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稻高产攻关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对水稻品种龙粳21进行高产攻关,产量指标750kg/亩。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为696.5kg/庙,未达到预期产量指标。

[水稻高产攻关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二九0农场科技园区,草甸白浆土,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有机质50.7g/kg、pH值5.5、速效K 163mg/kg、有效P 21.1mg/kg、碱解N 246mg/kg。

1.2试验材料

龙粳21,主茎叶数12片。

1.3田间管理及主要技术措施

1.3.1移栽前管理

1.3.1.1盐水选种:比重选种100%,盐水比重为1.13,即50kg水加大粒盐12-12.5kg,充分溶解,用新鲜鸡蛋测试,鸡蛋倾斜在水面上露出5分硬币大小,保证盐水比重保持在1.13范围以内,经常检查、更换盐水。

1.3.1.2药剂浸种:25%施保克25ml+0.15%天然芸苔素20ml,浸种100kg。浸好的种子用恒温催芽泵集中催芽。芽长不超过2mm,呈双山型。

1.3.1.3置床:通过施用腐熟有机肥和酵素肥改良置床床土,达到置床平整、压实、床土肥力均匀,摆盘前一天对置床进行调酸,使DH值达到4.5-5.5之间,同时对土壤进行消毒,抑制土传病菌的繁殖。

1.3.1.4育苗与播种:4月7日播种,单播、稀播,人工插秧播种量为80g/盘.插前做好三带工作(带磷:磷酸二铵150g/m2;带药:70%艾美乐8g/m2;带生物肥:天然芸苔等)。5月17日移栽,采用人工插秧,株行距为30cm×10cm。取秧量均匀一致,提高保苗率。每穴苗6-7株。插秧秧苗标准:旱育中苗3.1-3.5叶。质量技术要求早、密、浅、正、直、扶。

1.3.2施肥时间及施肥量

亩施腐熟有机鸡粪16m3,化肥(商品量)35kg,即尿素12kg,磷酸二铵7kg,硫酸钾11kg,硅肥5kg。

1.3.2.1基肥:鸡粪100%,氮肥总量的20%,磷肥100%,钾肥40%,硅肥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施人,随整地耙入土中8-10cm。

1.3.2.2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余20%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1.3.2.3调解肥(接力肥):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即第八叶),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

1.3.2.4穗肥: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氮肥总量的20%,钾肥总量的60%,施肥时观察田问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褪淡、底叶有枯萎、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

1.3.2.5粒肥:氮肥总量的20%,在水稻抽穗后第4天全田施入。

1.3.3其它管理

结合氮素调控施肥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67m2施(商品量)N 13.5kg,P2O5 8.4kg,K2O 11.2kg,1、基肥:氮肥总量的30%,磷肥100%,钾肥40%,硅肥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施入随整地耙入土中8-10cm。2、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层施入,余20%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3、调解肥(接力肥):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即第八叶),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4、穗肥: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氮肥总量的30%,钾肥总量的60%,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褪淡、底叶有枯萎、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

保证水稻生长所需养分,改变植株受光态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1.3.3.1 4月23日泡田,4月30日耙地,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5月17日插秧,第一次封闭除草5月10日,亩用30%阿罗津70mI+10%吡嘧磺隆20g,6月2日,第二次封闭除草,亩用30%阿罗津50ml+20%耕夫20g。用背负式喷雾器甩施,亩喷液量15L,其它管理措施按《三化栽培》。秧田除草选安全性好的除草剂10%千金。池埂化学除草选用41%农达250ml/亩+99%乙草胺100ml/亩,兑水喷雾。

1.3.3.2防虫技术:水稻潜叶蝇:水稻插后一周,用40%乐果100ml/亩预防。水稻负泥虫:农业防治:32月末六月初人工消除田间四周及池埂上的杂草。化学防治:2.5%敌杀死25ml/亩,兑水10L喷雾。

1.3.3.3本田水分管理:采用散水槽、叠水板等综合增温措施,保证井水入田温度18℃。整个生育期采用浅水灌溉,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分蘖末期,在有效分蘖达到标准时晒田控蘖,采用间歇灌溉。出穗后保持浅水层3-5cm,齐穗后转入间歇灌溉,在黄熟期将水排干。

3结论

3.1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平方米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所以应选择适宜的品种并保证其基本苗数,以提高穗数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3.2适时早插秧能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积累充足的干物质。使出穗期相应提前,灌浆期相对延长,增加千粒重的同时,确保水稻安全成熟。

