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主要出什么?
越南主要出什么
丰富的物产资源
“一根扁担挑着两筐稻谷”和“金山银海”是人们对越南物产资源最确切的概括和赞美。“一根扁担”是指越南中部的狭长地带,它挑起的“两筐稻谷”是指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这两个著名的粮仓。在越南西部和北部山区,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盛产贵重木材和其他林产,活动着多种珍禽异兽;地下蕴藏着珍贵丰富的矿产,这是名副其实的“金山”;而越南江湖河海里各种各样的水产资源则表明“银海”的美誉是当之无愧的。
(一)世界第三稻米出口国
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很适合种植水稻,大部分地区一年可种两造,有些地方一年可收获三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越南每年产大米650万吨,其中1/3用于出口,占世界大米出口总量的1/4。越南大米,不仅销往法国,还向香港、日本、印度、菲律宾、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当时的西贡,是和仰光、曼谷齐名的世界三大米市之一。40年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954年抗法战争胜利后,同工业生产一样,越南北方的农业经济也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从1961年到1965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粮食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39年增加两倍多,畜牧业增加近1倍,经济作物总产值增加6倍。1964年8月5日,美帝国主义把侵略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越南北方经济建设转向为抗美救国战争服务。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广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为支援前线和保证国家的正常生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73年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签订后,特别是1975年越南全国解放以后,越南党和政府为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许多努力。从1975年到1980年,全国开荒70万公顷,其中投入生产的有56万公顷。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提高。比如,1944年水稻平均一造单产为每公顷1.07吨,1975年达到每公顷2.13吨。继1966年太平省首先成为5吨省(全省全年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平均每公顷5吨)以后,到1982年有13个省、市达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5吨,其中有6个省、市达到6吨以上。平均单产每公顷5吨以上的县已经很普遍,1982年有50个县达到平均单产每公顷7吨以上,其中有三个县达到9吨以上。广南—岘港省大禄县大福农业生产合作社1982年平均每公顷产量为21.5吨(三造),这是越南全国最高的单产。
从1981年到1983年,越南粮食连续三年获得丰收,平均每年增产近100万吨。越南官方宣布,198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近1700万吨,平均每人占有粮食300公斤,达到了低标准的粮食自给。农业连续取得丰收同气候条件好、连年风调雨顺有关,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越南在农业战线上陆续实施一系列的措施,把农村的改革逐步推向深入所致。1981年1月13日,越共中央书记处发出了第100号指示,推广农业包产到劳动者个人和劳动小组的做法。1988年4月,越共中央政治局又作出了改革农业经营管理的第10号决议。大部分土地按人口和劳动力分配到户的新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9年越南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国,由原来每年进口大米40万吨到60万吨,到当年出口大米150万吨。1990年继续保持了出口大米150万吨的势头。1991年越南农业生产遇到严重困难,仍然出口大米100多万吨。1992年是越南粮食生产空前丰收的一年,总产量折合稻谷达到2400万吨,出口大米近200万吨。此后又继续发展,199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近2500万吨,超过了1995年的计划指标。1994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近2600万吨。1995年又开创了2744.7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比1976年的1350万吨翻了一番。
(二)金山银海
