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产养鱼知识

水产养鱼知识必备大全

水产养鱼知识

水产养鱼知识必备大全,在生活当中,相信会有很多小伙伴会在家里面养鱼,鱼是离不开水的,两者息息相关,所以说养鱼其实就是养水,而且水可以招财,下面我整理了水产养鱼知识。

水产养鱼知识1

1、 观察水质及养殖环境

很多时候,鱼会因为鱼缸的密度太高而缺氧,会出现很多泡沫盖缸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养殖环境的清洁度太差。解决方法就是先把泡沫捞出,将鱼缸中的水放出三分之一,同时注入干净的水,加氧气、片冰(降温)和盐(5-8克)综合一下水质,提高养分,提升水中含氧量帮助鱼提升活度。

2、 鱼的死因

缺氧窒息;染病(缸里有病菌);鱼狂躁;换环境不适应;水质不好;海水鱼盐度不够;鱼缸和过滤缸(积累的细菌过多)长期不消毒;循环不畅,水里的含氧量过低;低温(超市里的水温一般在15度左右(冬夏不一样,而罗非鱼和和鲈鱼等水温在20-22度);嘈杂声造成的鱼死亡。

3、鱼进入新环境不适应

鱼体进入新的养殖环境不适应而引起行动失调,漂浮水面、失去游泳能力的感冒症状,严重会引起死亡。防治方法:鱼体进入新的养殖环境之前检查水温,调节水质,避免温差过大。

4、 其它原因

造成鱼死亡的原因还有很多,水质、温度、密度、含氧量、盐度的不合适都将成为影响水产商品活度下降,甚至死亡的原因。比如温度突然变化,或者低温针对热带鱼(比如罗非鱼、河鲈鱼等)会死。异物落入水中(如杀虫剂)等偶然原因均可造成鱼的死亡。

那么,水产养殖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要点,我们一一梳理:

1、吸收养殖经验

首先进货时,采购人员可以向上游供应商了解商品的现有的盐度及养殖温度等养殖注意事项,可能来自自然海域,可能是人工养殖,养殖环境不同。鱼的温度、水的酸碱度、硬度等都必须注意,这些条件达不到要求也会容易造成鱼死亡。另外也可以跟供应商咨询,他们是怎样养殖鱼的,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2、每日清洁

每日清洁可有效提升活鲜商品的活度。首先,在早、中、晚用捞网捞出缸内的鳞片和杂物,或者用吸水管将杂物吸出,保证水质清洁干净;

缸体若有粘液,可使用小海绵进行擦拭。每日对缸体的清洁一定要做到位,不仅可以为水产商品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美化了向顾客展示商品的窗口。

如果需要换水时,替换1/2或2/3的水,之后加氧气,降温可以加片冰,增加水的氧分,留一部分陈水用来中和水质,使鱼缸内的`商品可以较好、较快的适应新的水质。

3、鱼缸消毒

(1) 新买的鱼缸要用百分之二的盐水进行刷洗。

(2) 使用过的鱼缸要用千分之三的高锰酸钾浸泡消毒,并打开循环系统和增氧系统。

(3) 对发过病的鱼缸要使用千分之一的漂白粉全缸遍洒。

(4)海水缸最少6个月或8个月消毒一次,贝蛤缸基本一个月或半个月消毒一次。

(5) 消毒频率的把握也将影响商品的鲜活,高频次的消毒可能对一些高端水产造成影响,适应程度不好会造成死亡,需特别注意。

4、夜间养殖

夜间养殖是水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操作时段。由于工作独立性强、夜间工作难度较大等因素,易出现设备突然跳闸或烧坏、氧气管松动脱落、水温异常、鱼跳到地面等情况,如不能及时发现解决,也将造成商品损失。