3.3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为696.5kg/亩,未能达到预期产量指标。总结原因:9月5-7日出现刮风下雨的天气,使水稻出现倒伏现象,导致通风透光性较弱:养分输送能力减弱,后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据分析,品种自身产量性状也是未能达到预期产量指标的原因之一。

(作业单位:156202黑龙江省绥滨县二九〇农场)

全免耕抛秧轻型栽培技术有何效果

水稻生育需要多种无机营养元素,其中需量最多的是氮、磷、钾,亩(1/15公顷)产500千克水稻,一般需吸收N9~12.5千克,P2O55.5~6.5千克,K2O10.5~11.5千克。但各生育阶段吸肥并不均衡,氮磷钾肥都以穗分化到抽穗期吸收最多,前期吸收氮、钾较多,后期吸收磷较多。

1 基肥

基肥也就是移栽水稻插秧前施入本田的肥料。基肥的作用一是调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二是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平,满足水稻插秧后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促进早生快发;三是保证土壤持续不断地供给水稻各生育时期所需的养分。高产水稻基本苗较少,要求分蘖成穗率高,这就要求土壤能为水稻前期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我县稻区生育期短,春季气温低,施足基肥尤为重要。基肥多以肥效长、营养元素全的专用肥料为主,有条件的配合一定数量有无机肥料。基肥施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1.1 全层施肥

全层施肥有两种形式,一是泡田前全层施肥法,即在泡田前将肥料撒施田面,然后泡田耙地。最好结合旋耕,将肥料混入耕层7~l0cm,然后泡田、捞平;二是泡田后全层施肥法,即在泡田后撒施肥料,再进行水耙使肥料混合于耕层中,然后用捞板整平。全层施肥的特点是肥效长,肥劲稳。由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层,可促进水稻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增加养分吸收量。全层施肥还可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利用率,尤其是对易挥发性氮肥效果更为明显。当基肥施用量较高时,可以大部分全层施用,小部分作铺肥施用,效果更好。

1.2 铺肥

铺肥又称面肥,在水耙地后将肥料均匀撒施田面,然后拉板整平使肥料混合于表层中,是目前北方稻区基肥的主要施用方法。铺肥的特点是肥效快,有利提早返青及分蘖,肥效亦较长,可达45天左右。基肥数量较少时以铺肥为宜,施肥后在土壤沉淀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早插秧,以减少肥料损失。

1.3 翻前深施

在秋翻或春翻前将肥料撒施田面,翻地时将肥料翻扣于深层。据望奎县农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施肥方法氮肥利用率高达50%以上,肥效长。但是由于施肥部位较深,故初期肥效较差,在施用量较多时,不利中后期调控,甚至会导致贫青晚熟。因此,一方面应与铺肥相结合,一方面应控制施用量。漏水田翻前深施肥料损失大。

2 追肥

移栽水稻插秧后施用的肥料统称追肥,包括分蘖肥、穗肥和粒肥。

2.1 分蘖肥

插秧后不久(一般3~15d)施用的肥料称为分蘖肥。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尽早达到预期穗数,这一点对北方寒冷稻区尤为重要。分蘖肥的施用要适时适量,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同时,还应有助于控制无效分蘖,促进形成大穗,提高成穗率,并防止穗分化或拔节前氮素过剩。

2.2 穗肥

穗分化期是决定每穗颖花数与颖壳容积的时期,对结实率及千粒重亦有较大影响,此期施肥的目标是:第一,形成足够的库容,即在已有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与颖壳容积达到预期要求;第二,形成理想株型与强健的根系,使抽穗时群体叶面积指数适宜,受光态势良好,为抽穗后灌浆物质的生产奠定基础;第三,增加抽穗前光合产物贮藏量。此期施肥应慎重,不出现明显缺肥,一般不施肥。保花肥一般在抽穗前15~18d施用,此时水稻分蘖已停止,基部节间长度和上部叶片已经定型,施肥对群体结构和生育进程影响较小,是施用穗肥的适宜时期。但不同品种对促花肥的反应不一样,对于耐肥抗倒性强,上位叶片和穗子较短而直立的品种,适量施用促花肥还是有利的。

2.3 枷巴

枷巴是指抽穗至齐穗期的追肥。对叶色黄、植株含氮量偏低(1.2%以下)、土壤肥力后劲不足的稻田,应酌情施用粒肥。粒肥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保持叶片适宜的氮素水平和较高的光合速率,防止根、叶早衰,使籽粒充实饱满。如果植株没有明显的缺肥现象,盲目施用粒肥,会造成氮素浓度过高,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导致贪青晚熟,空瘪粒增加,千粒重降低,而且容易发生病虫害。