越南全国山林面积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0%左右,其中森林面积10.4万平方公里,覆盖1/3的国土面积。森林里汇聚了东南亚乃至世界上多种动、植物,包括300多种兽类和成千种鸟类,盛产名贵木材和1000多种药材。在北部的深山密林中,有罕见的高达60米的大树。中部西原地区,绵延不断的森林像辽阔无边的大海,面积达200多万公顷。西原森林出产的油楠,色泽红得如胭脂,乌木油黑闪光,檀木芬芳诱人。这些木材质地坚实如铁,不怕虫蛀,是建筑和制造家具的上等材料。在大叻一带深邃的松林中,有二叶松、三叶松和世界上稀有的五叶松。西原还生长有几十万公顷的茂密竹林、白藤、红藤,出产何首乌、砂仁、玉桂、蜂蜜、蜂蜡等名贵药材。森林里还有老虎、大象、犀牛、孔雀等珍贵动物。西原地区既有辽阔的森林,也有辽阔的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它那肥沃的红土泥层及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水和丰富的水源,又十分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早在法属时代,西原地区就出现了许多大种植园:橡胶园、金鸡纳树园、咖啡园、茶园、胡椒园等等。西原出产的茶叶,闻名于世界市场。特别是波来古的达克朵茶园生产的红茶、绿茶,那香淳浓郁的气味是其他茶叶无法比拟的。西原地区湍急的河流,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而一个个温泉又是人们极好的去处。西原地区还有多种矿产,由于矿层接近地表,开采就比较容易。
越南拥有包括燃料、金属、非金属等50多种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铁、铜、锡、锌、铅、铬、锑等。其中煤的储藏量极为可观。煤矿长达几百公里,储量达到几十亿吨,而且品质优良,容易开采。著名的鸿基煤矿、北太铁矿、老街磷灰石矿、高平锡矿、清化铬铁矿等储量丰富,矿质良好。
越南盛产黄麻、蒲草、橡胶、椰子、胡椒、咖啡等经济作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年生产的橡胶就达一万吨,居世界第四位。越南的甘蔗生长快,糖分多,全国到处都可以种植。咖啡、胡椒、漆等越南特产,远销国外,享有国际声誉。桂皮也是越南的特产,人说价值可比黄金,作用可比人参。此外,香蕉、菠萝、柠檬、柑桔、芒果、龙眼、荔枝、木瓜等热带水果,味美可口,从南到北,到处都有,四季不断。布夏的柑、兴安的龙眼、清河的荔枝、大黄的香蕉,在越南北方历来脍炙人口。
越南有32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流的交汇点,又有众多的河流出海口,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食物,十分有利于各种海产生长。据统计,越南沿海有1200种鱼、70种虾,许多种鱼虾都有着重要的开发价值。仅北部湾就有900种鱼,中部沿海、南部东区沿海和暹逻湾等海域,每年的海鱼产量都可达到数十万吨。与此同时,海产养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七大农业区
越南全国有近1000万公顷的平原。红河平原150万公顷,九龙江平原600多万公顷。在这两个大平原之间,东部沿海的清化—义静平原(68万公顷)、平治天平原(20万公顷)和中部南区平原(61万公顷)连在一起,是越南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由于各条河流从上游带来的冲击泥沙,沿海平原逐年向海上延伸,面积不断扩大。红河三角洲每年向海上延伸约100米,湄公河三角洲每年向海上延伸60到80米。
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越南划分了七大农业区:
1.红河平原:主要种植水稻、黄麻、蒲草、蔬菜、甘蔗、桑树、茶叶以及水产捕捞和养殖。
2.北方山区和半山区:发展茶叶、蚕桑、水果、木材以及家畜饲养。
3.原第四联区:种植水稻、白薯、木薯、玉米、高粱、小米、豆类、花生、茶叶、咖啡、胡椒以及水产捕捞养殖。
4.中部沿海地区:种植水稻、杂粮、棉花、甘蔗、桑树、桂树、水果以及水产捕捞和养殖。
5.西原地区:种植水稻、杂粮、橡胶、咖啡、茶叶、可可、水果、桑树以及养牛。
6.南部东区:种植橡胶、咖啡、甘蔗、水稻、玉米、豆类、木薯、水果和养牛。
7.九龙江平原:种植水稻、玉米、高粱、黄麻、豆类、蒲草以及鱼虾捕捞和养殖。
茶叶总产量最大国家是印度。
世界主要的茶叶产地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次是美洲、大洋州和欧洲,这三大洲也有一定数量的生产,但相对于亚洲和非洲来说少得多。据相关的统计表明,2004年各洲的茶叶产量计算,亚洲、非洲的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97%,其中,亚洲占81%,非洲占15.6% ,南美洲、大洋州和欧洲茶叶产量所占比例很少。 各大洲主要的产茶国如下:在亚洲,茶叶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上述的四个国家茶叶产量占亚洲茶叶总产量的81%;在非洲,茶叶产地分布在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马拉维和津巴布韦等国,这五个国家所产的茶叶占非洲茶叶产量的91%,在美洲,以阿根廷为主要的产茶国家,其茶叶产量占美洲茶叶总产量的87%。
除中国这一茶叶主产区外,目前世界上还有五十多个国家生产茶叶,最北可达北纬49度,位于前苏联,最南可达南纬33度,位于南非。世界茶区在地理上的分布,多集中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可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6区。
