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茶经文言文翻译

1.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文言文翻译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2. 茶经全文有多少字

《茶经》全文有7000余字。

《茶经》是唐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茶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过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鉴赏等多方面内容,对后世茶艺影响巨大。《茶经》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民国,历来相传的《茶经》刊本共有60多种。但现存的哪种版本《茶经》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学界涉猎较少,没有定论。

沈冬梅1994年就开始了对《茶经》的研究。她先后对国内外现存的50多种《茶经》版本进行了认真对照,确认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经》,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经》,它刻印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扩展资料如果说唐代以前中国人喝茶的历史还是比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着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国人的饮茶进入了有完整的理论与体例的时代。陆羽是个孤儿,自幼生长在寺院之中,长大成人之后,他谢绝了入朝为宦的邀请,行遍半个中国,采茶制茶,品茶觅水,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余字的《茶经》。

这部书第一次全面记载、论述了与茶相关的多种问题,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与总结,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故宋人梅尧臣有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人民网--茶经古籍:现存最早《茶经》版本人民网--道不尽的茶事(美在生活)。

3. 请帮忙解释《茶经》四之器中的一句话

这是《茶经·四之器》一章中,作者谈到茶碗的选择时,补充说明的一段话,还是对越州瓷的赞赏之言。不过这位朋友在点标点时有个小问题,所以话就不好理解了,再者,对这句话的翻译,最好把它前面那句也加上: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拣陶,出处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现在来简单解释一下:杜毓是晋代文人,写过一篇《荈赋》,里面到择茶用具时,有“器择拣陶,出自东瓯”这样一句,就是说如果选瓷制的茶具(古人把瓷说成是陶的一种),最讲究的便是“瓯”了,而这个瓯,从地理上说,正是唐代的越州,所以《茶经》里讲“瓯,越也”。但是瓯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是茶盏,这是第二个瓯——“瓯,越州上”,就是说瓷制茶具,真的是以越州所产的为最好,而这最好的越瓯是什么样儿的呢?唇口不加厚,即不卷,而底圈加厚,但不做成高脚形,就是这个形状。容量“半升已下”,是“已下”不是“以下”,两个词有区别,“已下”是说达不到半升但也差不了多少,而“以下”那只要少于半升,差距多少都无所谓了。

现在我倒想反问这位朋友一句,为什么对《茶经》这样感兴趣呢?你能这样提问说明你读此书读得很细,是想写点关于《茶经》的东西?还是对唐代的茶事感兴趣呢?我本人在顾渚,因为爱好在做茶,有计划想复制唐代的制茶、饮茶法,主要依据就是《茶经》,愿意与你多多交流。

4. 文言文翻译《新唐书·陆羽传》天中宝,

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

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

召见他(时),见他衣衫褴褛,带着品茶的器具走了进来》。。季卿不在意他的失礼?

新唐书.钱徽传的翻译!不对不给分!

新唐书杜甫传翻译>的翻译

召入拜授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为与自己关系好的杨浑之、翰林学士李绅以及周汉宾来找钱徽说情让他们考中进士科。杨浑之是杨凭的儿子,给段文昌送了许多古代的法帖字画,都是世上的珍宝。钱徽没有使二人如愿以偿,自行选取杨殷士、苏巢。苏巢是李宗闵的女婿,杨殷士是杨汝士的弟弟,都和钱徽关系密切。段文昌很生气,正要前往剑南西川任节帅,入朝辞行,就上奏说钱徽通过私情来选拔士人。皇帝询问李绅和元稹,当时元稹与李宗闵有矛盾,因此一同排挤钱徽说他徇私。皇帝下诏命王起、白居易复试,结果落选的超过一半,于是贬钱徽为江州刺史。杨汝士等人劝钱徽拿出段文昌、李绅的私人书信为自己辩白,钱徽说:“如果心中无愧,哪里用得上辩解证明呢?”命令子弟烧掉了那些书信。

