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生物防治害虫的例子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内容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 1号防治天牛(线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生物防治害虫的例子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年唐代刘恂著《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敌防治,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在美国,利用苏芸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作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力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意义 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生物防治

据一本古书《南方草木状》的记载,在南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着一种口袋上街叫卖,这种口袋是用席子做成的,口袭中放有许多树枝树叶,枝叶上挂着虫茧,虫茧看上去就象薄絮,里面裹着一种虫蚁,这种虫蚁颜色为赤**,比普通的的蚂蚁要大一些,卖的时候连同薄絮一起卖掉,至此,你也许要问,有谁会去买这玩意呢?买它干什么呢?原来,南方盛产柑桔,柑桔树上有一种害虫,专门为害果实,买这种虫蚁就是为了防治这种柑桔害虫,如果没有这种虫蚁的话,桔子会被害虫吃得无一完好.这种利用虫蚁防治柑桔害虫的记载,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本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名词,它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真茵、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和螨类、益鸟、鱼类、两栖动物等来抑制或消灭害虫,利用抗生素来防治病原菌,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制菌,以菌治病.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用蚁防治柑桔害虫以外,还有很多利用益鸟和青蛙防治害虫的例子.

然而对于益鸟和青蛙的利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于是,人们又从益鸟吃虫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养鸭治虫.明代有个名叫陈经纶的人就在一个名为《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曾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养鸭治蝗便是他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明清时期,养鸭还不仅用来治蝗,同时还用来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种,它它以谷芽为食,因此,成为稻田害虫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区的人们已开始养鸭来防治蟛蜞对水稻的为害.养鸭治虫,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还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是中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实例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少见并发症分析

在此案例中,赵某喷洒剧毒农药,并非是要防止偷瓜,所以不属于间接故意。而是犯罪过失,但其导致结果严重。所以应该属于过失致人死亡 构成犯罪

我国刑法在犯罪认定方面,如果要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就必须证明其在主观上存在罪过,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行为,并且在主观罪过与客观行为和结果之间具有联系。某一行为,只有符合全部构成要件时才能认定为犯罪。

施某的死 其直接原因是因为食用了农药蔬菜。且喷洒剧毒农药行为已经是一种违法行为。赵某对此已经有所预见却还是实施喷洒

赵某喷洒农药,做出了警示标牌,以为有了警示标牌就能防止采摘,这一行为,存在着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行为可能发生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态度,属于过失犯罪。

对于犯罪过失 如果造成较轻的危害的话 可以不进行刑事处罚,但赵某的行为导致施某的死亡,所以其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但考虑到赵某的动机只是防止虫害,且已进行了预防提醒,且施某的死亡的一部分原因 是因为忽视提醒而偷拿赵某的菜。 所以赵某应该从轻处罚。

一、 有机磷农药概述

 有机磷农药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大多为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常用的有:辛硫磷,对硫磷(1605),马拉硫磷(4049),敌敌畏,敌百虫,内吸磷(1059)和乐果等。

1.理化特性 除少数品种如敌百虫外,有机磷农药多为油状液体,具有类似大蒜臭味。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及动植物油,对光、热、氧较稳定,遇碱易分解破坏。敌百虫为白色晶体 能溶于水遇碱可转变为毒性更大的敌敌畏。

2毒理 有机磷农药能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及完整皮肤和黏膜吸收进入机体,并随血流迅速分布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其中以肝脏含量最高,其次为肾、肺和脑等组织器官。有机磷农药的毒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造成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乙酰胆碱(che)不能被及时水解而大量积聚,导致胆碱能神经的高度兴奋,表现出一系列的毒蕈碱样、 烟碱样及中枢神经症状等。

 3临床表现 有机磷中毒大多为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⑴毒蕈碱样症状: 由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亢进所致,出现较早。瞳孔缩小、多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呼吸衰竭。