东亚茶区的主产国有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23%,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居第四位。日本茶区主要分布在九州、四国和本州东南部,包括静冈、琦玉、宫崎、鹿儿岛、京都、三重、茨城、奈良、九州、高知等县(府),其中静冈县产量最高,占全国总产量的45%。
南亚茶区的主产国有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所产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4%总出口量的50%。印度产量占世界首位,斯里兰卡居世界第三位。印度的茶区分布在北部(包括东北部)和南部,北部又分为阿萨姆茶区和西孟加拉茶区:阿萨姆茶区是印度的主要茶区,茶叶产量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50%以上;西孟加拉茶区主要分布在杜尔斯附近,茶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左右。南部茶区主要分布在马德拉斯和喀拉拉(爪盘谷、交趾),气候与北部相比,较为暖和,全年无霜,可终年采摘茶叶。斯里兰卡地处印度半岛东南,是一个热带岛国。全岛地势以中部偏南为最高,茶园多集中在中部山区,主产区为康提、纳佛拉、爱里、巴杜拉和拉脱那浦拉,其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77%,茶叶产量占全国的75%。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下游,印度阿萨姆邦和孟加拉邦之间,茶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锡尔赫特和东南角的吉大港以及位于上述两区间的帖比拉,其中锡尔赫特的茶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
东南亚茶区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产茶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茶叶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其中印度尼西亚产量最高,越南、缅甸次之,马来西亚较少,其他几个国家产笙则很少。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具有温度高、降雨多、湿度大的特点,全年几乎无寒暑之分,终年可采收茶叶;茶区主要分布在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大岛上,其中海拔2000米左右的爪哇岛产茶最多,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湿度大,早雨季明显;茶区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中部、南部也有少量茶区。马来西亚因靠近赤道,终年炎热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茶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220米的加米隆高地。
西亚和欧洲茶区的主要产茶国有欧洲的前苏联和亚洲的土耳其、伊朗等,所产茶叶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4%。前苏联茶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在黑海沿岸的克拉斯诺达尔等地也有少量茶区。土耳其茶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的里泽地区。伊朗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亚热带草原和沙漠式气候,雨量较少,寒暑变化剧烈,不适宜种茶,仅西部山地和黑海沿岸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故茶区主要分布在黑海沿岸的吉兰省和马赞撼兰省,其中巴列维和戈尔甘为主要产地。
东非茶区的主要产茶国有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其中肯尼亚产量最高。肯尼亚有5省12县产茶,主要茶区分布在肯尼亚山的南坡,内罗毕地区西部和尼安萨区,如克里乔、索提克、南迪、基锡、尼耶尼、墨仓加、开里亚加等地。马拉维是东非第二大产茶国,茶区主要集中分布于尼亚萨湖东南部和山坡地带,如米兰热、松巴、高罗、布兰太尔等地。乌干达是新兴的产茶国之一,茶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的托罗、安科利、布里奥罗、基盖齐、穆本迪、乌萨卡等地区。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也都是东非主要的产茶国,坦桑尼亚茶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维多利亚湖沿岸,布科巴等地产茶较多;莫桑比克茶区主要集中在南谋里和姆兰杰山区。
中南美茶区的产茶国家有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其中阿根廷产量最高,约占南美茶叶总产量的70%,茶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密西奥尼斯山区,在科连特斯等省较为集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1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