5、养殖关键点

水质:确保养殖池内水质清洁,及时换水,并对鱼池进行消毒处理。

温度:根据每种商品的特性以及季节的不同,不断调整以达合适。

密度:根据门店鱼池实际大小,合理调整鱼的密度,避免因养殖过多,导致缺氧。

含氧量:合理调整养殖池氧气,避免因氧气过大或过小造成鱼类死亡。

盐度:了解商品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特性,不断调整以达到合适。

水产养鱼知识2

1、池塘位置

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供电方便的地方建造鱼池。这样既有利于注、排水,也有利于鱼种、饲料和成鱼的运输和销售。

2、水源和水质

池塘应有良好的水源条件,以便于经常加注新水。由于池塘内鱼类饲养密度大,其投饵施肥量大,池水溶氧量往往供不应求,水质易恶化。导致鱼类严重浮头而大批死亡。

虽然可用增氧机可防止鱼类浮头,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长此以往不利于鱼类生长。

池塘水源以无污染的河、湖水为好,这种水溶氧高,水质良好,适宜于鱼类生长。因此,鱼池最好靠近河边或湖边。

井水可以作为养鱼水源,但其水温和溶氧均较低,使用时应将井水流经较长的渠道或设晒水池,并在进水口下设接水板,待水落到接水板上溅起后再流入池塘,以增加水温和溶氧量。

工厂和矿山排出的废水,往往含有对鱼类有害的物质,只有经过分析和试养,才能作为养鱼用水。

3、面积

饲养食用鱼的池塘面积应较大。面积大,鱼的活动范围广,受风力的作用也较大;风力不仅可增加溶氧,而且还可使池塘上下水层混合,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

此外水体大水质较稳定,不易突变,因此渔谚有“宽水养大鱼”的说法。但面积过大,投饵不易均匀,水质也不易控制。

夏季捕鱼时,一网起捕过多,分拣费时,操作困难,稍一疏忽,容易造成死鱼事故;面积过大,管理也不方便,并且池大,其受风面也大,容易形成大浪冲坏池埂。

因此,尽管30亩左右的大鱼池也能高产,但采用的不多。有些面积较小的鱼池(2亩~3亩),也能取得高产,但毕竟水环境不太稳定,且占用的堤埂多,相对缩小了水面积。

根据目前食用鱼的饲养管理水平,一般认为池塘面积在10亩左右较合适。

4、水深

饲养食用鱼的池塘需要有一定的水深和蓄水量,以便增加放养量,提高产量。池水较深,蓄水量较大,水质较稳定,对鱼类生长有利。

因此,渔谚有“一寸水、一寸鱼”的说法。根据无锡河埒乡不同水深的池塘鱼产量比较表明。

单位面积草鱼、青鱼、鲢、鳙的放养量和净产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均有大幅度增加。

平均水深较深(1.7m~2.5m)的池塘,螺、蚬和水草的投喂量也比面积相似但水较浅(1.2m~1.5m)的池塘,分别多51%和56%。

但池塘也不是愈深愈好。如池水过深,下层水光照条件差,溶氧低,加以有机物分解又消耗大量氧气,这就容易造成下层水经常缺氧。

因此,池水过深,对鱼类的生存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实践证明,精养鱼池常年水位应保持在2.0m~2.5m。

5、土质

饲养鲤科鱼类池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沙土最差。养1年~2年后的鱼池,由于积存的残饵、鱼类粪便和生物尸体与泥沙混合,形成淤泥,代替了原有的土壤。

淤泥过多,则其中所含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易造成缺氧。而且缺氧后有机物厌氧发酵还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

通常在鱼种放养时,池底应保持5cm厚的淤泥,这对补充水中营养物质和保持、调节水的肥度有很大的作用。

水产养鱼知识3

新手养鱼的两个误区

一、混养

有些同学,既喜欢孔雀鱼,又喜欢小金鱼,于是开开心心的将他们一起放进鱼缸,殊不知过了几天,要么孔雀死亡,要么金鱼死亡。为什么呢,这就是新手常犯的第五个错误。

错误原因:孔雀鱼属于热带观赏鱼,适合生活在摄氏24-26度的水中,而金鱼却是冷水鱼,适合生活在摄氏16-18度的水中。冷热水鱼混养,要么水温太低,热带鱼养不出状态;

