒸发量大,不易抓全苗。采用垄作栽培克服了抓全苗难这一关键。当5厘米土温达到8℃播种,一般在4月10~25日,667平方米播种量500克,播深3厘米,株距16~18厘米。

 四、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①土壤处理因我处地下水位高,杂草大,于播后苗前667平方米用72%都尔150毫升地面喷雾。

 ②查苗补种株间距大于50厘米处予以补种。

 ③及时定苗两对真叶时及时定苗,去小留大,去弱留壮,去病留健,杜绝双株,去苗时带根。

 ④中耕、松土、除草苗期中耕3次,人工除草1~2遍。

 ⑤叶面追肥定苗后至封垄前;叶面追肥两次,667平方米用硫酸锌和硫酸二氢钾各200克。

 ⑥虫害防治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等农药防治甜菜象甲、跳甲和甘蓝夜蛾。

 2.叶丛繁茂期管理(6月上旬~7月上旬)

 ①追肥封垄前667平方米施尿素25千克、二铵15千克。

 ②浇水第1水于6月上旬灌溉,第2水与第1水间隔15~20天。采用垄作栽培可解决田间浇水时由于土地不平整而造成烂根的现象。

 ③化控于6月上中旬叶面喷施矮壮素,防止甜菜叶片徒长。

 ④病虫害防治667平方米可用50%多菌灵100克和20%粉锈宁70克,防止白粉病和褐斑病发生,用敌杀死20毫升防治甘蓝叶蛾的发生。

 3.块根糖分增长期管理(7~9月)

 ①叶面追肥667平方米施磷酸二氢钾200克,加硼砂100克,有利于块根膨大和糖分积累。

 ②灌水灌第3水,严防高温灌水。

 ③防病害防治褐斑病、白粉病、根腐病。

 ④保叶严禁采叶,防止牲畜啃踏。

 五、适时收获

 10月上旬收获,要求做到“四净”,挖净、削净、拾净、运净;“四随”:随起拔、随切削、随堆积、随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