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该怎么写?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其中水产养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利于乡村产业的互补发展、改善乡村环境,对构建良好和谐的乡村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创新科学的发展模式,在增强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当地渔业产业发展[1]。另外,还需要与当地乡村资源实际建设情况相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渔业发展模式,加强对当地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1作用及意义
1.1促进乡村产业互补
水产养殖产业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在发展过程中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将畜牧业、工业及水产养殖业等与种植业有效结合,由此对当地的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互补效果,促进产业发展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产业互补的发展方式实现了对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可将动物粪便等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饲料,构建完整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进而提高乡村各类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此外,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池塘底部淤泥,确保池塘底部非常干净,同时也要防止在养殖过程中发生渗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从而提升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水产养殖人员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有害气体的产生,保证水产品的健康生产,同时降低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淤泥是一种综合性能较佳的肥料,其具有改善土质与土壤环境、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为农作物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等良好的效用。
1.2改善乡村环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乡村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与项目。水产养殖业具有绿色健康的发展优势,可将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制作成肥料用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构建系统的循环发展模式[3]。例如,选择家畜粪便作为水产养殖饲料,可以减少家畜粪便随意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农作物秸秆可作为家畜生长的饲料,避免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构筑一个循环良好的综合发展模式,可实现畜牧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效互补,突破原有乡村产业发展的局限性,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环境与条件。
1.3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4]。与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相比,水产养殖业运用了新的养殖技术,使得养殖产品能在市场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践行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当地农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可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新型养殖技术的创新利用与开发,不断构建多元化的产品营销模式与发展模式,有效增加当地养殖户的收入,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创新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竞争优势,以服务为核心,依法履行职责,并加强相关单位的技术创新,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夯实基础。一般来说,在地方职能单位的发展中,必须要加强创新服务的发展,遵循现代养殖业绿色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升水产养殖效率,提高其发展质量,并遵循绿色养殖的发展原则,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在依法履职方面,必须要彰显出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优势,结合相关法律要求,明确相关单位的新职能,由此来实现技术的全面升级、理念的不断变革。
