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黄金茶的大事记
1539年,巡抚湖广贵州都御史陆杰巡视兵防,得饮黄金茶,遂将此茶上报为贡品,岁贡皇朝帝君,“一两黄金一两茶”就此传开,得名“黄金茶”。
1994年,张湘生农艺师受农业局委派到堂朗乡(今葫芦镇)黄金村,对保靖黄金茶进行短穗扦插繁殖实验研究,当年扦插0.25h㎡。
1997年扦插0.53h㎡。
1994年黄金村获“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茶叶评比”一等奖。
1994~1995年,张湘生选出24个单株并在黄金村进行了扦插。
1995年,获“湘茶杯”名茶评比银质奖。
1995年,张湘生观察发现,保靖黄金茶不育或育而不实,因雌蕊柱头短小被遮盖所致。
2001年,彭继光第二次进黄金村,用福鼎大白茶和保靖黄金茶群体做成绿茶拼配审批比较,确定保靖黄金茶质优主要是品种优良和生态环境好。
2002年,彭继光提出“保靖黄金茶品质在国内名优茶罕见”。撰写的《山沟里的黄金茶》首次在上海《茶报》上刊出。
2003年,苗族村民石远树、向发友第一个在黄金村成立“换金茶叶公司”,并建立一座小型机制茶厂。
2004年,彭继光到黄金村制取土壤和茶样。首次分析了土壤pH、有机质、全量N、P、K和速效N、P、K;首次分析了茶多酚、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在《茶叶通讯》上发表。
2005年4月18日,彭继光在保靖黄金村制样,经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首次发现保靖黄金茶1号18种氨基酸含量7.47%(茶氨酸占69%),茶多酚18.40%,酚氨比2.5,保靖黄金茶1号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总量比福鼎大白茶高1倍。
2005年5月21日,省农作物种子站组织专家对保靖县农业局“珍稀地方茶树品质资源——保靖黄金茶”进行了现场评议。与会专家有罗军武、杨阳、刘占敖、廖振坤、雷秉乾等。
2005年年底,根据5月21日现场评议会关于按选种程序办事的意见,保靖黄金茶1、2号参加了黄沙街和郴州全国区域试验。同时在保靖县北部普绒镇小普绒村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参加品试有保靖黄金茶1、2号,省茶叶研究所提供参比品种有福鼎大白茶、槠叶齐、白毫早、碧香早。
2005年6月16日,湖南省农科院湘农科(2005)18号文中正式立项,保靖黄金茶首次纳入科研项目。
2005年5月27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和保靖县农业局签订“保靖黄金茶研究开发合同书”(有效期2005~2015年),茶叶所张曙光副所长、农业局刘谨慎副局长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2006年,保靖黄金茶1、2号第一次引进古丈,2008年第二次引入古丈县。
2007年保靖县人民政府与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黄金茶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县所合作协议》。
2007年12月2日,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省茶叶研究所提出的“湘西黄金茶特异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进行论证。各方面给予肯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具有重大的研究与开发价值,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立项重点支持。”省科技厅刘小明副厅长、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宋再钦亲自参加。
2008年4月28日,保靖黄金茶公司制作的“保靖黄金茶”在“2008年全国绿茶(古丈)高峰论坛”上被评为金奖。
2008年,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与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合资,在保靖县注册湖南保靖黄金茶茶业有限公司。在黄金村投资300多万元兴建现代化加工厂和技术创新中心。
2008年,省茶叶研究所在黄金村开始建设茶苗基地,当年扦插面积3.6h㎡,2009年出圃550万株。
2009年1月和5月,湖南农科院党委书记何铁林、保靖县委书记龙剑波、县长罗亚阳等2次到黄金村实地考察。
2009年2月13日,保靖县委县人民政府保发(2009)2号“关于进一步加快黄金村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了鼓励村民种植经营黄金村的优惠政策措施。计划2009~2012年每年新扩黄金村园333.33h㎡,实现总产750t,产值2亿元以上。
2009年5月20日,“特早生高氨基酸茶树新品种黄金茶1号选育研究”由省农作物种子局组织省内专家在吉首进行了现场评议。参观了生产品比扦插现场,审评了样茶和听取课题汇报,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2009年5月,保靖黄金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2009年6月2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在保靖县复兴镇普溪村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搞好保靖黄金茶等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保靖黄金茶产业。
2009年10月,保靖县因发展黄金茶荣获“中国茶叶百强县”荣誉称号。
2009年12月20日,保靖县黄金村古茶园、古茶树,经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童方平、李锡泉和侯伯鑫研究员鉴定,最大的1号样株年龄为402年左右,其他样株树龄为69~305年。
2009年12月,“黄金茶”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该县首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范围为葫芦镇、夯沙乡、水田河镇现辖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2′——109°33′,北纬28°24′——28°36′。