当初,江州有强盗抢劫进贡的船只,负责捕捉的官吏抓住江边的二百名恶少拘禁审讯,钱徽查知他们冤枉,全部释放。几天后,在舒州抓住了真正的强盗。州里有牛田钱一百万,刺史拿来作宴饮赠送之用,钱徽说:“这是农耕的备用资金,能够挪作他用吗?”命令作为贫民的租税上缴。钱徽与薛正仑、魏弘简关系好,此二人先死,钱徽抚养他们的遗孤直到长大成人谈婚论嫁。任庶子时,韩公武行贿结交公卿,赠送钱徽二十万贯钱,钱徽没有接受。有人说他不是当权的人可不必谦让,钱徽说:“收取与否取决与道义而不是官职。”当时人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文宗即位,召入朝廷拜授尚书左丞。一次正好碰到皇帝直接宣读诏书,群臣都在朝堂上,当时特别寒冷,群臣三三两两退去避寒,钱徽一向恭敬谨慎,没有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一长跌倒在地。因此上疏请求退休,没有批准。太和初年,再次担任华州刺史。不久以吏部尚书退休。去世时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这个:

钱徽,字蔚章。徽中进士第,居谷城。谷城令王郢善接侨士游客,以财贷馈,坐是得罪。观察使樊泽视其簿,独徽无有,乃表署掌书记。蔡贼方炽,泽多募武士于军。泽卒,士颇希赏,周澈主留事,重擅发军廥,不敢给。时大雨雪,士寒冻,徽先冬颁衣絮,士乃大悦。又辟宣歙崔衍府。王师讨蔡,檄遣采石兵会战,戍还,颇骄蹇。会衍病亟,徽请召池州刺史李逊署副使,逊至而衍死,一军赖以安。梁守谦为院使,见徽批监军表语简约,叹曰:“一字不可益邪!”衔之。以论淮西事忤旨,罢职,徙太子右庶子,出虢州刺史。入拜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徽求致第籍。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巢者李宗闵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厚。文昌怒,方帅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访绅及元稹,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过半,遂贬江州刺史。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邪?”敕子弟焚书。初,州有盗劫贡船,捕吏取滨江恶少年二百人系讯,徽按其枉,悉纵去。数日,舒州得真盗。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赠饷者,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徽与薛正伦、魏弘简善,二人前死,徽抚其孤至婚嫁成立。任庶子时,韩公武以赂结公卿,遗徽钱二十万,不纳。或言非当路可无让,徽曰:“取之在义不在官。”时称有公望。文宗立,召拜尚书左丞。会宣墨麻,群臣在廷,方大寒,稍稍引避,徽素恭谨,不去位,久而仆。因上疏告老,不许。太和初,复为华州。俄以吏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

5. 古文翻译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很高兴,便于陆羽说"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里的扬子江南零水又特别好,二妙相遇,千载难逢"。因而命令军士执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陆羽趁军士取水的时间,把各种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顿。不一会,水送到了。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说"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临岸之水"。军士说"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许多人看见,不敢虚报"。

陆羽一言不发,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惊,急忙认罪说:"我自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

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

文言文中哪个词翻译成种植

1. 文言文《种树》中作者的寓意

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经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乃至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译文樊重,字君云.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长耕种庄稼,并且喜欢做生意.

樊重性情温和厚道,做事情很讲究法度.他们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戮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陂渠灌注.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樊重的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他便经常周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索性送给他们两顷田地,来解决他们兄弟之间相互愤恨,相互诉讼.本县的人都称道樊重的行为和品德,将他推为三老.