2.1建立新的水产养殖模式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优化水产养殖,突破传统水产养殖中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原有水产养殖存在发展模式单一、养殖方式粗放的问题,采用的管理方式也较为简单,未构建系统性的管理模式[5]。为此,应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构建新的水产养殖发展模式,与当地水产养殖特色相结合,构建绿色生态的水产养殖方式。1)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的养殖技术,对养殖中产生的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将各项污染物变废为宝,践行环保发展理念。2)针对水产养殖构建示范发展基地,并在相关发展区域积极推广。3)将现代各项养殖技术传播至各级村镇中,促进水产养殖技术与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构建相应的配套产业,同时在上下游产业发展之间构筑系统的产业链条。4)加强对各类农产品的有效开发利用,除直接销售外积极生产即食易保存的食物。5)除养殖外构筑新的产品发展链条,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6)严格践行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与发展思路,结合消费者的喜好及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水产养殖品牌,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2.2同步发展渔业文化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之一,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不断促进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在不断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加强水产养殖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互动,从多个层面构筑系统性的发展体系,促进当地渔业文化发展与建设[6]。要求相关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对渔业文化的良好认知,从整体层面对渔业文化发展进行规划与规范,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渔业文化活动与渔业会展,为区域渔业资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利用适宜的水产养殖方式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丰富水产养殖类型。同时对当地渔民进行教育,提高当地渔民的科学素养,并对渔民普及相关的水产养殖知识,增强渔民养殖作业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引导渔民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改变原有的水产养殖方式,促进渔业发展的转型。
2.3建立系统化的资源养护服务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促进农民增收,应从整体经济发展角度对水产养殖业进行规划。在增加当地渔民实际收入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当地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效益。针对水产养殖业构建绿色、健康的发展体系,加强水产养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促进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增强乡村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对水域的治理,对当地水体发展情况构建现代化的监测、管理方式,并构建专业的技术监管团队。在广大渔民中加大水体污染防护与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将众多个体养殖户纳入水体监测系统中,从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对水体污染情况进行监管与评估,从整体发展角度规划水体养殖情况,并为养殖活动提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提高养殖规模的合理性。此外,加强与各类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探索新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增加方式。
2.4加强对乡村资源的高效利用
不同地区在土质情况、气候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乡村水产养殖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区域特性构建不同的发展方式,增强水产养殖模式的系统性与多样性。例如,在水草多的地区养殖草鱼;在家畜粪便较多的地区养殖鳙鱼、鲢鱼等,将乡村资源与养殖水产的需求相结合,联合运用多种养殖方式,提升水产养殖的针对性,增强水产养殖效益,充分发挥当地乡村资源的优势,构建多种水产养殖模式。此外,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将乡村资源与不同鱼类的生长特性与需求结合在一起,建立不同的鱼类养殖方式。例如,鳙鱼、鲢鱼适宜生长在中上层水中,因此在水体的中上层位置重点进行鳙鱼、鲢鱼养殖;鲫鱼、鲤鱼适宜生长在中下层水中,因此在水体的中下层位置重点养殖鲫鱼、鲤鱼。将养殖活动与作物种植结合在一起,构建多种综合养殖方式,如积极发展水稻-虾、水稻-鱼、水稻-蟹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对当地水体的多种开发与利用、实现种植效益与养殖效益的双提升、实现对当地乡村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7]。
2.5加强乡村地区基层服务建设
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对其发展创建必要的外在条件与支持。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组织在乡村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与价值,从整体层面对水产养殖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系统性的防疫防灾组织体系[8]。家畜、水生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疫情,因此要应用科学的养殖方式,不断丰富并完善乡村地区的基层服务组织,对水产养殖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增强养殖户的疫情防范意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动物疫病发生概率。构建系统的评估与预警机制,在养殖过程中开展必要的苗种检疫工作,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从而实现科学、安全养殖[9]。