2009年12月,湖南省黄金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落户保靖县。
2010年1月,保靖黄金茶首次被cctv-7《科技苑》栏目报道。
2010年4月,保靖黄金茶1号品种经湖南省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予登记(登记证书编号:XPD005-2012,省茶叶研究所)。
2010年4月,保靖黄金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证书编号:AGI00254),准予在黄金茶农产品或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2010年5月,继黄金绿茶之后,成功试制开发出黄金红茶、黄金白茶等系列新产品。
2010年7月25日,保靖县委书记宋清宏、县委常委彭德、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包小村、书记谭正初等到黄金村实地考察。
除了传统茶区信阳、南阳之外,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看到了“南茶北移”商机,开始大规模种植或示范种植。这既有对茶产业再认识的成因,又有政府对茶经济鼓励与支持的原因。
有理由展望,3年之后,河南将成为产茶大省。
在规模种茶即将收尾之时,种植茶叶的各市不仅要追求规模,还应该考虑如何拉长茶叶产业链,在消费环节做好引导,这才是“培植”的又一侧重点。
一、“南茶北种”忙
驻马店市、三门峡市开始规模化种植茶叶,而平顶山市、洛阳市也跃跃欲试开始了尝试种植,南茶北移,在2012年的春天,落到了实地。
在这个春天里,种植茶树在河南成为一大现象。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眼下,在驻马店市,确山县、泌阳县掀起的万亩茶树种植高潮已过,现在到了种植收尾期。
在确山县龙山口茶场、虎头山茶场、天目山茶场和泌阳县铜山湖茶场、凤凰岭茶场、盘古山茶场,以及驿城区老乐山茶场,当地号称“七大战区”中,声势浩大的种植场面已被泛绿的茶苗所取代。
显见,驻马店茶产业的宏大规划已从纸面落实到了各个茶场里。更具雄心的规划是,到2020年,驻马店要实现茶叶生产面积5万亩、采摘面积4万亩、产值近3亿元的目标。
在三门峡,更具吸引力的茶产业规划已出台,在去年已有千亩生态茶的基础上,远景规划茶叶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亩,茶叶经济规模达30亿元以上。
在2012年春天里,三门峡卢氏县实现了种植1.9万亩规模,形成了以南山7乡镇为种植核心区、以沿洛河沿岸为重点推广区,以北山杜关、官道口为试验区的发展格局,仅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就达3000亩。
而在陕县、灵宝市、渑池县等县市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均开始了茶叶种植。南茶北移在驻马店和三门峡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之时,平顶山今年的动作仍然处在示范阶段。
在平顶山鲁山县张良镇杨李沟村,一座占地300亩的“南茶北移示范基地”内,“盘旋层叠的梯田里,一棵棵刚植的茶树苗已分叉,刚刚萌发的叶子泛着红”。
这座新茶园,是鲁山县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茶树。茶树的品种叫“白毫早”。今年3月初,平顶山市景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200多万棵福建“白毫早”茶苗,雇用近百名附近村民,在信阳专业技术人员及鲁山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授下,在张良镇杨李沟这处300亩的山坡上建起了鲁山县第一座茶园。
而洛阳在去年成功推出“洛阳牡丹红茶”之后,欲让洛阳牡丹红茶落地的设想也浮出了水面。据当地媒体报道,洛阳市将在“南部山区发展茶园1万亩”,2012年着手实施。
在新兴茶叶种植大市摩拳擦掌大力发展茶叶经济之时,传统种植大区信阳、南阳同样扩大了种植面积,提升种植技术。
[page]
二、北移的可行性
只要有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温度与降雨量等自然条件,茶树北移的跨步,具有产业可行性。驻马店、三门峡、平顶山等地具备种茶的客观条件。
南茶北移,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还要考虑茶树生产条件上的可行性。毕竟,如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发生在茶身上,河南是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上的抱负的。
“南茶北移有可行性,茶树生产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土壤条件,二是温度,三是降雨量。三个条件都许可的话,茶树种植向北发展,是正常现象。”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中心主任吕立哲向记者分析。
人们知道,信阳与南阳是河南种植茶树的传统茶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比如在信阳,年平均气温为15.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信阳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昼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非常利于茶树生长。
在南阳桐柏县,茶业生产同样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桐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态良好,属我国高纬度茶区。从历史的角度看,桐柏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是著名茶区,宋时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吕立哲的观点在今年新种茶大市如三门峡、驻马店、平顶山、洛阳获得了新印证。