要么水温高,冷水鱼养不出状态,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死亡。所以童鞋们一定要注意区分,冷水鱼是不能跟热带鱼混养的。解决办法:热带鱼与冷水鱼分开饲养。

错误原因: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鱼苗,这个在鱼类世界里面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大型鱼大多是野性的掠食者,而且生在迅速,哪怕你买回来的时候鱼还小,但它们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长成庞然大物,而且大型鱼生性凶狠,尽管体型还小,可是仍然会对其他小鱼发动攻击。解决办法:识别大型鱼,大型鱼和小型鱼不能混养,包括大型鱼的幼体。

二、滤材不能随便选

1、走出重生化过滤轻物理过滤的误区

有些朋友不太重视物理过滤而大量应用生化过滤材料,居然几十上百斤的应用陶瓷环或玻璃环,甚至有的还是没有获得最佳过滤效果。如果第一道关的物理过滤效果彻底,还需要如此多的生化滤材吗?当然,草缸的过滤多应用些生化过滤材料是合理的,因为草缸的物理过滤往往难以做到彻底,需要大量的硝化菌进行工作。

2、物理过滤和生化过滤滤材用量的判定

物理过滤滤材用量一般原则,只要能够有效地将进入滤槽的水流所含的杂质颗粒全部隔除就可以了,这里包括滤材的密实、厚度和放置效果,过滤棉块四周不能出现溢流现象;

否则杂质颗粒流失,加重生化过滤负担。如果在滤槽进水管口上套一短薄的丝袜包住杂质,实际上加了一道有效过滤,过滤棉成为二道过滤,其效果就会好许多。这样有三层过滤棉基本上就可以了。

不管怎样,养鱼是工作之余怡情养性的好选择,鱼缸蒸发的水汽还能调节室内空气的干湿度,利于环境。所以,如果你决定了养鱼,那就好好养吧,一定会有收获的。

最佳答案一、水槽

最最适用的水槽有下列两种,用树脂黏的玻璃水槽,用压克力树脂板溶接而成的板溶压克力水槽。尺寸尽可能用大水槽和最好跟现有尺寸,因为可跟一般其他现有配品配合。

1.45×30×30

2.60×30×36

3.75×45×45

4.90×45×45

5.120×45×45

6.150×45×45

二、滤器

1.角落滤器

过滤室的容量细小,而且会使水槽奱得狭窄和细小。不大适合海水鱼槽。

2.底部滤器

一般的水槽是用帮浦将水抽到上部滤器,水过滤之后再回木槽中,上部滤器有纵置式和横置式两种,它们的内部构造大致相同,但就过滤面积的广大而言,横置式比较理想,而且在外观上来看,把横置式滤器放在水槽上面,比较美观大方,整理上较为方便。

在水槽中竖立一支水管,并且穿过底板使水能往下流,方法是用排水管方式,在水槽底面装设滤器中。这一次,是在下部滤器中架设帮浦,然后把水往上捸汞槽中的水溢出后,就经过排水管落到滤器中。排水逭式的滤器荓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优点,只是放置水槽的台架下面,可以充份的利用,而且在滤器清扫上较方便罢了。

3.上部滤器

用马达把水抽上水面,经过滤床后回流到水槽。上部滤器要特别注意的是,马达的流水不能过大,因为如水不能在滤中稍稍停留的话,过滤后果便不理想。相反,如马达水流过慢,又不能达致过滤的目的。

三、滤材

珊瑚砂是铺放在(底部滤器)和(上部滤器)的过滤室里面最好的滤材,它的面积大而且多孔的碳酸钙,硝化细菌附着其上,可以将海水加以生物过滤,是饲养海水鱼不可或缺的重要项目。