樊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在遗嘱中安顿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2. 植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植 zhí

名词义

1、形声字。从木直声。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

植,户植也。——《说文》。按,古门外闭,中竖直木,以铁了鸟关之,可加锁者。

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墨子·非儒》

夏屋宫驾,县联房植。——《淮南子·本经》

2、木柱。

于四角立植而县。——《考工记·匠人》注

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墨子》。

3、引申为支柱;柱本。

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淮南子·览冥》。注:“谓材也。”

君子谓坚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明· 冯梦龙《智囊补》

4、特指筑城墙两端所竖的木柱。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周礼·夏官·大司马》

5、又指悬挂蚕箔的柱子。

槌,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植。——《方言》

6、植物,谷类、花草、树木等的统称。如:植保(植物保护);植株(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植物体);动植物。

7、通“志”( zhì)。志向。

上无固植。——《管子·法法》。注:“植,志也。”

弱颜固植。——《楚辞·招魂》

8、姓

动词义

1、栽种;种植;生长。

植,种也。——《广雅·释地》

我有田畴,而子产植之。——《吕氏春秋·乐成》。注:“植,长也。”

东西植松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杂兰植桂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种植之利。——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移植。如:植皮(移植皮肤);植移(移植)。

3、立;树立。

令获者植旌。——《周礼·田仆》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植杖而耘耔。——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植刃道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亭亭净植。——宋· 周敦颐《爱莲说》

植梯接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4、建立。

其实皆植党营私,为蠹国害民之事。——顾炎武《日知录》

5、竖立。

诸侯必值耳。——《淮南子·人世间》

6、通“置”( zhì)。安放;放置。

植璧秉珪。——《书·金縢》。疏:“植,古置字。”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天下之势倒植矣。——贾谊《威不信》

汇总:

(1)户植。门外闭时用以加锁的中立直木。

(2)木柱。

(3)引申为支柱,根本。

(4)特指筑城墙两端所竖的木柱。

(5)特指悬挂蚕箔的柱子。

(6)棱角。

(7)直。与横、曲、歪斜相对。

(8)刚强。

(9)植物;草木。

(10)种植;栽种。

(11)插。

(12)生长。

(13)树立;建立。

(14)直立。

(15)拄,倚扶。《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位夫子?’植其杖而芸。”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植,倚也。”一说为立。朱熹集注:“植,立之也。”

(16)扶植。

(17)行列。

(18)主持者。监督工事的将领。

(19)心志。

(20)置。放置;设置。

(21)通“殖”。瘠弱。

(22)姓。明有植以进;清有植敏槐。

3. 文言文:学者犹种树也的译文

以下供参考!

祝您好运!

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4. 植物文言文 40只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5. 《种树郭橐驼传》文言文翻译

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

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

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

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

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6. 植树有益(贾思勰) 文言文 阅读答案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不责汝衣食 责——求取

咸求假焉 假——借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已——停止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树——种

2.文中李衡、司马迁对千树柑橘的理解是什么?

——李衡认为有千树柑橘可以衣食无忧,司马迁认为有千树柑橘就像封侯一样。

3.文中列举李衡、樊重两人的事例说明了什么?——种树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4.文中引用太史司马迁的话有何用?——引证,证明种树有益的论点。

5.文章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叙事,另一部分议论,这两部分的内容分别可概括为:种树的好处 ,种树的重要性 。

6.第二部分议论,引用了谚语。这句谚语是:“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引用谚语的作用是,深入论证种树有益的论点 。

7.读此文,根据当前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的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在当前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的情况下,重温《种树有益》一文,受到的启发很多。一是虽然每年都号召种树,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对植树工作只有发文件的行为,没有抓落实的硬措施;二是管理跟不上,种树不见林;三是没有长远打算,应付了事。所以要切实行动起来,学习古代人的做法,把植树造林搞好。

“种植”是一个同义联合结构的双音节词,其中包括文言文单音节词汇的种、植。因此,文言文中的种和植都可以翻译成种植。

如:“粟者,民之所种”,翻译为:粮食,是百姓种植的。

再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翻译为:在庭院中夹杂着种植了一些兰、桂、竹、木。

文言文也有直接用“种植”的,如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种植之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