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

摘 要:日本古典园林被誉为是缩千里于方寸的艺术。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擅长“缩小”之技,崇尚纤细,细微之美。走进日本园林,细观四下景致,有如置身微缩的大自然中,那种毫无人工雕凿的自然美感最是让人印象深刻。相对于此,借鉴日本园林与文化的融合方式,中国园林不妨也将更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髓应用到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中来。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尚园精神,揭示了中国园林精神对于中国造园的重要性。

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

关键词:日本古典园林简史 日本园林自身文化的特点 枯山水式园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073-02

提起日本园林,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与我国园林大致相同,既没有中国园林的恢宏气势,也缺乏其精巧气派的人工建筑。然而,如此在我们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的日本园林,却在当今世界园林中占有着一席之地。

漫步于日本古典园林中,你会寻觅到许多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踪迹以及诸如岁寒三友,竹林七贤等的影子。你也会发现,无论从置景,点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日本园林随处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鲜明痕迹。那么,看似同中国园林如出一辙的日本园林,究竟有哪些异于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呢?接下来我们将从日本园林简史开始,探讨日本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尚园精神。

一、日本古典园林简史

史前时代:日本在公元3~4世纪时就出现了苑园。

飞鸟时代:(538年)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从中国输入到日本列岛,并发展兴盛起来。在庭园方面,首推古天皇时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响,在宫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内,布置石造、须弥山,作为庭园主体。

奈良时期(710-784):日本园林进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宫廷和中央贵族的园林比较发达,均以泉池和蓬莱岛为主体。曲水宴的流行,是这一时期日本园林的文化特色之一。、

平安时代:(794-1185)天皇定都京都,造园技艺也有发展,这一时代前期对庭园山水草木经营十分重视,而且要求表现自然,在这个时代里建筑方面出现了华丽的寝殿式建筑,由这种建筑而发展起来的园林叫“寝殿造式园林”。

封建时代:12世纪末,日本社会进入封建时代,武士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形成朴素实用的宅园;同时宋朝禅宗传人日本,禅宗思想对吉野时代及以后的庭园新样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此时已逐渐形成“缩景园”和佛教方丈庭的园林形式。

室町时代: (14~15世纪)是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造园技术发达,造园意匠最具特色,庭园名师辈出。以“枯山水”庭园最为著名。

桃山时代: (16世纪),茶庭盛行。茶庭面积虽小,但要表现自然的片断,寸地而有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更要能使人默思沉想,一旦进入茶庭好似远离尘凡一般。

江户时代:(17~19世纪)初期,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园林形式,并且确立起来。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日本庭园开始欧化。但欧洲的影响只限于城市公园和一些“洋风”住宅的庭园,私家园林仍以传统风格为主。而且,日本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播到欧美各地。

综观日本园林发展史可以看到,起步于飞鸟时代的日本古典园林在不同时代,其造林主题,主体,形式,思想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这些恰恰形成了日本园林各式各样的风格。

二、日本庭园样式简介

茶庭,在日本是与茶室相配的庭园,是日本庭院艺术中很有民族特色的作品种类。茶庭园细分为构筑物简单朴素的草庵式和以观赏为主的书院式。茶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园内石景很少,仅有的几处置石亦多半为了实用的目的。

筑山林泉式,即以河,岛,林,泉为主题的建筑结构,分为中岛林泉式,寝殿造林泉式江户林泉式等。

枯山水式,即全部不用水,而是用石组象征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用修剪的树木象征山的意趣的庭园。枯山水式庭园又称石庭,它是禅思想和中国水墨画等相结合的结晶,是园林造型中高度诗化的产物和象征注意的极端表现。

三、日本园林自身文化的特点

日本庭园的特征可以说是把自然原封不动的纳入写实表之中,又包含着把自然象征化的非常巧妙的写意造园法。

由于历史上一直受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古典园林尤其是江户时代修建的一些大名园林更是洋溢着中国式园林的风格。尽管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处处彰显,但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和精神产品,日本式古典园林仍然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其自身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典型的日本美。