 ⑵烟碱样症状: 主要因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过度兴奋或麻痹所致。表现为肌肉纤维震颤,严重者出现肌无力、全身瘫痪,最终因呼吸肌麻痹而窒息死亡。

 ⑶中枢神经症状: 因中枢神经细胞间突触处乙酰胆碱积聚所致。如头昏头痛、言语障碍,严重者出现昏迷、癫痫样抽搐等,最终因脑水肿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4. 诊断: 根据有机磷农药接触史、临床表现,结合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以及患者体表、呼出气或呕吐物中具有特殊的类似大蒜臭味,并排除其他中毒和疾病后,进行综合分析,即可做出诊断。

 5. 急救与治疗 由于有机磷农药中毒尤其是急性中毒大多发病急、变化迅速,严重者数分钟内即可死亡,必须分秒必争,积极抢救。

 ⑴迅速清除毒物,终止毒物的继续吸收

 ⑵尽快给予特效解毒药 常用的解毒有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如解磷定、氯解磷定等)两类。

 ⑶对症治疗、加强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

 二、 有机磷农药中毒少见并发症

 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3年《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等115种中文杂志报道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例计323例,其中少见并发症130例,占40.25%。少见并发症主要包括中间综合征26例(严重者致呼吸肌麻痹7例,占中间综合征26.92%),占20.00%;急性胰腺炎15例,占11.54%;迟发性神经病14例,占10.77%;呼吸衰竭13例,占10.00%;心律失常7例 ,占5.34%;腹膜炎6例,占4.62%;双目失明5例,占3.85%;阿托品中毒4例,占3.08%;急性肾衰4例,占3.08%;阿斯综合征3例,占2.31%;其他34例(其中癫痫、肠梗阻、血红蛋白尿、甲亢、急性肝衰竭、消化性溃疡穿孔各2例, 肝损害、心肌炎、心绞痛、心肌梗塞、红斑性肢痛症、木僵、中脑旁中央综合征、呼吸道慢性中毒、下消化道慢性中毒、gullain-bana综合征、脑出血、横纹肌裂解症、高血压危象、急性涎液潴留、腮腺炎、胆囊炎、乙肝、心源性脑缺氧、脓胸、听力减退、帕金森氏综合征各1例),占26.15%。

 1. 中间综合征(ims)

ims是由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因其在发病时间上居于有机磷中毒后的急性胆碱能危象和迟发性周围神经病之间而得名。由senanayake1987年首先报道。

ims发病机制:本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是乙酰胆碱脂酶活力被抑制后,蓄积在突触间隙内的大量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使其失敏,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而出现骨骼肌麻痹。ims的发生与个体差异有关,有些人n受体特别容易失敏,这可以解释同样服毒,为何仅极少数人发病。

ims临床表现:⑴多发生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7天内;⑵首发主要症状为胸闷;⑶以第ⅸ、ⅹ对颅神经支配的肌力弱多见,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抬头无力,眼球运动受限,呼吸肌麻痹并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⑷ims引起的呼吸肌麻痹发生和发展非常迅速,一般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紫绀,呼吸逐渐停止,常危及生命;⑸ims的最突出特点为出现呼吸衰竭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般于数分钟后紫绀消失,神志转清,患者可作动作或书写表达意愿,但不能作自主呼吸,部分患者可以在治疗期间短暂恢复自主呼吸,持续数小时后病情再次恶化;⑹ims持续时间为2~18天,常因病程长,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

ims诊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在急性胆碱能危象症状消失后2~7天出现以部分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屈颈肌、四肢近端肌肉和呼吸肌的肌力减弱或麻痹为特征的一组临床表现。全血胆碱脂酶活力持续减低可以辅助ims的诊断。特征性肌电图改变为发现高频率刺激神经显示肌肉反应波幅递减,类似重症肌无力,提示神经肌肉传递障碍。

ims治疗:ims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对呼吸肌麻痹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防治肺部感染,并根据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胆碱脂酶复能剂虽可直接改善神经肌肉传递,但其用量与ims发病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