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号插田到什么时候才收割
7月25日。水稻早熟品种收割在100天之后,晚熟品种约为150天之后,水稻秧苗在插秧后120天之后可以收获,也就是7月25日。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中国南方地区农田多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也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农民种田插秧和培育果苗,应该发展哪样?
? “小满种棉花,秋后不归家”是关于小满节气的谚语,也是关于棉花种植的谚语,其中包含了重要的农事知识。
一、“小满种棉花,秋后不归家”是什么意思? 这是河北一带出现的谚语,反映的是河北一带北方的节气特点。这一谚语的意思是:在小满时才种棉花,秋后收成就不会好。所谓“不归家”就是无法运回家,是说收成不好。这一谚语告诉人们,小满时节种植棉花就迟了。表达类似意思的谚语还有:小满种棉花,光长柴火架;小满种棉花,有柴少疙瘩;小满种棉花,种了也白搭。
? 那么,棉花应该在什么时候种植呢?毫无疑问,应该在小满节气之前种下去。至于具体时间,我们还是来看看谚语是怎么说的吧:清明前,好种棉(华中);棉花种在立夏前(华东);清明玉米,谷雨棉,谷子播到立夏前;谷雨种棉花(辽宁);要得棉,谷雨前;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河南);谷雨断了霜,棉花播种忙。从这些谚语可知,虽然南北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是在谷雨期间种植棉花。
二、小满不宜种植棉花忙什么? 小满时节,麦子开始灌浆了,雨水增多了,此时的农事主要是忙于夏收、夏种、夏管工作,农事活动进入了繁忙的季节。
? 小满时节的农事,在全国各个地区是有所差异的,比如,对南方来说,此时已是水稻抽穗期,要加强对水稻的管理;而在东北地区,人们要给农作物间苗、定苗,查田补种,灭草松土;在西北地区,人们给冬、春小麦浇水、松土,防治病虫害;华中地区夏熟作物先后开始大规模收割。
? 而小满时节最主要的农事是与小麦有关。“小满”这个名称就是来自“小麦灌浆”。比如,“小满小满,麦粒渐满;麦到小满日夜黄;小满三日望麦黄;小满十日满地黄;小满十八天,不熟自干;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小满十日见白面;小满麦定胎(河南);小满三天遍地黄,再过三天麦上场(江苏);小满三天望麦黄。
三、关于小满的谚语? 上面说到一些与棉花、小麦有关的小满谚语,下面再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小满谚语。这些谚语是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对于农事非常重要。
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湖南)
秋过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湖北)
小满好插田,芒种快种豆。(湖南)
小满栽早禾,不够养鸭婆。(江西)
小满玉米芒种黍。(河北)
小满前后,点瓜种豆。(山西)
小满种胡麻,至老也开花。(内蒙古)
油菜不过小满。
小满雀来全。
小满前后蜜蜂飞。(河南)
小满节无雨,黄梅节少雨。
大雨下在小满前,农民不愁水灌田。(云南)
农村插秧和抛秧有何区别?哪种产量更高呢?别看我是眼镜哥,我对种植水稻一样在行!
在农村,我们山区梯田栽秧,经历了从采取插秧到抛秧再回归插秧方法的演变。以前,祖祖辈辈都采取插秧定植方法,后引进抛秧技术,现又采取插秧方法。
在方法的不断演变中,两者区别、优劣一目了然。下面,我以山区梯田栽秧经验分析二者区别:
一、秧苗育苗方式不一样
插秧用苗,可以用水田育苗,也可以用旱田育田。而抛秧只能用旱田育苗,用水田育的苗抛不均匀。
二、对秧苗定植时机不一样
插秧用苗,在秧苗10至20厘米左右随时可以插用。但是抛秧苗绝不能超过10厘米,否则抛下去的秧苗,很多不是根部着地,有许多浮秧,成活率极低。
三、对稻田控水不一样
插秧的稻田保留水深1厘米到10厘米都可以。但是,抛秧的稻田水深不能超过1厘米,最好是直接抛在稀泥上,成活率最高。而且山区梯田靠天上下雨储存水量,如遇干旱天气,抛秧因储水少则容易出现干涸,损失严重,所以现在,我们还是采取插秧方法定植。
四、插秧行距、株距相对均匀,后期除草、施肥、喷药管理方便,抛秧则相对欠缺一些。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区别外,还有就是插秧费时费力,而抛秧简单快捷等区别。
就产量而言,两种方法的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不管采取插秧方法,还是抛秧方法,农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产量,而定植只是开始,后期管理更重要,我简要补充一下:
一、肥水管理
1.肥料管理 施足定植前底肥,控制分蘖期追肥,补充胎期、花期壮粒肥。
2.水分管理 按“浅--深--浅”口诀控制水量。定植成活期要浅水,分蘖成长期要深水,花期以后要浅水。
二、病虫害防治
1.水稻病害 常见病有稻瘟病、纹枯病等。具体病害要仔细观察,对症下药。
2.虫害 常见的有飞虱、卷叶虫、食心虫、青虫等。
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分析,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7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