珊瑚砂的大小约在五致八毫米,不要全部太细或全剖太大,最好是混合,但差别不要太大。

四、暖管

一定要用可靠和耐用的产品,因它长期在水中如果品质不皆,会容易造成漏电。别一方面温度的准确也很重要。有一次,便因为暖管的自动调较出错,水温升到三十五度以上,最后只得一尾紫吊(粗皮鲷)生还。

如果用的是大水槽可分别放在槽的两边,最好放在有水流的地方,可加速暖水的流动,平均分布。

五、温度计

大致可分为水中和水外(贴在槽的表面)两种,个人较喜欢用水中,因为准确度较皆。如果用的是大水槽可分别放在槽的两边。如果两边的温度差过大时,可能是暖管的位置有问题。

六、比重计

是饲养海水鱼的必须品,要特别注意的是它们都是溥而细的玻璃管,很易破损,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七、海水

海水中有很多不同的原素,有些是鱼儿不可小的。在如今养海水的人都用人工海水,因为人工海水清洁和方便,而且配方也做得不错,很多原素也包含了。所以很多世界大水族馆也用人工海水。水中的原素经鱼儿长期给收,最好定期加入一些海水素。

其实不光是海水鱼,饲养所有的观赏鱼都面临着鱼患疾病的挑战。将自己心爱的鱼买回家,不经意间鱼便患了病。赶快通过任何能够得到的途径去查询治疗办法,从书上、问鱼商、向朋友咨询、上网等等。然后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忙碌一天下班后匆匆忙忙地赶往鱼市,花重金为鱼购买最好品牌的药物,回家后不顾得吃饭立即投入治疗。结果鱼往往还是不近人意地死却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呀!相信很多朋友和我有同样的体会,那么如何对付鱼类疾病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糙见解:

首先,鱼为什么会得病呢?水质问题?营养问题?打斗造成的伤害?还是外来细菌的感染?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饲养环境不合理。我们现在饲养的用于观赏的海水鱼。决大多数产于热带的珊瑚礁海域。那里是生物的摇篮,珊瑚礁用占世界7%的面积养育了占世界65%的物种。生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几乎每一个门,每一个纲都在那里留下了它们的痕迹。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里,生物们各司其职、互补互利地生活在一起。使得那里的生态维持在相当平衡的状态。如此优越的环境下,鱼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游到那里就游到那里,因此,很少会有疾病的捆饶。即便偶得小徉,在顽强生命力的抗衡下也会极快地痊愈。而我们饲养在家里的鱼往往只拥有痛苦的环境,很多鱼缸里只有裸露的沙子和光秃的石头。即便是一些个人认为得意的珊瑚缸里,也是向搭积木一样稀稀松松地搭放着几块石头,然后在上面放一些榔头、宝石花什么的,生物种类完全是很贫瘠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们的鱼缸往往很小,甚至有的只有几十公升。一些穴居、有家庭感的鱼,如:小丑、草莓、古B等等也就算了。若是饲养蝶鱼或吊类,它们不能尽情地游涞游去,很快就抑郁地死去。

这并不是空谈,这些思考来源于几年来的饲养还在水族馆工作的观察。在家里或鱼店或水族馆,一般认为娇气的神仙鱼往往能在存放有大量珊瑚以及活石的鱼缸里生活很久,即便是有疾病的个体,通常也可以自我痊愈。而在裸缸里饲养一段时间的神仙,如果稍有不甚便可能感染疾病,比如:在大型神仙的烂肉病在珊瑚缸里基本遇不到,而裸缸却屡见不鲜,然后在药物的作用下反而加重,真正治愈存活的却寥寥无几。金口马夫鱼(羽毛关刀)我从没在鱼缸里真正养活过,大多数记录也很难超过3个月。而在我所工作的水族馆,它们被成群地放养在海底隧道里。个头最大的那几条已经记不得是哪年放入的了,它们相当的活跃,喜欢追随着2、3米长的护士鲨啄食鲨鱼身上残破的皮肤。时而鲨鱼的皮肤会被啄破,它们便大口大口地吸吮鲨鱼血, 这对它们来说可能是最佳的天然食品了。在布满来自海洋的新鲜且含有大量生物石头的鱼缸里,青蛙鱼可以自在的生活,甚至繁殖。而裸缸饲养记录却短的可怜,甚至3、5天就死去了。因此,我认为这便是饲养在家里的鱼不如大海中的强健的主要原因。