3结语
水产养殖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在增强水产养殖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水产养殖的发展水平;构建系统性的养殖方式,从多个层面与角度不断创新水产养殖模式,加强对当地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断加强基层服务建设,增强当地的生态效益;不断优化水产养殖的基层服务工作,注重对当地渔民的技术培训,建立现代化的渔业种植管理模式;加强对水域的治理,对当地水体情况构建现代化的监测管理方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进行水体监测;探索水产养殖发展新模式,增强水产养殖发展模式的系统性与多样性,积极推广现代养殖技术,促进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0]。
人与水产养殖动物共患病是因为水产品烹饪不熟吗,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的?
足矣,感觉好像还不错 建议你养殖南美对虾,这是现在非常热门的养殖项目 每年夏天当南美白对虾养殖进入了高温期管理阶段,池内对虾养殖密度大,对虾生理机能旺盛,对虾处于生长的高峰期;饵料投喂量大,池内残饵和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质污染加重,水色透明度降低;藻类、细菌等生物繁殖旺盛,生物量大,水体容易出现温跃层、氧跃层等分层,易使池塘水体产生氧债而致的缺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尤其在台风、暴雨时候,对虾养殖池塘常会出现水质恶化,并伴随着泛塘,引起养殖对虾大批死亡;红体病、白斑病和红腿病等疾病高发,其中水环境的突变,容易对虾应急反应,导致产生红体病的情况比较常见。根据以上高温水质特点,为确保南美白对虾的健康养殖,顺利度过难关,获得高产丰产,结合3年来水产养殖病害测报资料积累,提出以下高温季节养殖管理要点。 1 适时换水,科学增氧 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水质变化,适时适量换注新水,换水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切忌大排大灌,并适当提高水位,尽量保持在1.5m以上,使中下层水温仍能保持在32℃以内。一般虾场的日换水量为池水的8%~10%,如提高到20%,对虾生长速度则明显提高;日换水量提高到30%,对虾在盛夏出现的生长低谷基本消失。随着水温升高和对虾的成长,要不断增加水深,尤其在养殖中后期,水位一定要增高到1.8m~2m,高温期要保持2.2m以上。为此,在大潮期,要保持每d换水1次;在低潮和枯水期,要进行机械排灌,最好使换水量在30%~50%之间,达到了降低水温的目的。在换水时,要防止携带对虾暴发性病毒的活体侵入,最好在进水口用80目网片滤水。 到了夏季,由于水温高,容易出现温跃层、氧跃层等分层现象,导致虾塘缺氧,针对高温期池塘水体的这个特点,应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数小时,及时消除水体分层,避免形成氧债。由于天气多变,每天要注意天气预报,作好雷雨大风的防范,发现缺氧预兆应及时注水、开机增氧或抛洒颗粒氧等,以免泛池死虾。有条件的池塘在安装增氧机基础上,可使用纳米管底层充氧机,未装增氧机的池塘,可使用水泵搅动-亡下层水体。高温期间通过对宁海长街等地养殖池塘水质的现场测定,大部分池塘氧跃层明显,池塘中底层的溶解氧低于4mg/L,有的只有1.5mg/L,长期处于低氧和缺氧状态,这是导致夏季白对虾养殖摄食量下降、生长缓慢、疾病发生和浮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调节水质、改良底质 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这此绿藻或硅藻是池塘微生态环境中一种良性生物群落,对水质起到净作用。到养殖中后期一般池塘水色发生变化,水色度深,主要是绿藻或硅藻繁殖所需的镁离子不足所致。每10~15d全池泼洒2×10×E-6~3×10×E-6浓度的磷酸氢钙1次,20×10×E-6浓度的白云石粉1次,可以调节养殖水环境营养盐类的平衡,补充水体中钙、镁、磷的含量。一般每隔3~5d全池泼洒沸石粉1次,用量每亩10~15kg,晴天上午,溶解后泼洒;每隔7~10d,使用一次有益微生物。目前,常用的生物制剂有光合细菌、EM原露、鱼虾生长素(CBS)、活水宝(芽孢杆菌)等,常用的底质改良剂有沸石粉、优得净或(1+1)底改净、颗粒氧等,光合细菌可与沸石粉一起使用,芽孢杆菌应在晴天上午使用,使用应同时开动增氧机或使用增氧剂。南美白对虾适宜的pH值为7.8~8.5。但养殖的中后期曾出现过9.2的峰值,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调控pH值,不宜过高,否则会增加氨氮的毒性,抑制虾的生长。对pH值较高(pH值:8.6~9.0)的池塘可使用"绿威"(复合多元有机酸盐,用量1×10×E-6~2×10×E-6浓度)、醋酸(1×10×E-6~2×10×E-6浓度)等全池泼洒,调节pH值;对pH值很高(pH值:大于9.0),同时透明度低,藻类密度高的池塘,先用"绿威"1×10×E-6~2×10×E-6浓度,2h后,再用复合高铁酸锶0.15×10×E-6~0.3×10×E-6浓度全池泼洒。若突降暴雨或持续阴天引发pH值降低至7.5以下,则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6~8kg。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随着虾体的增长,对水中溶氧量的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应逐渐延长开启增氧机的时间,对精养池和高密度高产养殖池,必要时需24h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量在5mg/L以上,池塘底层溶氧量在3mg/L以上,最低不能低于1.2mg/L,溶氧值波动大,预示水中有机质过多,要及时调节水色。所以,要购买水质快速测定仪,随时监控池水的pH值、溶氧量、氨氮等变化,保证养虾的万无一失。 养殖中的后期,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60cm,若透明小于20cm时应换水、加水或施放沸石粉或生石灰,若透明度过大,可追施氮肥和磷肥。 3 投喂优质饲料、控制饲料量 南美白对虾饲料应投喂新鲜优质的南美白对虾全价饲料。夏季对虾食量大,消化快,日投喂量增多,应采取少量多餐的投饲方式,对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夜间活动频繁,食欲旺盛;白天潜伏,食欲减弱。