3 目前我县采用较多的施肥方案

3.1 以“前促”为主的前重施肥法

也称“大头肥”施肥法。将氮肥集中于水稻生育前期施用,基肥占30-40%、其余为分蘖肥,后期不再追肥。在施肥和产量水平较低的条件下,这种施肥方法有利于保证一定的穗数,获得较高产量。当施肥量和产量水平提高以后,这种施肥方法常造成过早封行,无效分蘖多,导致病虫害加重,抗倒伏性降低。

3.2 “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法

在重视前期施肥的基础上,强调中期控氮,后期适量补氮。这种施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重施肥法的不足。是目前北方稻区采用的主要施肥方法。所谓“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法也只是一个施肥时期与数量的总原则,具体促、控、保的程度仍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施氮量一般为180-240kg/hm2,而基肥:蘖肥:穗粒肥的比例分别为3:3:4。具体运用时,是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前施促蘖肥,即施足基肥、早施蘖肥。“中控”即达到预定穗数后至穗分化期以前,一般停止追肥,结合水层浅、湿、晒管理,控制无效分蘖,使已形成的分蘖贮藏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促进根系发育。“后保”是指孕穗期以保花为主,施用穗肥,抽穗前后酌施粒肥,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目前随着大穗型品种的出现及大中棚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水稻施肥技术也在变化,今后将以适当压缩穗数,增加个体强壮程度、促进穗大为施肥主攻方向。

 晚稻免耕抛秧是稻田经除草剂快速除草灭茬后,直接抛栽水稻的轻型栽培技术。不仅省工、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每亩可减少机械翻耕成本100元左右,提早抛栽抢季节。

免耕稻田选择 选择排灌方便、耕层深厚、田面较平、保水保肥能力强的泥性田。前茬齐泥收割、田间杂草较少的田更为适宜,而天水田、沙性田、浅泥脚田等不宜作免耕抛秧田。

大田除草灭茬 这是免耕抛秧的关键技术,目前一般采用克无踪乳剂进行除草灭茬,它具有安全、快速、高效、成本低的特点。在施药前开沟放干田水,田面保持无水,以防降低药效。施药时间:在抛秧前7天左右,劳力紧张的农户也可在抛前2天施药。选择晴好天气,每亩用20%克无踪200~250毫升对水50公斤均匀喷雾(包括田埂),尽量将药水喷在杂草及禾蔸上,一般喷后第2天见效,此时应对漏喷的地方进行补施。如果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水冲刷,要进行补施。补施后第2天即可灌溉泡田,软化田泥,加速杂草死亡。水深以淹没大部分稻桩和杂草为宜,泡水5天左右。对杂草多、田泥较硬、季节较松的田泡田的时间可长一些。

培育壮秧 免耕抛秧田分蘖能力减弱,根系入泥浅,生育期延长。因此,在品种上宜选择分蘖能力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植株较矮、抗倒能力强的品种,晚稻还要注意选用早、中熟品种(组合),以利安全齐穗。宜选用353孔型秧盘,盘孔大、秧苗营养空间大,可提高秧苗素质;同时秧苗入泥较深、立苗好、扎根返青快。每亩秧盘量比常规抛秧多10%左右,晚稻60~65片。其育秧与常规盘育秧相同,但要强调两点:一是抛秧叶龄要少,一般3~4叶。叶龄越大,抛后直立性越差;二是晚稻播种前,宜采用药剂拌种,一般按每公斤干种子用1克烯效唑和10~12克好安威的比例先将药剂加少量水调成浆糊状,然后与催芽破胸露白的种子充分拌匀再播种。这样培育的秧苗植株矮壮、根系发达、病虫危害少。

适时抛秧 抛秧在3~4叶比较适宜。抛秧量比常规抛秧多10%~20%,一般情况下每亩抛秧2.2~2.2万蔸。高肥田适当少抛,低肥田适当多抛,杂交组合适当少抛,常规稻适当多抛。

大田管理 晚稻抛后3~4天后结合施除草剂(方法、药剂与常规抛秧田相同),亩施尿素7.5公斤作返青肥;隔5~6天亩追尿素、钾肥各7.5公斤作促蘖肥;当每亩苗数达到预定穗数,即一般常规稻23万穗、杂交稻20万穗时,追尿素、钾肥4公斤作壮秆肥;幼穗分化期亩追尿素、钾肥各5公斤作壮苞肥;齐穗后亩追尿素2公斤作壮粒肥。同时加强水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1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