比如三门峡,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接合部,尤其是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光照、雨水、温差、水质等条件都适合茶树生长,因为“卢氏南部山区的气候、土壤、土质、海拔、温度等自然条件与毗邻的产茶区十分相近”。
三门峡农科院高九思研究员介绍,三门峡,是生产高山云雾茶、生态有机茶的最好地区之一,因为从茶叶品质上看,三门峡红茶具有“高海拔、高纬度、高质量”的特点,产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特质,茶叶内在品质较好。
在平顶山鲁山县示范茶园内,当地农业局技术人员经过土壤检测和比对,发现与信阳茶园的土壤pH值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从这一地域附近经过,将来还有改变小流域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成为平顶山开始探索茶树种植可行性之路。
虽然驻马店今年开始大规模种茶,实际上当地种茶历史颇为悠久。据介绍,作为茶马古道皇家驿站,历史记载驻马店产茶年代久远。新中国成立后,早在1965年开始,驻马店就开始在确山县瓦岗乡试种茶叶。到上世纪70年代末,确山、泌阳两县茶园面积曾达万余亩,只是到这些年来茶叶种植才式微。
[page]
三、北移市场考量
南茶北移不仅是政府引导之举,更深层的内因在于对市场规律的体认和遵循。
在自然生产条件具备的条件之下,河南各地争相种植茶树,呈现了“南茶北移”的现象,这其中,重要的考量不仅是政策的引导,需要着重考虑的还有市场前景的引导。
政府引导是先导性因素。省政府规划了“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茶园种植面积计划增长到200万亩,较2010年年底的97.7万亩翻一番。更长远的规划——《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茶产业的种植规模、单产效益等指标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其中,“南茶北移”正是扩大茶产业规模的主要方式。
政府如此大手笔规划茶产业,与茶产业的消费属性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量正在大幅提升。作为传统茶叶产区,河南具有做大茶产业的条件和优势。更大的诱因是,作为河南传统名茶信阳毛尖虽然有近百年美誉,但是,其单位产值低、总产值低和产业规模低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信阳人,与同是茶叶名牌的安溪铁观音相比,信阳毛尖无论在单产、单价,还是在亩产值和总产值上都有较大差距。
痛定思痛,河南茶看到了自身突破发展的种种瓶颈,包括发展理念、品牌建设、产能规模、品种开拓、体系建设等。
两年来,河南茶在突破茶品上有了新突破,相继推出了“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等,实现了单产收益的倍增效应,这是河南遵循茶产业增长规律的结果。
河南茶产业发展理念的突破获取的收益,不只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在于河南在“做大茶文章”上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束缚。茶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它同样是致富经济,茶产业大发展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市场需求的扩大需要生产扩大。
吕立哲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河南做大茶产业的内因。吕认为,从“信阳红”等红茶产品的创新来看,红茶在信阳和郑州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为扩大茶叶种植提供了市场基础,比如在驻马店,其种植茶树的品种就是从南方福建等地引进的,其种植开发茶叶的品种就是红茶。
而南茶北移则实现了茶区与销区之间更近距离的对接,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分析,更贴近市场的地方更具有产业优势。郑州是河南茶叶销售重地,这些新晋茶叶大市距离郑州相对距离近,它们种植茶叶理论上更有优势。
在扩大茶产业种植规模之时,注重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系统性课题,尤其是品牌培育课题,应是河南茶产业突破之道。
[page]
四、亟待耕耘消费端
在河南大规模种植茶树之时,如何提升河南茶产业附加值理应纳入新种茶地区政府的考量之中。
4月6日,记者采访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茶叶种植的魏科长之时,他正在信阳考察,在今年种茶任务收尾之时,他便赶到信阳考察学习茶产业深加工了。显然,驻马店市在种植茶树之时,便考虑到茶产业链延伸发展。
记者注意到,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与茶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还包括茶文化。”这一文化范畴包括茶旅游,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观光茶园和茶旅游设施项目,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事实上,在驻马店市茶产业的发展体系中,还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
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的介入,才是政府做大茶产业的关键之举。据了解,在驻马店七大茶场建设中,引导企业规模化种植正是其发展茶产业的特色之一。这显然是政府明晰了“政策引导之后市场化发展道路才是正途”这一发展思路。
不过,市场化还是需要茶产业发展理念与营销创新,实现河南茶产业发展的突破。比如,“信阳红”、“桐柏红”,还有“函谷红”等河南红茶的扎堆创新之举,虽然市场效益显现,但不免有跟风之嫌,突破河南走向全国的营销之举仍难见作为。
“河南茶不仅要在种植上努力,更需要在品牌营销上再加把力。”河南省茶产业观察人士分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