因此,饵料主要在日出前和日落后投喂,早晚占70%~80%,白天占20%~30%,尽量避开高温时间。日投饲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对虾的健康和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一般以检查饵料台不留残饵为原则,掌握在投饲后1~1.5h内吃完为佳,天气闷热或有雷阵雨时,可少喂或不喂,这样可以降低饲料系数和减轻水体的污染压力。 4 科学防病、合理用药 高温季节,对虾活动摄食能力差,机体的代谢水平下降,加之水体环境恶化,病原生物滋生,容易引起虾病发生。主要有应激性红体病、细菌性红体病、肠炎病、白斑病、固着类纤毛虫病、肌肉坏死病、死底症等疾病。每隔25~30d到有检测条件的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等检测病害1次,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早控制。一旦发现疾病或经检测虾已携带病毒或病菌,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尽量做到定期水体消毒,预防性水体消毒一般使用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用量0.15×10×E-6~0.3×10×E-6浓度/次,间隔10d。治疗性水体消毒可使用复合聚维酮碘(用量0.2×10×E-6浓度/次)、"水毒净"(复合季铵盐、碘,用量 0.15×10×E-6~0.3×10×E-6浓度/次)、二氯异氰脲酸钠(用量1×10×E-6浓度/次)、二氧化氯(用量0.15×10×E-6~0.3×10×E-6浓度/次)等,间隔5~7d。使用消毒类药剂时,应同时开动增氧机或使用增氧剂,不能同时与微生物制剂使用;保持池塘水质稳定的清新,采取多种方式增加水体溶氧(机械增氧和化学增氧等),使水体处于富氧状态(DO>6mg/L),减少对虾病毒病的发病动因;定期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对虾自身免疫力。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免疫多糖(添加量为饲料量的1‰~3‰),高温期在饲料中可添加高稳定维生素C(添加量为饲料量的3‰~5‰)和大蒜素(添加量为饲料量的2%,加蛋清包裹);可定期使用护肝保肝中草药剂,增强对虾抗病能力。对虾养殖中后期,一般每3~5d必须用较密网目的旋网在池塘的四周随机抽样200~300尾对虾观察是否正常。在对虾突然增料或减料,气候突变时期如下大雨、刮风后,进水、换水之后等有可以诱发虾病的情况下,要尽快用旋网抽检。 5 防止对虾浮头,以免虾池泛塘 高温季节,应每天坚持早晚巡塘,观察对虾生长活动和饵料残存情况,确定当日投饵的品种和数量。午夜和黎明前,虾池水中氧气降至最低点,是对虾最容易发生浮头死亡的危险时间,如发现糠虾、白虾浮头,小杂鱼向池塘边结集等现象(这是对虾浮头预兆),必须及时开动增氧机或进行换水。 水体高温容易引发倒藻(硅藻:最适水温23~30℃,超过30℃容易引起倒藻;绿藻:最适水温25~33℃,超过33℃容易引起倒藻)。倒藻容易造成坏水缺氧,引起对虾应激减料,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侵,疾病易染。尤其要注意突降暴雨时,水体表面温度剧降而底部温度仍然较高,造成上下水层对流,使底层溶解氧低的水体和有机质带到水面,加速有机质分解消耗水中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氨气等有害物质,池塘中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水质由原来的高度肥水变为严重缺氧,水质严重恶化,造成对虾严重浮头,并引起大批死亡的泛塘现象。一旦发生,可采取如下方法:每亩用食盐4kg加水调匀全池泼洒;每亩用明矾1kg加适量水调匀向全池塘泼洒;每亩用生石灰5kg溶解成浆后全池泼洒;过3d后用枯草芽孢杆菌拌泥全池泼洒沉入塘底;多开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制剂以防对虾缺氧。
1.病毒
目前水产动物疾病研究最为透彻的就是病毒病,国家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其他相关资源。目前已经在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发现的病毒有呼肠孤病毒、虹彩病毒、弹状病毒、双节段RNA病毒、疱疹病毒、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中华鳖病毒、对虾杆状DNA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罗湖病毒及双顺反子病毒等等。其中一些病毒可以引起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在内的多种水产动物发病,如虹彩病毒科成员,由于其不仅感染蛙,还能跨种传播感染养殖和野生的各种低等脊椎动物,如引起无尾目的牛蛙、有尾目的大鲵、龟鳖目的中华鳖等两栖爬行动物高致死率而受到关注。
2.真菌水产动物真菌病原种类较少,主要包括水霉、鳃霉、棉霉、丝囊霉菌以及近期笔者在黄颡鱼体内分离到的不规则毛霉等。致病机制主要是水产养殖动物出现外伤(如人工或者寄生生物导致的),随后霉菌寄生,产生溃烂,如果再进一步发生细菌继发性感染,很可能导致养殖动物快速死亡。
3.细菌?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动物所遭遇的病原种类最多、致病机制最复杂、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类型。目前报到的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病原种类达上百种,最典型的包括气单胞菌、链球菌及弧菌等。
? 链球菌在淡水养殖中导致发病的养殖品种种类日趋增多,主要包括鲟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及黄颡鱼等。在淡水养殖中,链球菌致病种类有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停乳链球菌等,主要引起鱼类脑膜炎及肿嘴等症状。据研究表明,人和牛的无乳链球菌血清型Ia,III和v可以感染罗非鱼,并明确了其感染机制。
4.寄生虫水生动物(无论是养殖还是野生的)与其他的任何动、植物一样,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体内外均可能出现有各种寄生虫寄生的现象。因为鱼类的种类不同,在其体内外寄生的寄生虫种类也可能是不同的。当鱼体上只有少量寄生虫寄生,对鱼体的生长发育不产生不良影响时,养殖业者将这些寄生有寄生虫的鱼体称为某种寄生虫的携带者,而当鱼体上有某种寄生虫大量寄生并影响到鱼体的健康时,就将这些鱼类视为发生了寄生虫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0508.html