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法怎么用
胶体金与标记蛋白简介
在不同还原剂的作用下,由氯金酸(HAuCL4)可以制备出金颗粒直径在0.8-500nm的胶体金。制备好的胶体金保存时间较长,可在4℃保存6个月以上,或在室温下可保存1-2个月。
胶体金在做为标记探针时,不同用途选用的胶体金的直径范围也不同,用于免疫快速检测的胶体金颗粒直径范围一般在3-40nm间。
胶体金粒子表面为一层AuC12—,粒子表面带有负电荷金颗粒表面包被一层生物大分子(如蛋白)可以稳定和保护金颗粒,维持胶体的稳定,可防止外来电解质的影响使粒子相互凝聚。
胶体金粒子对蛋白的吸附作用取决于溶液的pH值,这是因为蛋白中氨基酸的净电荷取决于溶液的pH值,在pH=pI时蛋白溶液呈中性。在pH=pI时蛋白溶解度最小,水化程度最小,更容易吸附到疏水的金粒子表面。但在实际的胶体金探针制备中,一般胶体金调整为pH=pI+0.5,这样更有利于结合更稳定。
胶体金探针所用的蛋白通过三种机制于吸附于金颗粒的表面:一、金粒子所带负电荷与蛋白部分碱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pH均大于10)所带阳性电荷的最初的相互吸引;二、蛋白通过某些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包括色氨酸)与金粒子表面之间的疏水吸附作用;三、蛋白中的半胱氨酸或甲硫氨酸的硫基与金粒子间的电子对的共用以共价键结合。
用于制备胶体金探针的蛋白需要进行前处理后才能与金颗粒更好的结合。未经处理的蛋白质一般来说均含有较高浓度的盐分,而高浓度的盐分往往干扰蛋白与胶体金的吸附结合,或导致胶体金粒子的凝聚,所以首先要去除蛋白质溶液中的盐分。冻干蛋白或高浓度蛋白溶液中蛋白分子常凝聚为多聚大分子,可同时与多个胶体金粒子结合,影响探针的灵敏度,分散蛋白分子为单体也是蛋白前处理的重要一项。处理标记的使其蛋白具有适当的分子量,如果蛋白分子量过小(30kD),形成的蛋白复合体往往是不稳定。把分子量过小的蛋白与其它蛋白(如BSA,牛血清蛋白等)结合后,能制备出稳定性更佳的探针。分子量过大时,影响探针的灵敏度,在已知蛋白的结构与活性中心的前提下,去除对活性无影响的结构部分可提高标记的灵敏度。
二、免疫胶体金产品原理及应用
胶体金探针大多用单克隆抗体标记,应用免疫层析法制成快速诊断产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且相对稳定性很高。检测一般在5-10min就可以读出结果,相比其它方法(如ELISA需1-2h,PCR需要时间更长)大大的缩短了检测时间。检测样(可以是组织液、血清、尿液、粪便等)只需做非常简单的处理或不做前处理即可进行检测。结果以颜色的变化读取,不需要特别仪器设备。
免疫胶体金法快速检测试纸利用层析原理、双抗体夹心法或免疫竞争法或间接法,应用被检测物质的特异性和能与其发生特异反应的抗原或抗体,并以金颗粒为显色剂达到快速检测目的。
使用快速检测产品时,在卡的加样孔加入待测样,利用层析原理不断的向另一端层析,随着层析的进行,样本中的待测成分固定于测试线(T线)并以颜色变化显示,并以对照线(即控制线,C线)确保检测的有效性。
胶体金免疫技术(金标)
免疫胶体金光镜染色法
细胞悬液涂片或组织切片,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进行染色,也可在胶体金标记的基础上,以银显影液增强标记,使被还原的银原子沉积于已标记的金颗粒表面,可明显增强胶体金标记的敏感性。
免疫胶体金电镜染色法
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与负染病毒样本或组织超薄切片结合,然后进行负染。可用于病毒形态的观察和病毒检测。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应用微孔滤膜(如膜)作载体,先将抗原或抗体点于膜上,封闭后加待检样本,洗涤后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以条带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试剂(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吸附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溶解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记试剂后相互反应,再移动至固定的抗原或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与金标试剂的结合物又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检测带上,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显色结果。该法现已发展成为诊断试纸条,使用十分方便。
快速金标试剂技术
是将特异的抗体先固定于酸类纤维素膜的某一区带,当该干燥的酸类纤维素一端浸入样品(尿液或血清)后,由于毛细管作用,样品将沿着该膜向前移动,当移动至固定有抗体的区域时,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即与该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同时利用金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的斑点。既为快速的金标检测方法原理。生产快速而精确试剂,要点在于所采用的单克隆抗体、多元克隆抗体、抗原、半抗原、蛋白嵌合物及胶体金等原料的灵敏性及特异性等是否能达到最高的标准,此为金标试剂的质量之最重要的标准。
本试纸条是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研制的新一代诊断试剂,可检测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HIV-1/2特异性抗体。整个操作时间仅需30分钟,操作简便、快速、准确、自带质控对照、不需任何附加试剂。适用于临床检测、无偿献血现场筛查等。既可单人份检测也可用于大样本筛查。
1、将待检样品和检测试剂置室温(15-30℃)平衡10-15分钟。
2、打开铝箔袋,取出检测盒,水平放置在洁净的操作台上。
3、用检测盒附带的一次性滴管在样品室内(标记有"S"字样)加入80ul(2滴)待检样品(全血、血清、血浆),加样时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泡。隔5-10秒左右,再用滴管吸取一滴随货配性的缓冲液加入检测孔里。
4、室温静置15-30分钟观察反应结果。
第一步:用所提供的采血针在指尖采血
第二步:用检测盒附带的一次性滴管在检测孔内(标记有"S"字样)加入80ul(2滴血液)待检样品 15-30分钟内观察检测区反应结果
--------------------------------------------------------------------------------
阴性:只有一条线红出现则为阴性,若是在窗口期后的检测,则可排除了。
阳性:若出现两条红线(对照线C与检测线T都为红线)则为阳性结果。若为阳性,可再在当地市级以上防疫站实验室复检确定。
无效:质控条带C和检测条带T均未出现色带或仅检测条带T出现色带而质控条带C无色。原因可能是操作错误或试剂失效,需进行重新检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1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