第二,对于疾病的预防来说,使用一些先进的设备,如UV灯或O3只是不得已而为止罢了。因为我们家里的水体不可能足够的大,也很少有人能将鱼缸营造的和天然海域一样,每一小快岩石甚至是沙砾上都附着满生物而不仅仅知识细菌。但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尽力吧。性好水体的大小和布满活石的可能性成反比,既把大的鱼缸用生物石堆满很难,但水体却很大。而小的鱼缸便可以轻松的堆满生物石。总之,自我去找平衡吧!你会拥有一缸健康且活跃的鱼。

最后是治疗,一些朋友的鱼患了疾病,我总主张让把它们放到珊瑚缸里,还会告诉朋友很快就可以痊愈。事实真的如此,为什么,我还说不清楚。大概是生物间的互补吧,我只能浅显的理解到这。至于使用药物,就我个人而言,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用。虽然现在你几乎可以从任何一本观赏鱼的书籍上查找到一些药物的使用方法,如:钾类药物、铜类药物、磺胺类、抗生素等等。但并不现实,因为大多数观赏鱼治疗的方法全是从水产坑溏养殖经验里借鉴而来的,真正有实践的并不多。比如:在治疗车轮虫或鞭毛虫方面的疾病我门可以用0.7-1ppm的硫酸铜来治疗;指环虫或鱼虱可以用1-5ppm的敌百虫(2.5%)来治疗。这些很容易从任意一本观赏鱼的书籍上得到,但肯定是从水产养殖的书籍里抄袭而来。因为ppm这个单位(百万分之一,我不知道我记忆的是否正确也可能是万分之一吧)在水族箱的这几百斤水里根本无法测量。在大规模的坑溏饲养里,水可能有十几吨、上百吨甚至千吨、万吨。用天平轻易地就可以按比例量出所需要药物的重量。而在水族箱里同样比例所需药物的重量就变的微乎其微,用什么来测量能?难道要求每个观赏鱼爱好者都拥有一台高精度电子天平吗?不可能。我们是养鱼不是研究核弹。 因此,在药物的使用上无法达到绝对的准确。

有句老话叫:是药三分毒,这还是说中草药。那些化学药物可能就是六分、九分。这样的情况下,多一点,少一点当然会闹出鱼命来。性好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专门的观赏鱼用药,都是一些稀释好的溶液,并且在使用说明上标定了使用数量,如:单位水体里使用N滴或一瓶盖等等。这轻松了很多,但一定要选大品牌、大商家。悲哀的是很少有药物是密封出售的,在购买后你不知道瓶子里放的究竟是什么,即便是元宵汤我们也可能把它当作爱鱼救命的神水。当然,这里玩笑了。我们没有必要如此多疑,对药物商这样的不信任,事实上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事例也未尝不多。但是药物在治疗好鱼类疾病的同时对鱼的负作用却不溶忽视。

很多药物会损害鱼类的体表或肠胃黏膜,造成刚刚治好一种病,又患另一种病,甚至治好了也死了的现象。其实药物治疗鱼类疾病(除抗生素外),大多都是利用动物等级不同对药物的承受能力不同而发明的。一般情况下生物等级越低对药物的承受能力也就越小,反之则大。比如:水中含有0.3ppm的铜大量细菌真菌被抑制,原生动物死亡、腔肠动物开始萎缩,甲壳类不适,鱼类、爬行类、哺乳类无事;铜的含量上升到0.5ppm的时候腔肠动物开始死亡;上升到1ppm的时候甲壳类死亡;5ppm的时候鱼类开始死亡;上升到10 ppm时威胁到了哺乳类的生命。依此可知,在药物的使用上会杀死病原体,同时也会对比病原体高级别的生物造成伤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1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