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龙眼、荔枝藻斑病是什么?

Cephalearos virescens Kunze

龙眼、荔枝藻斑病是什么?

症状(图2-42)

图2-42 龙眼、荔枝藻斑病

1.病叶 2.孢子囊梗、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藻斑病主要发生在成叶和老叶上。主要发生在叶片表面,偶尔发生在叶背。发病初期,在叶面生淡黄褐色针头大的小圆点,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辐射状扩展,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的毛毡状斑。毛毡状斑微隆起,表面有略呈放射状的细纹。随着病斑的扩展,病斑中央逐渐老化,呈灰绿色或橙**,有的表面平滑,色泽较深,边缘保持绿色。藻斑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10mm。

病原

藻斑病是由寄生性红锈藻(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异名为C.parasiticus Karsten所引起,除为害龙眼、荔枝外,亦为害柑桔(叶和果实)、杧果、黄皮、橄榄、番石榴、蒲桃、茶、油茶、樟树、相思、合欢、重阳木、冬青、胡椒和梧桐等几十种果树和阔叶树。病部表面毛毡状结构为红锈藻的营养体(藻丝体),由稠密细致的二叉分枝的丝网构成。营养体可侵入叶片皮层和树枝(嫩梢)的皮层组织。在叶内,红锈藻的细胞呈链状,相互连接成丝状体,延伸在叶片组织细胞间。丝状体(藻丝体)具分隔,细胞短,内含许多红色素体,呈橙**。表面的毛状物系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梗从繁殖阶段的藻丝体上长出,红褐色,有分隔,毛发状,末端膨大成头状,上生8—12条叉状小梗,每1小梗顶端着生1椭圆形或球形、单胞、红褐色的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遇雨水破裂,散发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椭圆形,双鞭毛,侧生,无色,可在水中游动。

发生规律

红锈藻以营养体在寄主病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间,在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易脱落,借雨滴飞溅或气流传播。孢子囊在水中散放出游动孢子,落在叶上萌发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组织。在嫩枝上,红锈藻侵入外部皮层,使病部略膨大,为其它病菌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侵入叶片组织气孔的芽管,逐渐发展成为丝状营养体。丝状营养体在叶片角质层和表皮之间繁殖,并大量穿过角质层在叶片表面由中心点作辐射状蔓延,有时穿过表层侵入叶片的下层组织。病部再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传播,反复侵染。

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孢子囊的产生和传播。因此,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藻斑病的扩展蔓延迅速。生长衰弱的老树及树冠下部的老叶常受害严重。树冠和枝叶密集,过度荫蔽,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普遍。土壤瘠薄、缺肥、干旱或水涝和管理差等原因造成树势衰弱,常易受害。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

合理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注意排水。适度疏剪和短截,避免果园过度荫蔽,以增强果树的生长势,提高抗病力。

2.清除病枝落叶

及时清除病枝落叶,并集中烧毁,以消灭侵染源,减少本病的发生。

3.喷药保护

于4月下旬或5月发病期,在发病严重的果园喷布0.5%波尔多液1—2次。不仅当年减轻其为害,同时可减轻下一年的为害和损失。

看叶子应该是荔枝藻斑病,相关解决方法如下。

症状:

藻斑病主要发生在成叶和老叶上。发生在叶片表面,偶尔发生在叶背。发病初期,叶而生淡黄褐色针头大的小圆点,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辐射状扩展,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的毛毡状斑。毛毡状斑微隆起,表面有略呈放射状的细纹。随着病斑的扩展,病斑中央逐渐老化,呈灰绿色或橙**,有的表面平滑,色泽较探。边缘保持绿色。藻斑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10mm。

荔枝藻斑病发病规律

藻斑病是山寄生件红锈藻所引起。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抱子囊的产生和传播。因此,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藻斑病的扩展蔓延迅速。生长衰弱的老树及树冠下部的老叶常受害严重。

树冠和枝叶密集,过度荫蔽,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普遍。土壤礴薄、缺肥、干旱或水涝和管理差等原因造成树势哀弱,常易受害。

荔枝藻斑病防治措施

(1)合理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注意排水。适度疏9y和短截,避免果园过度萌蔽,以增强果树的生长势。提高抗病力。

(2)做好修剪工作,采后要做好修剪工作、把病枝、虫枝,弱枝剪除,对于荫敲的荔枝园要加强修剪工作,使果园通风透光,修剪后喷施1次1-2波关度石硫合剂。

(3)藻斑病严重发生的果园可喷施1%波尔多液或0.5-1波美度石硫合剂。于4月下旬或5月发病期,在发病严重的果园喷布(0.5%波尔多液1-2次,或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200倍液。或25%漠菌睛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不仅当年减轻其为害,同时可减轻下一年的为害和损失。

希望能帮到你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