1.日本园林与日本人的谦恭态度

日本国土狭窄,日本人自古对自然的一草一物有着敬畏崇敬的自然观念。中唐以后,品茶习尚逐渐兴起并盛行。宋徽宗曾提倡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为品茶的精神境界。然而茶道却大成于日本。日本人把茶道融人园林之中,为了进行茶道礼仪而创造了这种茶庭这种园林形式。茶室的入口一般也狭小如窗口,客人不分贵贱都需俯身屈膝才能“钻入”。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有一个,营造平和谦恭的气氛。在日本大德寺龙光院有一著名茶室名为“寸松庵”,室内低矮窄小无法直身,室门上挂有一遍“蜂房蚁穴”就是这一精神形象的体现。

2.日本园林与日本人的崇石心理

与中国园林相比,置石造景在日本园林的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如果以貌取石,与太湖石相比,日本园林中的山石可谓貌不惊人,有些名园(如龙安寺石庭)的山石甚至可成为丑石,从文化角度看,与注重山石外形相比,日本人更注重石之精神,石之灵魂。岩座、岩境来自日本古代神话,这类神话认为,日本的祖先神是来自天上,天皇就是天神之“天孙”,日本的国土是由天孙建立的。赋予园石某些特定喻意用以象征向往的世界,使园石大量人格化或神格话,也是日本崇石的具体表现。《作庭记》中的庭石已经出现“三尊石”,“君石”,“臣石”这类名称。

3.日本园林与日本人的恋海情节

(五)变

是变更枝条生长的方向和角度,以调节顶端优势为目的整形措施,并可改变树冠结构,有屈枝、弯枝、拉枝、抬枝等形式,通常结合生长季修剪进行,对枝梢施行屈曲、缚扎或扶立、支撑等技术措施。直立诱引可增强生长势;水平诱引具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使组织充实易形成花芽;向下屈曲诱引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枝条背上部易萌发强健新梢,须及时去除,以免适得其反。

(六)其他

1、摘心 摘除新梢顶端生长部位的措施,摘心后削弱了枝条的顶端优势、改变了营养物质的输送方向,有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摘除顶芽可促使侧芽萌发,从而增加了分枝,有利于树冠早日形成。秋季适时摘心,可使枝、芽器官发育充实,有利于提高抗寒力。

2、抹芽 抹除枝条上多余的芽体,可改善留存芽的养分状况,增强其生长势。如每年夏季对行道树主干上萌发的隐芽进行抹除,一方面可使行道树主干通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保证树体健康的生长发育。

3、摘叶(打叶) 主要作用是改善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观果树木的观赏性,防止枝叶过密,减少病虫害,同时起到催花的作用。如丁香、连翘、榆叶梅等花灌木,在8月中旬摘去一半叶片,9月初再将剩下的叶片全部摘除,在加强肥水管理的条件下,则可促其在国庆节期间二次开花。而红枫的夏季摘叶措施,可诱发红叶再生,增强景观效果。

4、去蘖(又称除萌) 榆叶梅、月季等易生根蘖的园林树木,生长季期间要随时除去萌蘖,以免扰乱树形,并可减少树体养分的无效消耗。嫁接繁殖树,则须及时去除上的萌蘖,防止干扰树性,影响接穗树冠的正常生长。

5、摘蕾 实质上为早期进行的疏花、疏果措施,可有效调节花果量,提高存留花果的质量。如杂种香水月季,通常在花前摘除侧蕾,而使主蕾得到充足养分,开出漂亮而肥硕的花朵;聚花月季,往往要摘除侧蕾或过密的小蕾,使花期集中,花朵大而整齐,观赏效果增强。

6、摘果 摘除幼果可减少营养消耗、调节激素水平,枝条生长充实,有利花芽分化。对紫薇等花期延续较长的树种栽培,摘除幼果,花期可由25天延长至100天左右;丁香开花后,如不是为了采收种子也需摘除幼果,以利来年依旧繁花。

7、断根 在移栽大树或山林实生树时,为提高成活率,往往在移栽前1~2年进行断根,以回缩根系、刺激发生新的须根,有利于移植。进入衰老期的树木,结合施肥在一定范围内切断树木根系的断根措施,有促发新根、更新复壮的效用。

8.放 营养枝不剪称为放,也称长放或甩放,适宜于长势中等的枝条。长放的枝条留芽多,抽生的枝条也相对增多,可缓和树势,促进花芽分化。丛生灌木也常应用此措施,如连翘,在树冠的上方往往甩放3~4根长枝,形成潇洒飘逸的树形,长枝随风摇曳,观赏效果极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